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老子的现代科学观

2013-08-15刘绍军

关键词:潜意识老子宇宙

刘绍军

(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老子的哲学是唯物的哲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道德经》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老子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纽带,研究宇宙、自然、生命、人类社会与思维的规律;其哲学体系蕴含着卓越的量子力学理论、现代时空理论和相对论的思想;其哲学思想不但将广袤的宇宙运动和微观的粒子运动联系起来,而且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统一整合,对“道”的运动规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前瞻性。

一、老子的现代时空观

宇宙大爆炸理论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所认同。光谱红移使人类认识到所有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不断膨胀的动态宇宙图像诞生了。科学家将时间倒溯回去,大约在137亿年前,星系之间的距离为零。被称之为宇宙大爆炸的一刻,宇宙的密度以及时空曲率变成无穷大,这就是所谓大爆炸奇点,在该处物理定律失效,因果关系消失。

将老子与宇宙大爆炸理论联系到一起,并非捕风捉影。老子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宇宙,所谓“道始”就是研究宇宙的起源。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

本章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而非诸多版本中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老子对“无”和“有”的界定从“无名”和“有名”开始,这是《道德经》唯物论的根基,也是老子理论体系的前提。后如二十三章“道常无名”可为佐证。朱谦之《老子校释》中的断句就是如此。他在第一章后作注云:“说文:‘始,女之初也,母,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以此分别有名与无名之二境界,意味深长。盖天地未生,混混沌沌,正如少女之初,纯朴天真。”[1]

区分一章中所说的到底是“无”、“有”,还是“无名”和“有名”非常重要。如果老子一开始就将宇宙开端(道始)界定为“无”,则显得勉强和臆断;但如果是“无名”和“有名”,无论是从现代自然科学(存在论)和人文科学发展(认识论)的角度看,都有相当的可信度。“名”是广义的“名”,而不是狭义的“名称”,当“可表述”或“可感知”讲。“无”是“什么都没有”的臆断。“无名”是指该状态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围。

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超越了人类传统的时空观念。在老子的理解中,存在着凌驾于宇宙四维时空之上的状态,这种状态难以感知和名状——即“无名”。它正是科学家所描述的大爆炸前的状态,也就是老子的“道”。那是真正的“大”,而真正的“大”,是没有形状和体积的。宇宙大爆炸,好比“无名”的“道”瞬间变身为“有名”的万物之母,“道”由此而“有名”(具有人类可感知的唯物属性),同时物质向外扩散分离,这是所谓的“大曰逝”,扩散到无穷,就是“逝曰远”,无穷之后回复,就是“远曰返”。这也与现代科学中的“膨胀”和“坍缩”理论相吻合。

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1]。

“大方无隅”具体描述宇宙空间的属性,“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的“大”都可以当“道”讲,告诉我们音像世界只是人类的错觉,真正的“方”、“音”、“象”永远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道隐无名”的实质源于人类感知的有限。庄子对老子此类思想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笃於时也;曲士不可以语於道者,束於教也。”

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1]。

现代物理学理论认为空间是物质的,空间并不是一个空盒子,它是物质的外延。无物质的空间并不存在,如此一来,“大成若缺”和“大盈若冲”就不难理解了。而“大直若屈”和“大巧若拙”,可以解释广义相对论中的时空状态。爱因斯坦认为,由于质量和能量的分布使时空变得弯曲,比如,地球沿着太阳运动,传统的力学理论认为,是万有引力与离心力相互抵消的结果,但广义相对论将其轨迹看作弯曲空间中的短程线。当我们看到地球沿着太阳进行圆周运转时,实际上是地球在四维时空上所走的直线。这就是所谓的“大直若屈”和“大巧若拙”了。

二、老子的量子力学观

《道德经》从本质上揭示了宇宙量子力学观的必然性。老子发现,人类所有的认识都是对宇宙的一种不够精确的干扰和测量,而并不是宇宙本质。他凭借过人的直觉发现了微观世界的奥秘。“道可道,非常道”的真正意义正在于此。

