APP下载

手机媒体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研究

2013-08-15朱芸芸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资讯就业指导媒介

朱芸芸

(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2012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其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络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为3.88亿,通过台式电脑接入的网民为3.80亿,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随着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中国电信业正逐步全面进入3G时代。在3G时代,智能化的手机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通过对手机智能化的开发和应用以及3G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其能够呈现传递即时性、互动化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媒体功能。手机媒体因其功能多元、携带简便、操作智能等特点成为一种新的媒体技术,将改变人们的传统沟通模式,这对高校就业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手机媒体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功能与价值

1.手机媒体的概念综述

早在2001年,闵大洪在《手机正在成为媒体工具》 中认为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手机成为媒体工具的特征越来越明显[1]。朱秀清于 2003年发表了《第五媒体——手机短信》,此后学界将手机与“第五媒体”联系起来,开展深入研究。2005年,学者朱海松在其《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一书中对“第五媒体”作了完整定义:“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试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传播为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者移动网络媒体[2]。

2.手机媒体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功能

根据朱海松对“手机媒体”的定义,结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流程和内容体系,笔者认为手机媒体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有以下两种功能:

一是传播和教育功能。手机媒体以分众传播为目标,以即时传播为效果,可以通过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视频等“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媒介形式向学生受众传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原则、内容体系、目标要求等,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认可学校的专业教育、就业教育。

二是塑造功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使命就是教育学生对专业有正确的认知、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有科学的规划、对未来职业有合理的预期。因此,高校可以依托手机媒体,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的手机客户端,实现手机媒体对学生的定向传播与管理,进一步强化和扩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和塑造功能。

3.手机媒体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价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2年9月发布的《中国手机浏览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20-29岁年龄段的手机网民和手机浏览器用户分别占整体的32.7%和39.6%,是用户比例最高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又以高学历的大学生为主。大学生凭借其年轻、容易接受新技术的优势,是手机媒体最活跃的用户群体之一。因此,将手机媒体作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种新媒介,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种延伸和有益补充,将展现其独特的价值。

一是手机媒体使得高校就业指导更加便捷和开放化。目前,高校学生手机的普及化远远超过校园报纸、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传统媒体,手机媒体的出现可以打破传统就业指导工作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就业指导资讯的传递、就业指导的互动更加便捷、直接化和开放化。

二是手机媒体使得高校就业指导更加公平和透明化。一个学生职业规划的成功与否或者就业顺利与否不单单取决于学生个人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也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够平等地接收到相关资讯,相关选择程序是否公开透明。手机媒体的大众化传播模式将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更加公平和透明。

二、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1.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机遇

孔洁等指出:“手机媒介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随时、随地、随身、随手”[3]。因而,手机媒体的广泛性普及、即时性传播、定向人际传播使得学生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体意识被充分激发、参与意识被充分调动。目前大学生使用较多的人人网、微博、微信、飞信等通信纷纷开发了手机客户端,手机媒体可以依托这些手机客户端,设计不同层次的就业指导模式和工作平台,根据不同群体的学生需求,设置相应的服务套餐。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资讯使用率最大化,促进高校就业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个性化和人性化。

2.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挑战

手机媒体作为新兴技术,虽然重新解构人际交往、信息传播方式,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起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或者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高校重视不够,手机媒体应用平台建设和基础网络建设落后。目前,多数高校因为成本原因,并没有对手机媒体进行全面的开发和应用,手机媒体的应用处于无序散乱状态,而且仅仅是在短信平台、手机报、手机电视等项目中选择一两项迫切需要的项目进行开发和使用,加上基础网络建设落后,使得高校无法通盘考虑手机媒体的开发应用。二是手机媒体技术的局限导致就业指导资讯量不足。由于资讯成本、流量控制以及手机本身的技术等原因,手机媒体单次承载的资讯量有限,为了配合手机媒体的资讯发布,高校就业指导资讯不得不进行精简,在这过程中会产生关键信息丢失或者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三是手机媒体资讯无序,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手机媒体是自媒体,学校相关部门都可以成为就业指导工作信息的发布者,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统一的资讯发布规定或者协调机制,导致了手机媒体资讯无序,影响到学生对就业指导资讯的选择和吸收。

三、提升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分析

1.依托手机媒体开发高校就业指导的新载体

一是依托手机媒体,开设就业“手机微课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12.11)》显示,相对于2011年,2012年手机应用增长最快的分别是“手机微博”和“手机网络视频”,随着3G网络的全面铺开和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普及化应用,手机网络视频应用的快速增长将是手机媒体一个重要趋势。因此,高校可以将目前流行的“微课堂”引入就业指导工作来,建立就业“手机微课堂”,制作5-8分钟的微小精湛的就业指导课程视频,逐渐形成开放式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并在手机应用平台上发布,供学生“随时、随地、随身、随手”接受高校的就业指导。

二是依托手机媒体,拓展“微求职”路径。根据新浪微博和CIC联合发布的《2012企业微博白皮书》中指出,目前共有143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开通了新浪微博,占总数的29%;国内共有207家中国500强企业开通新浪微博,占比达41%。据笔者在新浪微博搜索结果,以招聘为职能的微博已经超过500家,德勤 (粉丝6万,发表微博1 709条)、宝洁(粉丝7万,发表微博1 619条)、联合利华 (粉丝14万,发表微博2 748条)等招聘微博非常活跃。因此,“微招聘”、“微求职”将成为未来招聘企业和大学生都乐于接受的新兴招聘、求职模式。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依托手机媒体建立高校就业微博、微吧、微信群、飞信群等就业立体式“微发布”平台,开发基于学生手机客户端的信息资讯接受平台,同时加快校园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保障“微发布”平台能够在校园内畅通传递,提高就业资讯在校园内的覆盖率和使用率。

2.加强大学生对手机媒体应用的引导和教育

大学生在使用手机媒体过程中会存在应用不适应或者过度使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大学生对手机媒体应用的教育和引导:

一是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信息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信息需求、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方面的基本素质[4]。当代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杂乱无序的职业资讯时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什么样的职业发展资讯,并有能力通过手机媒体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职业规划和就业等相关资讯,解决自身的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的问题和能力。

二是加强大学生手机媒体媒介素养的教育。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5]。各高校应该将媒介素养教育融会贯通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媒介尤其手机媒体传播的信息,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目前,通过手机媒体传递给大学生的各种职业规划和就业资讯非常多,混杂着一些不良信息甚至是涉骗诈骗信息,作为大学生要能够针对各种手机媒体信息提出批判意见,尤其是要提高对手机媒体负面咨询的免疫能力。

[1]闵大洪.手机正在成为媒体工具 [J].中国传媒科技,2001,(6):10-12.

[2]朱海松.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 [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18.

[3]孔洁,彭光芒,徐福刚.解读手机媒介文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07-114.

[4]信息素质——百度百科 [EB OL].http: baike.baidu.com view 105935.htm.

[5]媒介素养——百度百科 [EB OL].http: baike.baidu.com view 360750.htm.

猜你喜欢

资讯就业指导媒介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资讯Information①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