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量体裁衣,量人裁言—— 《傲慢与偏见》中柯林斯的话语分析

2013-08-15易新奇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贝内特柯林斯傲慢与偏见

成 敏, 易新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湖南长沙410201)

一、引言

简·奥斯汀的名作《傲慢与偏见》着力描写了贝内特家几个女儿的婚恋故事。柯林斯是贝内特姐妹的表兄,此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是被嘲讽的对象。虽为次要角色,然其形象惟妙惟肖,对其审视亦可深见作者在刻画人物和运用讽刺方面的独特才华。纵观全篇,几乎难以发现易引起读者与之产生共鸣的对其心理活动的描写——叙述者展现的是其话语。

根据Leech的划分,话语首先分成直接话语(DS)和间接话语 (IS),且“直接与间接话语之间的必要语义差异在于:在记录他人说话内容时,前者是引用他人原话一字不差地再现,后者是用自己的话语来叙述。”[1](P318)除了DS与IS之外,“至少还有三种相关的可能情况,一种比DS更直接的形式,一种比IS更间接的形式,以及一种介于此二者之间的混合形式。所有这些形式在小说中都可见到。它们分别是自由直接话语(FDS),对话语行为的叙述性报导(NRSA),以及自由间接话语 (FIS)。”[1](P321-322)《傲慢与偏见》 中柯林斯的话语大体可从三种形式来分析:DS,FIS以及NRSA。

二、柯林斯的DS

“直接引语使用引号来`原原本本'地记录人物话语,保留其各种特征。它通常带有 `某人说'的这类引述句。”[7](P288)DS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使人物形象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因贝内特先生只有千金,并无儿子,依据法律其家产继承只能归于柯林斯这一外侄之手。柯林斯初到贝府,听到贝内特太太提起房产,便滔滔不绝说开了:“夫人,本人对几位漂亮表妹的苦楚甚为了解——亦有满腹衷肠正待倾诉,然诚恐过于直白鲁莽。虽则如此,亦欲向各年轻淑女明言本人之满腔仰慕。现不复累言,或等来日彼此了解更进一步——”[2](P74)这些话原汁原味摆出,其卖弄文采、故作优雅、拐弯抹角、嗦乏味等缺点暴露无遗。首先,他与贝内特太太只是在闲谈,后者也只是随便发发牢骚,柯林斯听到此话完全可以一笑了之,但其回答却如写书题词一般严肃谨慎。这些话越显得文绉绉,他的卖弄色彩越浓厚,叙述者的讽刺也越强烈。“在充满戏剧性的自我表达中,作者从反面达到一种既定的阅读效果。”[3](P245)他的这种字斟句酌与轻松的口语交谈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忍俊不禁。无怪乎叙述者要在这里藐视地写道他的话被仆人叫吃饭的声音打断,而他的几位表妹也在偷偷发笑。其次,他来贝府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觅一贤妻,且各位小姐的美貌更让他矢志不移,他在此其实想告诉贝内特太太自己会在其千金中选妻,其财产不会落入外人之手。但是羞于明言又急于卖弄,几句原话说来说去说得花里胡哨却又言之无物,让人感觉嗦又厌烦。且话说得弯弯曲曲,不直率,不痛快。初次见面,他给人的感觉就是沉闷无趣,缺少魅力,但又毫无自知之明。