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善结,无绳约不可解[1]。

本章几乎是对微观世界粒子运动状态的全面概括。这种描述和物理学家在实验室中观测到的场景极其吻合。科学家正是从如此玄妙的粒子运动中寻找到量子力学的理论和规律。而老子在几千年之前就通过现象找到了结果。

所谓“善行,无辙迹”是指粒子的运动不同于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理论运动状态,而是更加微妙。比如,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干涉实验;粒子的随机性和概率性分布,科学家永远不能找到它们真正的行走路径或状态。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棋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脑和语言都逃不脱物质的范畴,老子把人类微妙的语言现象同量子世界联系起来,而这一点还有待科学家继续证实。语言符号和人类思维的影像是在潜意识中自然集结生成的,所以老子对微观世界运动状态的解释是:善言,无瘕谪。“言”的意义如同前面的“名”一样都是广义的,但如果人类“语言”现象本身就是粒子运动的一部分,那么老子《道德经》本身就是在阐述人类思维的微观运动属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是“道”所衍生的数构成的,这些数相互作用,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命运,宇宙可以用方程描述。而微观粒子世界的运动更微妙,它突破了牛顿经典物理学,以概率和随机的方式出现。所以,老子说:“善计,不用筹策。”

微观粒子以让人难以捉摸的方式行走,你永远无法同时测量它的位置和状态。对于“隐变量”的猜测,对于偏振光通过偏振器显现的奇特现象,科学家至今无法进行完美的解释,甚至作出“薛定谔的猫”可能处于半死不活的奇诡预言[3]。所以老子说,“善闭,无关键不可开;善结,无绳约不可解。”

这种微观世界的运动方式逐渐让科学家认识到量子理论的基本规律:那就是“测不准原理”。现代量子力学理论认为,我们对于微观粒子的鉴定,都是对量子系统的一种测量。测量本身已经改变了粒子的状态。而且,我们测量其它粒子的状态,但我们并不知道测量器的初始状态,我们需要另一个测量装置来测量前一个测量装置所处的状态,因而产生了一个测量链,这个链接的信息终端是我们的大脑,但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同样是一个测量装置,把它作为终极裁定显然是不够格的。人类任何对世界的描述实际上已经改变了世界。而老子是最早洞悉“测不准原理”这种本质属性的唯物家。

一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至诘。固混而为一[1]。

老子一开始就否定人类感觉的真实性,人类的感觉正如科学仪器探测粒子一样,最终只能得到事物的一个片面属性。我们看到的宇宙,只是视网膜成像;我们听到的声音,只是声波在耳膜中的振荡;我们触摸到的东西,只是身体的触觉反应。而这一切得出的结论甚至还比不上科学家对粒子的测量精确。世界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声音并不是我们听到的样子,物质也不是我们触摸到的样子。感觉不过是一种假象,但人类却把感觉当成了世界本身。有鉴于此,老子在几千年前向全世界公布了他发现的“测不准原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也许不是实验数据得出的“测不准原理”,但它深刻地揭示了“测不准原理”的本质和源头,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作为测量器的终端,人类视野中的宇宙图景不过是狭隘的信息交换,永远不能触及“道体”本身。正如《淮南子》卷十二道应训所言:

太清又问於无始曰:“乡者,吾问道於无穷,无穷曰:‘吾弗知之。’又问於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无为曰:‘吾知道有数。’曰:‘其数奈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吾所以知道之数也。’若是,则无为知与无穷之弗知,孰是孰非?”无始曰:“弗知之深,而知之浅。弗知内,而知之外。弗知精,而知之粗。”太清仰而叹曰:“然则不知乃知邪?知乃不知邪?孰知知之为弗知,弗知之为知邪?”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

三、老子的人文科学观

《老子》的道,包含宇宙之本体,万物之始源,以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总规律。

宇宙时空之博大,自然社会之芜杂,人类思维之玄妙,老子都能将其系统而论,发现其中存在联系的关键结点。其一,老子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思维的本体是语言,而语言符号是物质的;其二,任何有形的事物都不能称之为“大”,就连我们看到的宇宙也是如此。老子以及许多中外哲学家都发现了人类用身体作为参照系观察宇宙的缺陷。这与庄子“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的意思是一样的。

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屑,夫唯大,故似不屑。若屑,久矣其细也夫[1]!

