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育科研发展的机制创新*

2013-08-15邓李梅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机制

邓李梅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先导,是新时期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支撑点。它具有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满足教师精神需要、改善学校管理等多方面的作用[1]。但发挥这些作用的前提是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机制必须科学有效的。完善的教育科研机制既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如何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构建浓郁的教育科研文化,发挥好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并提高其实效性,中小学还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化解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实践的魄力,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保障。那么推进教育科研的机制创新,不仅能为中小学教师创造更好的环境进行科研工作,而且也成为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拟从中学教育科研的管理入手,通过推进科研机制的创新,以期改善中学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并促进中学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学教育科研发展机制存在的主要误区

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质在于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教师都想从事科研、能从事科研、会从事科研。而目前许多中学在构建教师科研发展机制时往往没有满足教师的现实需要,没有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没有把握教师的期望心理,合理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行为,从而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往往事倍功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概括起来,中学教育科研管理机制所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一是形式主义严重,缺乏健康的保障机制;二是评价标准片面,缺乏良性的激励机制;三是相关素养忽视,缺乏实效的培训机制。由于教育科研管理机制存在着以上误区,使得许多中学的科研工作举步维艰,在规划发展和付诸实践方面困难重重,更难以提升学术水平,从而严重地缺乏发展的后劲。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阻力之一[3]。于是,促进中学教育科研发展机制的创新,成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促进中学教育科研机制创新的策略

科研机制是规范科研行为、促进科研发展的重要保证。科研机制的创新,即科研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了保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必须建立健全的科研工作机制。只有以机制作为保证,才能发挥科研管理工作的应有作用。物质保障机制创新是促进其发展的必要条件,考核评价机制创新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激励奖励机制创新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保证,教育培训机制创新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途径[4]。

1)物质保障机制的创新。作为一所普通中学,要想在学校林立的教育界突显自身的特色,并立于不败之地,仅仅依靠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不够的,而教育科研工作却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教育科研工作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促使更多的名师成长,而且可以改善学校的办学质量、彰显学校的知名度。因此,通过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成为了许多教育行政机构和普通中学大有可为的事业。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希望教师做科研,但还必须让教师想做、能做、会做科研。所以,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还是中学的领导应为教师的科研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一是要鼓励和激励中学教师与当地大中专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加强联系、合作,定期开展各种科研经验研讨会及围绕教学实际问题的行动研究等活动,并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科研的氛围和展示科研的成果。这样做,可以让一线的教师们认识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不仅是鼓励和支持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的鼓手和旗手,也是为教师们创造便捷条件从事科研的坚强后盾;二是要根据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多方筹措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确保科研经费到位,并能逐年增长;三是要加大学校图书馆(室)、校园网的建设,以方便教师从图书馆(室)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及其他有关网站上迅速、快捷、准确地获取资料和信息。教育行政机构的教育资源网络要实现资源共享,各种教育科研活动的通知和计划、各种规章制度的发布以及课题的申报与立项公示等,都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迅速传达到相关学校及教师个人。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教育科研方式的变化,不但可以实现教育科研活动的快捷和高效,而且可以促进教师形成信息化科学研究的意识。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领导只有做到以上3点,才能为教师从事科研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2)考核评价机制的创新。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就是对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贡献作出公正而合理的评价,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举措。因此,科研评价机制作为评估团体及个人科研工作成效的重要管理方式,除了要定位准确外,还应与学校的福利分配机制、职称晋升机制、人事选拔机制等管理机制结合起来,以保证其得以有效的实施。所以,评价机制作为一种导向,要保证它的公正合理性和有效性。中学领导首先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要把科研绩效纳入到教师综合测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指标体系中,作为教师德、能、勤、绩的一个方面加以量化。在标准制定和绩效评比的过程中,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符合大多数从事科研的教师的利益,要考虑教师在科研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以及比较他前期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以发展的眼光对教师进行形成性评价。其次,要建立公正、公平的科研评审机制。要在科研成果评比的过程中严格按制度办事,增加评价的透明度及广大教师对科研评价的知情权和话语权,要加强领导和教师对考核结果的舆论监督,坚决杜绝人为和人情因素对科研评价的负面影响。通过以上措施,在评价体系的构架下,确保对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从而为教育科研的顺利实施扫除障碍。