再看看他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激情表白:“我结婚的原因如下:第一,我认为每位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一样——都有责任为其教区树立婚姻的榜样;第二,我确信这将大大增加我的个人幸福;第三——也许我该早点提起这一点——这是我有幸称为女恩人的那位高贵夫人的特别建议和推荐。她……”[2](P116,117)接下来又是对劝他结婚的凯瑟琳夫人的长篇大论的介绍。此处叙述者用DS来再现柯林斯的话语,真实地保留了其所表达思想的形式“第一……;第二……;第三……”,表面听上去有条有理、逻辑严密、让人信服。然而“对话是在现场多种条件的刺激下随机激发的,不是事先准备好的,因而不像作报告、发表演说,它是脱口而出的。但它自然而生动,如果逻辑过分严正,倒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8](P183)。此处,作为柯林斯对伊丽莎白的口头表白,其条理越是分明,书面化的风格越明显,越显出此人的虚伪做作,也越透出叙述者的嘲讽。“在语言风格层面上,反讽的运用往往使作品的意义和语言的风格形成对立,这种内容和形式统一感的撕裂,丰富和深化了作品内容的表达。”[9](P108)除形式外,再看其所列举的具体的结婚理由如为教区作榜样、增进自身幸福及女恩人的建议等,“却唯独不曾提及婚姻的重要基础——爱情”[4](P96)。事实上,联系前后文,我们便会发现此人确确实实根本就不懂爱情。他来贝府,首先是对贝内特家最漂亮的大女儿简蠢蠢欲动;在被告知简名花有主后即又不慌不忙地把眼光投向二女儿伊丽莎白;而在遭伊丽莎白拒绝后的第三天便迅雷不及掩耳般地向后者的好友——相貌平平、大龄愁嫁的夏洛特求婚并获得成功。对他而言,“男大当婚”,婚姻只是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履行的职责,无所谓爱情——他也不知情为何物。伊丽莎白一再拒绝他,他却穷追猛打,死死认定她是欲擒故纵。且他最后竟然还对贝内特太太说自己求婚成功了,伊丽莎白嘴上拒绝实则内心窃喜。若非叙述者用DS把他求婚的那一席话原原本本摆出,读者定会误以为伊丽莎白多多少少给了他一线希望。而看了其原话,读者才会强烈感觉并非伊丽莎白给他留了做美梦的空间,而是此人的固执、自以为是、愚蠢非比寻常。难怪连头脑简单的贝内特太太听了他对他们两人之间对话的转述后都认定他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其次,“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读者贪婪地阅读情节的欲望总是非常强烈的,作家有时会故意在语言上设置一些障碍,迫使读者放慢速度,并注意到语言背后所蕴藏着的深意。”[5](P87)虽然柯林斯的求婚之词荒唐又嗦,叙述者还是赋予了DS来详尽呈现,这就放慢了叙述节奏,使急于吞咽新情节的读者对这一人物的死缠烂打更加反感。

还有其先后写给贝内特先生的几封信都可看成DS。第一封写得装腔作势、虚情假意,明明是欲来贝府觅一良妻,却以两家的和平使者自居;第二封写于贝内特家小女儿莉迪亚私奔之后,表面安慰,实则火上浇油;第三封是越主代庖,欲干涉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事。

三、柯林斯的FIS

FIS间于DS与IS之间。“这种形式在人称和时态上与正规的间接引语一致,但它不带引述句,转述语本身为独立的句子。因摆脱了引述句,受叙述语语境的压力较小,这一形式常常保留体现人物主体意识的语言成分,如疑问句式或感叹句式、不完整的句子、口语化或带感情色彩的语言成分,以及原话中的时间、地点状语等(但一般采用标准拼写)。”[7](P289)但是,虽然有的句子保留有引述句,乍看之下是IS的形式,然而其内容又保留DS色彩浓厚的体现人物主体意识的语言成分,此种句子亦通常被人们视为FIS。

在描述柯林斯的话语时,有些话语因其引导从句被省略、时态和人称与周围语境一致,乍看会让人误以为是叙述者的叙述。但读者稍微留心一判断便可知它们不可能出自全知全觉、冷静睿智的叙述者,而只可能属于柯林斯这一特定人物。比如,在贝内特先生特地投其所好与柯林斯谈起凯瑟琳夫人时,文中出现了一系列描述她的句子:“她跟他讲话与跟其他有头有脸的人讲话并无二致;她丝毫不反对他与附近四邻多多交往,也不反对他偶尔离开教区一两周去走亲访友;她甚至还屈尊建议他尽早结婚,只要他谨慎择偶……”[2](P75,76)此处引导从句、引号的省略以及人称代词 “他”都让人产生是叙述者的话的感觉,但联系上下文便可知它们只可能是柯林斯的FIS。凯瑟琳夫人是一个傲慢无礼、独断专行的人,从此处她对柯林斯的指手画脚也可看出。而在自惭形秽的科林斯的眼里,她的那些居高临下的举动却都变成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标志。他所津津乐道一一列举的这些与其说是证明凯瑟琳夫人的随和,倒不如说是暴露了他自己的卑躬屈膝。又如,伊丽莎白她们来柯林斯的牧师府玩耍时,后者高谈阔论,得意洋洋地介绍自家花园的每一处景致。但是,“他的花园,或是整个乡间,或是整个王国的所有景致都休想与罗辛斯(凯瑟琳夫人的府邸)相比……”[2](P171)这话表面是叙述者的评论,但稍加思索便知又是井底之蛙、妄下断语、奴颜婢膝的柯林斯的“句句不离本行” 之辞。

