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 《诗源辩体》的陶诗研究

2013-08-15胡雪琴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陶诗陶渊明雕刻

龚 贤,胡雪琴

(1.江西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2.江西财经大学人事处,江西 南昌 330013)

郭绍虞 《明代文学批评的特征》云:“一部明代文学史殆全是文人们分门立户标榜攻击的历史。”[1]2明代批评家对陶渊明诗歌的批评也大抵如此。前七子的代表人物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云: “夫文靡于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于韩;诗弱于陶,谢立振之,然古诗之法亦亡于谢。”[2]136在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文学观主导下,何景明贬低陶诗。胡应麟 《诗薮》亦云:“曹、刘、阮、陆之为古诗也,其源远,其流长,其调高,其格正。陶、孟、韦、柳之古诗也,其源浅,其流狭,其调弱,其格偏。”[3]28主张 “体以代变”、“格以代降”的胡应麟轻视陶诗,他以古为正,认为愈古愈好,本质上与何景明一致。宋代之后,古诗发展走向衰落,明代诗歌虽数量不少,但已极难在唐宋诗人的高度成就面前另辟天地,故何景明、胡应麟等诗论家主张拟古学古,推崇汉魏古诗,贬轻陶诗,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明代更多的诗论家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给予高度肯定和赞美,如宋濂、李东阳、杨士奇、茅坤、许学夷、焦竑等,其中著名学者许学夷的 《诗源辩体》(下文简称 《辩体》)具有代表性,其对陶诗探讨深刻,评论独到,乃真知陶诗者。前此,尚无论者就此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将具体论析。

《辩体》是许学夷几乎耗尽毕生心力,历四十年而成的一部诗学专著。它与一般的诗话不同,是著者以从先秦至其生活的明代的著名诗人为重点,从诗的源流、体制、风格等方面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源流正变,开创了诗歌辩体批评之风。

首先,许学夷认为,陶诗的巨大成就在于其高度的原创性。 《辩体》专用卷六 (共三十一则)论析陶诗,如: “陶靖节四言,章法虽本 《风》、《雅》,而语自己出,初不欲范古求工耳。然他人规规模仿,而性情反窒。靖节无一语盗袭,而性情溢出矣。”[4]98陶诗四言 “语自己出”、 “无一语盗袭”,明确指出其原创性。又如: “五言自汉魏至六朝,皆自一源流出,而其体渐降。惟陶靖节不宗古体,不习新语,而真率自然,则自为一源矣。”[4]98陶渊明五言诗亦 “不宗古体,不习新语”、“自为一源”,仍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再如:“要之靖节为诗,但欲写胸中之妙,何尝依仿前人哉。”[4]99这一点,明代其他诗论家极少论及。不仅如此,许学夷还认为陶诗从不重复自己。 《辩体》卷六云:“靖节诗,初读觉甚平易,及其下笔,不得一语仿佛。”[4]99“靖节诗皆是写其所欲言,故集中并无重复之语,观田家诸诗可见”[4]100“靖节诗不为冗语,惟意尽便了,故集中长篇甚少,此韦、柳所不及也。”[4]102

其次,许学夷认为,陶诗的成就还在于其写意性,在于其真率自然,在于其理胜气足。许学夷指出陶诗的写意性。《辩体》卷六云:“或问:‘以《兰亭》诸诗较靖节,靖节自是当家,然靖节未可谓无意为诗。’曰:渡江后以清谈胜,而诗实非所长,故 《兰亭》诸诗谨尔。若靖节,则所好实在诗文,而其意但欲写胸中之妙耳,不欲效颜、谢刻意求工。故谓靖节造语极工、琢之使无痕迹既非;谓靖节全无意为诗,亦非也。”许学夷接着云: “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有似 《孟子》一书。谓 《孟子》全无意于为文,不可;谓孟子为文琢之使无痕迹,又岂足以知圣贤哉!以此论靖节,尤易晓也。……靖节平生为诗,皆是倾倒所有,学者于此有得,斯知所以学靖节矣。”[4]100-101陶诗之真淳,写意性是其重要原因。所以,“靖节诗不可及者,有一等直写己怀,不事雕饰,故其语圆而气足。有一等见得道理精明、世事透彻,故其语简而意近”[4]102。陶诗的写意达到了意趣超远、趣境两忘的境界。 《辩体》卷六云:“靖节诗,语皆自然,初未可以句摘,即如东坡所称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亦不过爱其意趣超远耳。”[4]105又云:“惟陶靖节超然物表,遇境成趣,不必泉石是娱,烟霞是托耳。其诗如……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等句,皆遇境成趣,趣境两忘,岂尝有所择哉。”[4]106-107

