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企业实施心理福利的意义与措施

2013-08-15孟令燕李雪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福利心理健康

孟令燕,李雪平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

一个企业的健康运行与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因此,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绩效,是每个企业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企业员工都遭遇了心理压力的困扰,员工的心理问题成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仅仅给予员工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福利,已经不能满足员工身心发展的需要,为了保障员工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必须给予员工高度的心理福利。

一、心理福利的内涵

想要了解心理福利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福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福利的解释是:①生活上的利益,特指照顾员工生活利益。②一个人的健康、幸福或幸运的状况。由此可见,福利主要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其中可以用货币直接或间接衡量的部分即为物质层面的福利,如发放补助、医疗保障、工伤补偿等;与人的精神或心理相关,且主要通过主观的评价、感受与行动来衡量的部分,可以称之为精神层面的福利,如自我幸福感、生活满意感等。由此可推,心理福利是指企业或政府为了促进员工心理健康,给予员工预防、缓解、疏导、治疗等一系列能提高员工幸福感和内心满足感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一切措施。企业通过给予员工高度的心理福利,从而增强员工的幸福感和心理满足感,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从而改善企业氛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心理福利的一般形式有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EAP)、口头表扬、鼓励、心理讲座、心理体检、咨询热线、爱心E-mail、面对面咨询、带薪休假等。心理福利具有针对性、心理满足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心理福利的针对性,要求心理福利的实施形式要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而定。由于每位员工面临的问题和心理承受的压力各不相同,心理福利也要依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不可同一而论。心理满足性是指心理福利旨在提高员工的满足感、幸福感,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享受,但是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提高却是物质手段和非物质手段双重作用的结果。心理福利的时效性要求心理福利的实施必须是及时的。及时有效的心理福利可以避免各种压力发展成为心理疾病,降低心理疾病引起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福利,滞后的心理福利将减少或丧失其价值,甚至失去了其最初的意义。

二、心理福利的重要意义

据估计,美国约有35%的劳动力人口正经历着各种形式的情绪障碍。[1]美国国家心理健康联合会估计企业界每年因为员工的情绪困扰损失了将近170亿美元,工作压力及其所引发的各种身心疾病每年带来约770亿美元的损失。由此可见,在现代化企业中给予员工高度的心理福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员工及其家庭的健康发展 有研究表明,人们的生活压力与冠心病、酗酒、智力减退、身体疾病、工作满意度、工伤事故、家庭问题以及各种形式的癌症密切相关[2]。美国的统计数字显示:美国劳动人口中,有20%的员工正在遭受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身心疾病的折磨,包括酗酒、强制性赌博、药物依赖、家庭和婚姻问题、情绪障碍、个人理财问题和法律纠纷等。给予员工高度的心理福利,是对企业员工物质福利的一种有效补充,既能满足员工物质、精神双方面的不同需求,又有助于降低员工的工作压力,促进员工身心健康,消除其不良嗜好,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减少其失业的几率,进而节省员工背后家庭的开支,促进家庭和谐美满,是对企业员工本人以及其背后家庭负责的表现。实践证明了心理福利对员工帮助的有效性,依据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在1995年的资料,摩托罗拉日本公司在引进EAP后,平均降低了40%的病假率。

(二)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对于企业而言,给予员工及其亲属高度的心理福利,最直接的意义在于降低甚至消除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有利于其精力更充沛,使其劳动效率提高,从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其次,有助于企业节省招聘费用和培训开支,减少错误解聘和赔偿费用,降低缺勤(病假)率和管理人员的负担,增加留职率(尤其对关键职位员工),改进生产管理,改善企业工作气氛,提高生产效率、员工士气和企业的公众形象。据调查显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以提供EAP的形式给予员工的心理福利,每年为公司节约3700万美元的开支。[1]第三,给予员工高度的心理福利,可以预防由各种心理疾病引起的意外事故,进而降低企业的安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有助于劳动者权益的维护 在国内与企业员工关系最密切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法》,然而这两部法律都没有明确提出有关劳动者心理关怀、幸福感、满足感等的条款,因此给予员工高度的心理福利,可以弥补这两部法律对劳动者心理健康保护的缺失,是维护劳动者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国家一旦将心理福利纳入国家法定福利体系,使心理福利成为员工薪酬的一部分,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劳动者的心理健康受国家法律保护,这将使劳动者的身心权益都得到维护,进而对于国家的稳定,健康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2]

三、心理福利的实施措施

心理福利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只有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企业真正具体落实好各项措施,员工个人转变观念积极参与,社会媒体正确引导等各个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立体多维的企业员工心理福利模式。