柯林斯的有些话语保留了引述句,貌似IS,但对某些词汇的保留又给人以强烈的DS的感觉,这些句子亦是FIS,对其运用亦是别具匠心的。比如,贝内特姐妹几个带柯林斯一起去菲利普斯姨妈家做客,大家一起玩牌,柯林斯盘盘皆输,菲利普斯太太随口说了几句安慰话,柯林斯便又正经起来,“他非常严肃非常认真地告知她此乃区区小事,不足挂齿;这点小钱对他而言无足轻重,并请求她不要记挂在心。”[2](P92)接着又是长篇大论地解释自己如何经济宽裕,完全可以不计输赢。这里的“区区小事,不足挂齿”、“无足轻重”等次很好地保留了原语的特色。本来,亲友玩牌,输赢很正常,也无人会计较,菲利普斯太太的关切纯粹是出于对初来乍到的客人的礼貌。柯林斯完全没必要认真。但他不仅严肃回答,且一再强调自己不在乎,这就反而给人以欲盖弥彰之感,反而暴露其琐碎、小气。在此,“个人不再是语言的主宰,而成为了语言的奴隶”[5](P104)。而叙述者也不屑将其原话细细呈现,疏远性地运用IS,但又忍不住保留原语中的某些有特色的辞藻从而使句子成为了FIS,让读者如闻其声,忍俊不禁。

内瑟菲尔德舞会上,柯林斯死缠着伊丽莎白。当后者让他去找别人跳跳舞时,“他明明白白地告诉她,至于跳舞,他完完全全没兴趣;他的首要目标是用精细巧妙的手段来博取她的一颗芳心,所以他就下定决心整晚都与她寸步不离。”[2](P112,113)此句中的 “至于”、“完完全全” 等词较好地保留有DS的色彩。这些词语的保留使一个呆头傻脑、荒唐可笑、不懂世故的柯林斯跃然纸上。一般说来,恋爱中的人献殷勤是在行动上暗暗逢迎,但嘴上却羞于承认的。柯林斯的这番爱的誓言让人哭笑不得。再说,他口口声声“用精细巧妙的手段”,其实却只是傻乎乎地呆坐在伊丽莎白旁边,让她不胜其烦。有叙述者介入的IS使柯林斯的私密悄悄话蒙上讽刺色彩,而对DS中某些成分的保留又加重了嘲讽。所以,在此,介于IS与DS之间的FIS的运用可谓恰到好处。

四、用在柯林斯身上的NRSA

NRSA比IS更间接。“以这种形式出现的句子仅仅叙述一个(或几个)言语行为已发生,但叙述者没必要完全拘泥于所说话语的意义,更没必要保留其形式。”[1](P323)在 《傲慢与偏见》中,读者不难发现叙述者用在柯林斯身上的NRSA。

如在相识之初,柯林斯随贝内特先生走进其书房,装模作样选了本最大的书来读,“但实际上却滔滔不绝地对贝内特先生讲着他在亨斯福德的房子和花园”[2](P66)。此人自夸次数很多,此处亦不例外。读者完全可以想象他要说什么。对其说话的具体内容,叙述者不会有耐心写,读者也不会有好奇心看。所以叙述者就用NRSA一笔带过。其次,NRSA带有较强的叙述者干预的色彩。“当一个小说家叙述某个行为或言语行为的发生时,我们显然是完全从他的角度看问题。”[1](P324)“滔滔不绝”等词旗帜鲜明地表达出了叙述者的不耐烦,甚至厌恶。

又如,在和几个表妹一起去梅里顿的路上,“他空空泛泛地高谈阔论,几个表妹出于礼貌随声附和,就这样到了梅里顿。”[2](P81)同样,在此,其所说内容不值一提,所以用NRSA来概括。同时,“空空泛泛”、“出于礼貌”等词明确表明了作者的立场,透出了其讽刺口吻。

五、结语

“在电影和戏剧中,观众直接听到人物的原话;而在小说中,人物的话语则需由处于另一时空中的叙述者转述给读者。叙述者可以原原本本地引述人物的言词,也可仅概要转述人物话语的内容;可以用引号,也可省去引号;可以在人物话语前面加上引述语,也可省略引述语,如此等等。这种对人物语言进行`编辑'或 `加工'的自由,无疑是小说家特有的。”①作为一个高明的小说家,简·奥斯汀在其名作 《傲慢与偏见》中,就很好地对柯林斯这一人物的语言进行了加工。用于表达其话语的DS,FIS和NRSA都是匠心独运,非常恰当而又巧妙地突出了人物形象;透过这些话语,读者能够真切地听到叙述者的讽刺之音。

[1]Leech,G.N.&M.Short.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New York:Longman.1981.

[2][英]奥斯汀 (Austen,J.)著.傲慢与偏见 (英文)[M].赵飞飞注释.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

[3]陈果安.小说创作的艺术与智慧 [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高奋.外国文学名著赏析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5]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李荣启.文学语言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杨文虎.文学:从元素到观念[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注释:

①文学语言学,第176页.转引自: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71.

猜你喜欢

贝内特柯林斯傲慢与偏见
贝内特称不参加新议会选举
冰上舞蹈搭档
良心手术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将延长服役至2030年
雷默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纪念贝内特·雷默
NEW WORDS
一个诺贝尔奖梦想的破灭
盘旋于绝境之上的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