关于陶诗的真率自然,许学夷有继承前人的一面。 《辩体》转引朱熹 “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之语,然后评论曰: “斯得之矣。”[4]99因为陶诗直抒怀抱,所以真率自然。《辩体》多次论及陶诗的 “真率自然”,如 “晋宋间诗以俳偶雕刻为工,靖节则真率自然,倾倒所有,当时人初不知尚也。颜延之 《靖节诔》云:‘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延之之意或少之,不知正是靖节妙境。”“靖节诗真率自然,倾倒所有,晋宋以还,初不知尚;虽靖节亦不过写其所欲言,亦非有意胜人耳。”[4]101类似论述还有多处,此处从略。

陶诗以理胜。《辩体》卷六云: “靖节诗不可及者……有一等见得道理精明、世事透彻,故其语简而意尽。”[4]102还云: “靖节诗乃是见理之言,盖出于自然,而非以智力得之。”又云: “晋人贵玄虚,尚黄老,故其言皆放诞无实。陶靖节见趣虽亦老子,而其诗无玄虚放诞之语。中如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皆达人超世、见理安分之言,非玄虚放诞者比也。”[4]106陶渊明虽受魏晋玄学的影响,但其诗 “见理安分”,不玄虚放诞,这也是陶诗特出于其他东晋诗人之处。陶诗气亦足: “或曰: ‘汉、魏与靖节诗皆本乎情之真,而体有不同,何也?’曰:汉、魏近古,兴寄深,故气体委婉;靖节去古渐远。直是直写己怀,故当以气为主耳。”[4]103陶诗 “以气为主”,故 “语圆而气足”。

再次,许学夷认为,陶渊明、谢灵运虽然各臻其妙,但陶诗高于谢诗。许学夷在整体上都尊崇陶诗,他在对陶诗的高度成就专卷论述之后,还评析了谢灵运诗歌的独特成就。 《辩体》卷七云:“汉、魏诗兴寄深远,渊明诗真率自然。至于山林丘壑、烟云泉石之趣,实自灵运发之,……灵运如 ‘水宿淹晨暮’等句,于烟云泉石,描写殆尽。黄勉之谓 ‘如川月岭云,玩之有余,即之不得。’冯元成谓 ‘语不能述,画不能图’是也。”[4]110指出谢灵运开启山水诗,其描写能曲尽山水景物神态之妙,可谓成就卓著。同时,许学夷也对谢诗的雕刻俳偶提出合理的批评。《辩体》卷七云:“五言至灵运,雕刻极矣,遂生转想,反乎自然。如 ‘水宿淹晨暮’等句,皆转想所得也。观其以 ‘池塘生春草’为佳句。则可知矣。然自然者十之一,而雕刻者十之九。沧浪谓灵运 ‘透彻之悟’,则予未敢信也。”[4]109-110谢诗雕刻反乎自然,一些佳句为想象所得,且雕刻太多。又云:“太康五言,再流而为元嘉。然太康体渐入俳偶,语渐入雕刻,其古体犹有存者;至灵运诸公,则风气益漓,其习渐移,故其体尽俳偶,语尽雕刻,而古体渐亡矣。”[4]108因此,许学夷认为: “靖节与灵运诗,本不当并称。东坡云 ‘陶、谢之超然’,但谓其意趣超远耳。子美诗云: ‘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岂以靖节亦为 ‘性僻躭佳句’者乎?”[4]103-104可见,许学夷在整体上都尊崇陶诗,对谢诗仅部分赞许。陶诗中还有他人的作品混入的情况。《辩体》卷六云:“靖节诗有 《王抚军座送客》一首,句法工炼,与靖节不类,疑晋、宋诸家所为。又 《五月旦作》,意虽类陶,而语不类。……至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又疑附会。”[4]105