真正的“大”是“不屑”(“不屑”即无形,什么都不像,与“无名”类似),如前所述,如果人类意识本身就是由微妙的微观物质构成的,那么,人类思维也是“有名”的、可感知的,哪怕它再细微,也不能认为那就是“小”。这样,老子就将,天、地、人统一起来了。

同时,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这样他又将宏观和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延伸到人类中来,很自然地发现了人类思维中最隐秘的东西。

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弯)则正。

四十五章:大直若屈[1]。

一个人过分耿直,他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将中国古代那些惨死的直谏之臣与东方朔之类善谏之臣相比,前者的“直”几乎是“笨”,而后者看似委曲求全,其实走的是“四维时空”中的“短程线”。不独宇宙空间被拉弯,人类精神空间也存在着神秘的场和精神力,其意识形态同样变形弯曲了。

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1]。

钱钟书先生论述“反者道之动”极其透彻,认为“反”有“违反”和“回返”二义,“大”为正,“逝”者,离去也,违大而自异,即“反”;远乃去之甚,反之极,而“返”者,远而复,即反之反。与黑格尔所谓“否定之否定”理论无二致[4]。老子“反者道之动”源于对宇宙规律的深刻认识,明显比黑格尔的视野广阔,而且揭示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必然性。

老子对意识和潜意识的解释比弗洛伊德早了数千年。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1]。

这里“美恶”、“善不善”揭示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意识和潜意识两个方面。所以老子主张避开言教而进行身教。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言教由肤浅的意识挑逗到其对立的潜意识层面,而身教规避了这个弱点[5]。

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1]。

老子把道、水与人类的潜意识联系在一起。道处于万物之底层,水处于自然界之底层,潜意识处于人类意识的底层。它们都处在低下的位置,而且“不争”。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下面文字隐秘的含义:

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

本段常常为后来的学者所诟病,谓之如果人人都不敢为天下先,那这个世界就不会进步了。但弗洛伊德指出,左右人类命运的主要是“潜意识”而非“意识”。这样我们就明白,实际上人类“无法为天下先”:意识是可控的,但并不是你想什么就能做什么;只有调动了你的潜意识,才真正调动了你的潜能。而“潜意识”并不受人类自身支配,乃自然积累的过程,非“有意为之”的结果。当然,你也可以在意识层面“敢为天下先”,但那样做显然“外强中干”。“慈”和“俭”的目的就是要“去甚、去奢、去泰”,丢开意识层面的表象,直接追随潜意识的本质。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不敢为天下先”的含义正是沉下心来,准备全力以赴。

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1]。

将量子力学理论延伸到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中,就出现了意识领域的“测不准特性”。佛家也认为,“眼见如盲,口说如哑”,所以提倡“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语言是对人类意识的测量,所谓“才设唇吻,便落言筌”;这种测量终究是靠不住的。但佛家最终沦入唯心,而老子的可贵,是把“心”和“物”完美地连接起来,从侧面证实了人类意识的物质属性。正如《红楼梦》第九十六回,傻大姐“言者不知”,告诉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事情,导致黛玉至死含恨:“宝玉,宝玉,你好……”黛玉的判断来自某些信息,宝玉却正喜滋滋地等着和林妹妹结婚,他的判断也来自某些信息,当然,最后他与宝钗结婚,这个结果同样是现实传达的某些信息。黛玉和宝玉此时处于精神世界中两个相对错位的时空维度,这正与人类依赖信息解释宇宙的方式有关,我们不能绝对断定谁真谁假。这样看来,“测不准原理”在本质上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一致的,它们都依靠捕捉信号来解释世界,而捕捉信号的过程本身就是参与和改变,宇宙其实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存在。这是人文领域中语言世界的“测不准原理”从深层次引导现实世界扭曲变形的经典实例,比霍金所建立的微观量子物理学和大尺度宇宙物理学的统一理论要容易理解得多。由此可见,真正把量子理论和传统力学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人类本身。人类在这里扮演了一个混淆不清的角色:既是一个量子发射器,又是一个量子测量器。

