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语义层面的同义词辨析——以 “出神”“入神”为例
2013-10-10刘亚文
刘亚文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同义词的语义差异与外在世界及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相关,也与使用者的语感、整体认知概念有关,这些差异都隐在或显在地包含于词语的语素义、语素间的语义关系和词义三个层面。廓清差异首先需要了解意义产生的来源、意义的演变及合流[1]。
一、词语的溯源、演变与合流
通过对经史子集语料库①中古代语料的整理分析,可以发现 “出神”在历朝的分布情况,列表如下。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蒙学《水经注》 1 《西游记》0 10《文史通义》1 《水浒传》2 0 《百家姓》1《山海经》 1 《红楼梦》14
经史子集是对古籍的四部分类,收集古书较为全面。通过语料库的搜集,经部、集部中没有出现 “出神”字样,子部中出现较多并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的 《西游记》和 《红楼梦》中。
这些文献中,“出神”含有两个意义②:
1.元神脱离自身躯体。如:
原来人得仙体,出神变化无方。不知这猴王自从了道之后,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那些小猴,眼乖会跳,刀来砍不着,枪去不能伤。(《西游记·第二回》)
魏征奏道:“主公,臣的身在君前,梦离陛下——身在君前对残局,合眼朦胧;梦离陛下乘瑞云,出神抖擞。”(《西游记·第十回》)
那物在空中,明明看着,忍不住心头火起道:“这猴和尚,十分惫懒!就作我是个妖魔,要害你师父……早是我有算计,出神走了,不然,是无故伤生也。”(《西游记·第四十回》)
即变做一个行者,捆了麻绳,将真身出神,跳在半空里,低头看着。那群妖那知真假,见人就抬,把个 “假行者”抬在上三格。(《西游记·第七十七回》)
2.因全神贯注于一事而发呆。如:
罗刹见他看着宝贝沉思,忍不住上前,将粉面榅在行者脸上,叫道:“亲亲,你收了宝贝吃酒罢,只管出神想甚么哩?”大圣就趁脚儿跷问他一句道:“这般小小之物,如何扇得八百里火焰?”(《西游记·第六十回》)
今见贾珍苦苦的说到这步田地,心中已活了几分,却又眼看着凤姐出神。 (《红楼梦·第十三回》)
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上列的 “出神”含义之一 “元神脱离自身躯体”集中出现于 《西游记》中,表示为灵魂出窍。其二 “因全神贯注于一事而发呆”意义出现时间较晚,渐近于现代义。
在明清以前,“出神”多表 “元神脱离自身躯体”的意义。明清以后,“出神”作为词最先出现在 《西游记》里,既表示元神出窍,又表示因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发呆。稍后在 《红楼梦》里,“出神”已完全发展为现代汉语的意义,无本质差别。
“入神”在其词语演变过程中,也经历了类似的演变。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蒙学《近思录》2《乐府杂录》1《棋经十三经》1《周易》1 《洛阳伽蓝记》 3《游仙窟》1《水浒传》1《文心雕龙》1 0《三国演义》1《红楼梦》2《聊斋志异》2
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中都出现 “入神”,其中在子部下属古书中出现最为频繁。
古代文献中,“入神”也大致分为两个意义③。
1.达到神妙的境地。如:
《易》曰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周易·系辞下》)
夫 《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 《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 (《文心雕龙·宗经第三》)
程以袍袂拂尘,凭几再鼓,刚柔应节,工妙入神。李击节不置。丞曰: “区区拙技,负此良琴。若得荆人一奏,当有一两声可听者。”(《聊斋志异·卷八》)
众人听了这两句,便都叫: “妙!好个‘不见尘沙起’!又承了一句 ‘俏影红灯里’,用字用句,皆入神化了。”(《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2.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如:
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今不复云。(《棋经十三篇·品格篇》)
通过对语料库中 “入神”的分布分析,“入神”在古代的意义多为 “达到精妙的境地”。而 “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意义则很少在古代出现,仅 《棋经十三篇·品格篇》一例,意为集中注意力在棋局上。
在先秦时代文献中,“出”与 “神”、“入”与“神”在句中虽以线性排列,但语义上没有连贯性、关联性,“出神”与 “入神”都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词出现,如: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其上多白玉,其下多白金,其林多樗柳,其草多寇脱。 (《山海经·中山经》)
岂下俗之所务,入神怪之异趣。能造者其必诗,敢往者无不赋。或就饶风之地,或入多云之处。气岭与梅岑,随春之所悟。远为神仙所赏,近为朝士所知。 (《洛阳伽蓝记·卷二》)
对比经史子集语料库的 “出神”与 “入神”分布情况,大致推算 “出”+ “神”的组合早于“入”+ “神”,二者的意义在先秦时代文献中较少交叉重叠。稍后明、清时期的一些小说中,“出神”“入神”各自由两个独立的语素义逐渐合并为一个复合词的意义。
“出神”成词时间早,使用频率高,人们在使用过程中让 “入神”担负 “出神”的部分释义,使得 “出神”“入神”的意义相近,发展到现代白话文小说中,二者的意义真正趋同与合流。
二、词语语义辨析
王力先生对同义词的界定是:“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2]
据 《现代汉语词典》所列义项[3]:
【出神】因精神过度集中而发呆:孩子们听故事,听得出了神。|上课的铃声响了,他还对着窗口~。
【入神】1.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他越说越起劲,大家越听越~。
