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党的优良传统的一脉相承性*

2013-08-15潘艳纯

关键词:优良传统时代精神价值体系

潘艳纯 翟 颖

(湖北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1]。这4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活水源头。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将这一战略任务引向深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凝聚力量、达成共识、提升价值的有效途径。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及其人民普遍信奉、追求、恪守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规范,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我们党90多年来建立、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程,不仅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推广和实践的过程。

二、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政治环境,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有一部奋斗史;每一段奋斗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都积淀着丰富的优良传统;每一个优良传统,都拥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1919年,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内容的“五四精神”成为早期的共产党人的精神理念。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坚持革命斗争,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中诞生了“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坚定的信念。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革命最艰苦的长征时期,由此而诞生了“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1935—1948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在这里孕育的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成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精神动力。“延安精神”的内涵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西柏坡精神”: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胜利,保持忧患的意识;发扬民主、精诚团结。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优良传统凝结成了“人民军队弘扬艰苦奋斗,拒腐蚀永不沾、刻苦磨炼不懈进取”的“好八连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的优良传统则凝结为“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勇于胜利”的“抗非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4]。时代赋予党的优良传统以新的内涵。今天,我们党经历了90年的光辉历程,可以把党的优良传统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宗旨,不怕牺牲、勇于奋斗的革命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优良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爱国热情,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5]。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党的优良传统具有一脉相承性

新时期,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和“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心剂,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和核心。党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核,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在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动力,重构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脉相承,密不可分。

(一)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党的优良传统的思想根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

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前进的思想武器,在中国传播开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各地纷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此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党的优良传统就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对广大党员、群众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而形成的优良品行和良好习惯的积淀、传播和总结而成的。马克思主义是党的行动指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内容,事关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的保障。

(二)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理想需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

中国特色的社会理想是现阶段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

党的优良传统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是凝聚党心人心,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动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正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苦苦追求、披肝沥胆,既往开来、勇往直前,只为乾坤朗朗、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百姓梦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奠定的党的优良传统,指引着我们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勇敢拼搏,开拓进取。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的表现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的时代特征。峥嵘岁月90年,中国共产党描绘了一幅幅爱国主义的生动画卷。从五四运动到抗击非典,从民族解放到抗震救灾,中国人民无不彰显出爱国主义的精神。党的历史证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凝聚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离不开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从来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党、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政党。我们党所倡导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包含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团结合作、共同富裕的协作精神,忠于祖国、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政治引领、精神支持的作用,能够保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指引我们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党的优良传统为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同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将改革开放的精神、合作精神、竞争精神、科学精神赋予新的内涵,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培育民主法治、平等竞争的精神。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党的优良传统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荣辱观是公民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与每个公民生活紧密联系的价值取向和内在修养。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党的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什么是荣,什么是辱。时代变迁,历史使命不一样了,但是忠于祖国、服务人民、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崇尚科学一直是每个普通党员的标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应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把先进的典型事迹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活的例子,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礼仪”的氛围。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礼仪廉耻”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将刘胡兰、邱少云、焦裕禄、孔繁森、抗洪英雄、“抗非”英雄、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人物作为正面典型。要注重将历史人物、爱国事迹和世情教育相结合,把民族英雄、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的感人事迹广泛宣传,通过宣传这些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先进人物的精神和事迹,净化人民群众的心灵,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中华文化传统氛围,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报效祖国的决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四、结语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强大动力[6]。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积极实践者。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06-10-18)[2012-09-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 - 10/18/content_5218639.htm.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黄正刚.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党的优良传统的保持[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7).

猜你喜欢

优良传统时代精神价值体系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激励弘扬时代精神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
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党的优良传统与执政经验
缅怀革命英烈 继承优良传统
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