老子到底是如何发现意识的测不准特性的?让我们再重新审视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善结,无绳约不可解。”本章也可以认为是对人类思维的飘忽不定、梦的整合以及潜意识的生成等运动状态的生动描述。如前所述,微观粒子的运动也许就置身于人类思维运动中。老子从来没有把心灵同客观世界分割开来。如果人类的思维本身就是宇宙微观物质运动的方式,又如何指望人类能绝对正确地认识宇宙本体呢?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后现代的名言:“所有的见都是偏见,所有的解都是误解。”几乎与老子“言者不知”的观念如出一辙。正如《通玄真经》卷第七所言:“老子曰:道无正而可以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及云雨,云雨不及阴阳,阴阳不及和,和不及道。”反过来说,既然老子认定人类对大自然任何的认识都是测量,那么人类的任何测量也都是认识,“解释就是存在”,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本体论哲学解释学思想就已经横贯其中。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老子哲学的现实基础和深沉卓越。

四、结论

以下是科学家约翰·惠勒记录的极其精彩的文字:

我走进一个房间,所有朋友都笑嘻嘻的。我知道他们又出了什么鬼主意,我还是先发问:“它是动物吗?“不是。”“它是植物吗?”我问下一个问题。“不是。”“它是无机物吗?”我问第三个问题。“是的。”然后,我再问下一个问题:“它是绿色的吗?”“不是。”“它是白色的吗?”“是的。”

我继续问下去,但我注意到我的朋友花越来越长的时间回答。……

我知道我只能问二十个问题,而且很快就必须从头脑中找到某个名词。所以,我最后问一位朋友:“它是云吗?”他想了想:直到最后才说:“是的。”然后他们全都大笑起来。他们解释道,那个名词在我进来以前并不存在,只是视我选的问题而存在,然而其存在不仅仅是通过我的问题,同时也通过他们的反应。所以对大家的挑战都是一样的。

电子的情形也是如此:我们从前认为原子中的电子具有位置和速度,现在我们知道它在原子中没有位置和速度,直到我安装好仪器去测量我才找到答案。所以,世界不可避免地具有这种参与品格:我们不仅是观察者,在我们断言已经发生的事物中我们也是参与者[6]。

这段话演绎了人类探索心灵奥秘和客观世界的旅程。道无常名,人类在进化中用广义语言系统不断地测量和演绎周遭的环境,这就构成了我们的存在。那么,这样的说法是否与老子“知者不言”相矛盾呢?白居易《读老子》就产生了这样的疑惑:“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实际上,白居易的疑惑是他没有弄懂老子的语言体系。他应该变换理解的方式。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就告诉了我们人类自身的两套语言系统:言教和身教。正因为言教的不确定原理,身教才是更有效的解释学。老子在“言教”中的“知者不言”,是担心读者理解的偏狭;所以,他同时用身教不动声色地告诉我们“知者即言”。老子既是“知者不言”(这里的“言”指言教,)——测不准原理的发现者,同时又是“知者即言”(这里的“言”指身教,他事实上著述了《道德经》)——成为“不言之教”的始作俑者。身教正是要避开测不准原理导致的误差。“知者即言”可以看成是“哲学解释学”的滥觞。正言若反,这两者不但不矛盾,而且构成了老子哲学体系中完美无缺的和谐统一。老子发现了自然物质和人类思维运动的共同规律,其理论涵盖了现代宇宙观、时空相对论、量子力学观、辩证法、精神分析学、后现代哲学以及哲学解释学。如果把科学哲学视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桥梁,老子不但是“科学哲学”的最早奠基人,而且通过他的智慧和直觉,最终告诉我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鸿沟并不存在。

[1]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5.

[2]张芳彦.儒道释经典译注[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541.

[3]阿莱斯泰尔·雷.量子物理学:幻象还是真实[M].扬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73-81.

[4]钱钟书.钱钟书论学文选:第1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19-20.

[5]刘绍军.论老子的柔弱观[J].江汉论坛,2010(10):51-54.

[6]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续编[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125-126.

猜你喜欢

潜意识老子宇宙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宇宙第一群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这宇宙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智者老子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