2.达到精妙的境地:这幅画画得很~。
用义素分析法[4]来表现二者核心义素,即
出神:[±眼前事物][+注意力集中][+发呆][-可控]
入神:[+眼前事物][+注意力集中][-发呆][+可控]
“出神”与 “入神”的义项类同,可粗略归属同义词。但同义词的使用与外在世界及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相关,也与使用者的语感、整体认知概念有关,更应该辨析二者的诸多细微差别[5]。
第一,动作上, “出神”有时表现出眼神分散,内容物可有可无。“入神”的动作中一般含有焦点,是有形的。如:
直到散戏,走在返回劝业场的路上,他仍然木然出神,一言不发。④
尽管我唱得并不好,但林豆豆却听得十分入神,仿佛进入了某种境界。
第二,范围上, “出神”的目标物范围更广,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抽象物。“入神”的范围较窄,多为在眼前,有具体形象的事物。如:
一连好几天,我对着这张照片出神,同时静静聆听大师指挥的音乐。
他喜欢读古诗,还经常想着诗的意境出神,躲在山洞里避雨,想着王维的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我好奇心强,只好依在厨房的门框上,入神地看着她操作。
第三,持续时间上,“出神”的动作持续时间长,由眼前景物联想发散转移到其他事物,整个过程侧重于人的神态描写。“入神”的动作持续时间短,有时附加后续动作,连锁反应。整个过程强调人的注意力。如:
闲来一人独坐其间,或酒或茶,慢慢清饮,亦思亦想,出神怔神,悠悠然不管时间长短。
她听得很入神,而且不断地带着迷惘的表情重复我的要点,这就对了。
以上分析用表格表示为
关注焦点 目标物范围 持续时间 完成程度 后续行为出神 散点透视 大 长 复杂 停滞入神 聚焦 小 稍短 简单 给予评价
除此之外,在修饰成分上也表现微殊,其一,描写 “出神”的修饰语多为带有停顿性的词语。如凝滞、木然、发愣、怔神、怅然若失……面部表情凝重一点。而描写 “入神”的修饰语更加丰富多彩。如眼也不眨、屏息敛气、着迷、潜心、忘情、迷惘、睁大眼睛……它体现在面部表情或心理活动上仍有意识地集中专注于事物,并作出反应给予评价而非意识游离于对象物之外。
其二,体现在语法结构中。“入神”前的副词修饰语为 “越……越……、很、相当、十分、极、令人、更、有些、太、非常……”表示程度进一步加深。如:
这天他一直在读卢梭的 《爱弥儿》,看得太入神了,以至于忘了自己。
当是在极入神的情况下,方能聊得畅快,聊得有兴致。
尽管汽车在蜿蜒、崎岖的山道上左右摇晃,但随行人越听越入神,深深地被他的讲演吸引着。
而修饰 “出神”的副词很少,并不表示程度深化。如:
米兰·昆德拉举例说,海明威小说的令人出神的旋律美完全建立在重复之上。
因此,可以初步断定在词性上 “入神”更趋向于形容词,“出神”更多带有动词性。
在词义复杂程度上
比较 “入神” “出神”的近义词[6],能分析出“入神”更侧重于 “迷”的意义,对眼前人、事、物的高度关注而呈现痴迷状态或表情,并非出于外。而 “入神”侧重行为主体情感、心理状态的表现。“出神”在近义词典中与 “入迷”“入神”义近,但一般认为 “入神”的反义词 “分心”“分神”“走神”等词也可以归入 “出神”的近义词中。这就牵涉到“出神”整个动作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
“出神”在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 “因精神过度集中而发呆”,是由于行为主体先对某事物感兴趣而高度集中注意力于一点上,此前过程等同于“入神”。整个活动中,主体屏息敛气,全身心仿佛沉入某种境界使思绪浮想联翩开来,发散到其它联结点,脸上神情呈现出愣愣的呆滞的模样,随着回忆、联想、想象而变得怅然若失、若有所思甚或激动。由此,走神、失神成为 “入神”的后续行为,如:
有一次正当我对着镜子出神时,爸爸推门进来,望见我游神不定的眼神,我想他一定什么都明白。
该例中,“我”站在镜子前若有所思,望着镜中像进入 “入神”态。镜子这个物件成为意识游离的媒介,继而眼神飘忽,思绪游离不再关注眼前景,而把心中情寄托于回忆中,主体的 “我”由 “入神”转为 “出神”的状态,一直沉浸其中,被他者突然闯进,回不了神而被看作走神或失神。
结 语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研究 “出”与 “入”一组反义词分别与 “神”组合的构词方式的文章不多,人们大多关注单个 “神”字的意义发展及引申。本文试将 “出神”与 “入神”作为分析对象,从理性义及附加义层面初步得出二者语义区别。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类似 “出神” “入神”的语例,搜集并对比分析这类词语的产生原因、构词规律,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把握此种构词现象。
注释:
① 参见 《国学备览》光盘,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品,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研制。
② “出神”有时以单音节词 “出”+ “神”的直接拼合形式出现在古代文献中,表示两个单音节词的意义直接组合。如 《水经注·卷二十二》中 “汉氏之浚仪水。无他也,皆变名矣。其国多池沼,时池中出神剑,到今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之剑也。”中 “出神”一例不构成词。
③ 和 “出神”一样, “入神”也常以 “入”+ “神”的形式出现在古代文献中,表示单音节词 “入”与 “神”的意义拼合,不具有词的形式。如 《水浒传·第四十二回》中 “宋江听时,是赵能声音。急没躲处,见这殿上一所神厨,宋江揭起帐幔,望里面探身便钻入神厨里。”的 “入神”一例便不能算词。
④文章所引现代语料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
[1]冯丽.同义词辨析研究方法新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35 (1):109-112.
[2]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9-94.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38-142.
[6]陈玄荣,王书声,等.类语大辞典[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