3)激励奖励机制的创新。激励是现代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在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中,要推动激励过程的顺利实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中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教师们的内在需求,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首先,要建立健全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笔者认为,中学领导在这方面可效法一些高等院校的做法,对于凡是申报了课题和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教师,不管其课题是国家级、省级还是市级、校级,不管其刊物是中文核心、人文核心还是省级期刊,都要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这样才能鼓励、激励更多的中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这里的奖励既包括物质奖励,也包括精神鼓励,如职称评定时,可视不同级别的课题和不同层次的文章,给予一定程度的加分,以此调动广大中学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其次,应认可教师科研成果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科研机制中应鼓励教师的科研成果不要局限于学术论文的窠臼,而应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科研的成果,如,案例、日志、叙事、课例以及反思记录、调查报告、创造发明等,都是教师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这有利于促使教师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大程度地激活与张扬。再次,做到激励手段的多元化和动态化。目前,由于教师的低层次需要,如,温饱问题和安全问题等已基本解决,所以教师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如,权利需要、归属需要和成就需要等,这也是当前科研激励机制中容易忽略的问题。激励手段多元化就是要做到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尊重激励、培训激励、参与管理激励等各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多种激励手段都能切合教师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使每个教师的需要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满足。如,对于凡是有科研需求的教师,不管其科研上是微小的进步还是有重大的突破,学校领导都要及时给予鼓励、激励与奖励,如,给予有强烈权利需求的教师提供晋升的机会,给予有学习需求的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等等。而激励手段的动态化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体现在考虑教师成长阶段不同、需要不同的特点,做到对同一名教师根据其需要的变化,对其激励的措施和方法也随机应变。

4)教育培训机制的创新。作为中学的教育管理者,要想切实地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应从改革现行的教师培训机制,逐步推行“研训一体化”的“校本培训”模式入手[5]。实施校本培训可采取“自学”与“互教”相结合的形式,要求中学领导一是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科研知识储备,二是请有关专家对教师的论文写作、教研与科研课题的申报和其他形式的科研活动进行比较规范的指导、训练与研讨。学校应充分利用“研训一体化”的校本培训模式,通过观课议课、课题申报、成果评比等活动形式,促使专家与教师进行面对面、近距离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不仅有利于教育科研活动与校内教师业务学习的有机结合,而且可有效地提高研究的务实性与质量。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们的交流发言也将从仅谈工作体会转变为不仅谈论教学工作,而且谈论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成果,教师也从被动的听众变成主动平等的交流者。在交流过程中运用对话、研讨等形式来反思自己的各项工作,这样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一个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并能向同行发布成果、交流经验的行动研究专家。另外,中学领导还可通过校本培训的各种方式进一步宣传教育科研的意义,使广大教师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教育要改革,科研须先行”、“向科研要质量”及“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和大势所趋是要求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不再只做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而要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专家。通过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及科研能力,这不仅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和补充,而且能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从而在自身的行为中彰显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扎实地推进改革的深入进行。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中学教育科研工作要想取得突破、创新,就必须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科研机制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运用机制导向充分调动教师的潜能,给每位教师提供更广泛的研究空间,尽可能地为教师平等、广泛地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进而达到提高教师育人素质、服务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圆满完成新课改下教育科研的任务[6]。

[1]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8.

[2]邓李梅.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教师科研积极性缺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2):29-31.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6.

[4]邓李梅.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问题、原因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25-27.

[5]何经旦.校本“研训一体化”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4):34-36.

[6]邓李梅,曹中保.关于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目的定位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5(10):31-33

猜你喜欢

新课程中学机制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在多解中学创新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