(一)国家健全法律法规,宏观引导 首先,政府要将心理福利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使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保健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具体而言,国家要完善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法》,把企业员工的心理福利纳入劳动者应享有的合法权利中,明确规定国家、企业和员工个人对于员工患有心理疾病后所应承担的责任分配,坚决打击各种对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权益的侵害行为;劳动部等相关部门修改并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分配条例,以规章条文的形式明确带薪休假、定期心理咨询、特殊行业定时心理疏导等规定,将员工的心理福利纳入法定福利,成为企业员工薪酬的一部分,或者是建立企业员工心理福利专项账户,对于资金的预算、运用、监督严格管理,提高心理福利资金的使用效率。[3]其次,逐步将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纳入我国医疗基本保险体系之中,使患有心理疾病的企业员工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切实保护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权益。第三,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企业员工心理福利知识,使全体公民具有维护自己享有心理福利权利的意识,任何团体、企业都不得侵犯。

(二)企业引进EAP等项目,具体实施 幸福安康的员工,是企业巨大的财富,也是一个企业长足发展的不二法宝。企业内部要形成尊重关爱员工的企业文化,构建健康和谐的企业环境和氛围,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减小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降低员工出现心理问题和患有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具体而言,对待自己的员工,要正视员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制定工作计划和下达任务时要合理恰当,避免给员工造成过大的压力,以人性化的管理,合理肯定员工的工作指标,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员工的职业认同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及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同时,科学调理好鼓励员工、限制员工、淘汰员工的机制,防止给员工形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尽可能消除诱发员工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负面因素。对于国外普遍流行的EAP,国内企业可以借鉴并引进。EAP,即由组织(如企业、政府部门、军队等)为其成员设置的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援助和福利计划。[1]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进行诊断、提出建议,并对组织成员及其家属进行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组织成员及其家属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维护组织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工作绩效,并改善组织管理。这个项目的目标在于帮助员工恢复应有的工作绩效水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据统计,目前在美国有1/4以上的企业员工常年享受着EAP服务,大多数超过500名员工的企业都有EAP,员工人数在100~490人的的企业中,70%以上有 EAP,并且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增加。[1]根据美国员工咨询服务计划的成本—效益分析显示,员工咨询服务计划的回报率为29%。由于国内企业员工的酗酒、吸毒、药物滥用、艾滋病、性骚扰等问题不像其他国家那样突出,因此,这类方面的项目可以相应的减少,而对于国内企业员工普遍面临的高焦虑、高压力、低情绪等心理问题,反而要多加重视。针对国内企业员工心理状况的特点,可以多采用开通员工沟通渠道、组织各种利于心情放松的活动,适时约请心理咨询师为员工进行“心灵按摩”、“心灵体悟”等措施,做到及时了解员工想法动态,促使员工的思想、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解决,消融他们的心理危机,也为企业各项政策的颁布和任务的制定提供预测性的参考依据。

(三)员工个人提高认识,积极参与 相对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社会形态意识呈现传统性、保守性的特点,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偏低,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心理疾病的认识表面化,往往轻视心理疾病的危害,对心理福利更是没有任何了解。针对于国内一些片面认识,比如心理福利只针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员工,在接受心理福利的时候将暴露自己的隐私,给予心理福利的工作人员不够专业等,政府和企业要做要到足够专业,彻底打消企业员工在传统观念、个人隐私、专业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的顾虑。作为企业员工个人,要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片面理解,加强正确认识,注意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并及时接受心理疏导,防微杜渐,防止心理疾病的形成。企业员工要了解法律知识,认识到心理福利是员工享有众多福利中的一种,其形式既包括带薪休假、口头表扬这类奖励性质的福利,还包括心理咨询、心理体验、咨询热线、建立网上沟通渠道、开辟咨询室等疏导性质的福利。

(四)社会媒体正确引导,形成氛围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具有社会性,总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企业员工更是离不开社会,社会风气对于企业员工的思想和心理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和间接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加强心理福利的宣传,尤其是信息传播媒体要引导公共大众的意识主流,形成重视心理福利的社会风气,为心理福利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重视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更要意识到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因此,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企业要把员工的心理和个人问题当成企业本身的问题,及时有效地给予每位员工相应的心理福利。重视企业员工的心理福利,对于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竞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张西超.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员工精神福利[J].生态经济,2006,(03).

[2]李雪平,李鹏.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福利外包模式的创新及建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3]李雪平,李鹏.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福利:内涵、模式及路径[J].科学管理研究,2010,(11).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福利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