最后,许学夷论述了陶诗对后世影响之巨大深远。《辩体》中不仅列举了许多著名的评论者如颜延之、钟嵘、杜甫、叶少蕴、蔡宽夫、苏轼、黄庭坚、朱熹、王世贞、赵凡夫等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赞许,还从后世学陶的角度肯定陶诗。《辩体》卷六云:“虽靖节亦不过写其所欲言,亦非有意胜人耳。至唐王摩诘、元次山、韦应物、柳子厚、白乐天、宋苏子瞻诸公,并宗尚之,后人始多得其旨趣矣。”[4]101又云: “靖节诗有三种。如‘少无适俗韵’…… ‘运生会归尽’等篇,皆快心自得而有奇趣,乃次山、白、苏之所自出也。如‘寝迹衡门下’…… ‘凄厉岁云暮’等篇,皆萧散冲淡而有远韵,乃韦、柳之所自出也。如 ‘行行循归路’…… ‘闲居三十载’等篇,则声韵浑成,气格兼胜,实与子美无异矣。”[4]102元稹、白居易、苏轼、韦应物、柳宗元、杜甫等各学得陶诗不同旨趣,可谓仅得其一。许学夷还从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论学陶诗之难,“靖节诗甚不易学,不失之浅易,则伤于过巧。余少时初学靖节,岁终得百余篇,率浅易无足采录;今间一为之,又不免类白、苏矣,白、苏学陶失之巧。因遂绝笔不复为也。”所以, “今人才力绵弱,不能自砺,辄自托于靖节,此非欺人,适自欺也”[4]107。“故今人学灵运者多相类,学靖节者百无一焉”[4]103。

陶诗的巨大影响,不仅在于其高度成就,也在于陶渊明高尚的人格精神。陶渊明 “真率自然”,《辩体》引赵宽夫论陶:“当忧则忧,当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间,所谓超世遗物者。”[4]106如 “孔门视伯夷”。陶渊明 “达人超世、见理安分”,在晋宋易代那个中国封建社会极为黑暗和动荡的时代实现了人生的和谐栖居[5]。他对诗歌创作 “直抒己怀”、“倾倒所有”、“遇境成趣,趣境两忘”,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惟 《拟古》及 《述酒》一篇中有悼国伤时之语,其他不过写其常情耳,未尝沾沾以忠悃自居也”[4]104,因此,陶渊明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所倾慕的精神典范。

许学夷 《辩体》卷七明确指出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言论的 “三病”: “渊明诗真率自然而气韵浑成,而谓 ‘诗溺于陶’,一病也;五言自太康变至元嘉,乃理之必至,势之必然,而谓‘谢有意振之’,二病也;灵运之名实被一时,渊明之诗后世殆知宗尚,当时谢岂有意于振之耶?三病也。”[4]112许学夷关于陶诗的许多论述在当时推陈出新,独到深刻;个别论点今人仍未超越,如陶诗的原创性,这是陶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从而穿越绵长久远的中国历史,直到今天仍是后代作家无法复制、无法超越的经典的根本原因。

[1]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北京大学中文系,等.陶渊明资料汇编: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明]胡 应 麟.诗 薮 [M].上 海:上 海 古 籍 出 版社,1979.

[4][明]许学夷.诗源辩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5]龚贤.论陶渊明的和谐栖居[N].光明日报,2008-09-19.

猜你喜欢

陶诗陶渊明雕刻
你好,陶渊明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On art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 饮酒》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雕刻时光
试论儒家“乐”文化对陶诗的影响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