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冶人铁血丹心的诗意书写*——解读《克虏伯之恋》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2013-08-15周进珍

关键词:铁厂钢铁工业钢铁

周进珍

(1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3;2矿冶文化研究中心,湖北黄石435003)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马景源的长篇小说《克虏伯之恋》正是通过典型环境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曲折多变的情节铺叙和细致生动的细节描写,历史地、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因日本的经济侵略所造成的由兴到衰的过程,多侧面展现了一群钢铁儿女深沉而又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谱写了一曲矿冶人的爱国主义赞歌。

一、深情回眸矿冶历史,表达爱国主义情感

马景源曾经是一名矿山工人,也是一名史志工作者,对我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历史了如指掌,并且有着自己的深刻认识。《克虏伯之恋》就是他以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发展的史料为依据创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算得上是历史小说。但是,作品叙写历史却不是为了展示历史,而是为了表达作者个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情感评价,在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呼应中表现爱国主题。在小说中无论是故事情节的展开,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抑或是抒情议论的话语,都饱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

小说构思于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末。这个时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时期,钢铁工业与其他国营企业一样面临着或者正在进行着改制,在改制的过程中也有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侵吞国家财产的丑恶现象出现,有的甚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令国营企业倒闭的严重后果。面对这种严峻现实,作者描述我国钢铁工业创办的艰辛历程,意在让人们明白中国钢铁工业的今天来之不易,从而唤醒人们的良知和爱国情感,保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这正是小说的思想价值所在。余秋雨说:“艺术生命凝铸的契机,在于艺术家的心灵与客观世界的各种奇异遇合。”[1]《克虏伯之恋》诞生的契机,就是马景源爱国主义情感与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历史及当代社会现实的遇合。

小说以周成钢、吴小倩等钢铁冶炼专家为建成中国的“克虏伯”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斗争的历史为主线,以兴冶悠久的矿冶历史为背景展开叙事,其爱国主义情感弥散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在小说第6章开篇,作者就以自豪的笔调写道:“这里(兴冶)自古就是矿冶之乡,自殷周,特别是春秋战国以来,采炼业一直久盛不衰,矿冶技术已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这里采铁制刀,发展队伍,不久,直捣唐都长安。岳飞在这里冶铁炼剑,多次战胜金兀术。在这块宝地上建设钢铁厂,当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表明中国的矿冶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矿冶人具有超人的智慧和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所以,当日本人长田正雄嘲笑中国没有条件办钢铁时,吴小倩针锋相对地说:“我们中国人创办的H铁厂,曾是亚洲第一雄厂……你们的第一家钢铁企业——八幡制铁所,晚 H铁厂六年。”在历史事实面前,藐视中国的日本人哑口无言。这是一种气势的较量,更是一种对祖国尊严的坚定捍卫。不仅如此,作者还借兴冶县长陈维庆之口强调兴冶铁矿的历史意义:“兴冶自古以矿冶闻名于世,被称为‘冶乡’,自殷、周至宋、明,历朝历代,朝廷都在兴冶安炉设冶,用我们兴冶的铁铸钱,繁荣经济,利用兴冶的铁制造刀剑、农具、抵御外族入侵,发展农业生产。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在这里采铜铁,制刀造剑,结果使吴国走向了繁荣昌盛,能与魏蜀抗衡;明初在这里冶铁制器,出现了‘永乐之冶’,有了郑和率船队下西洋的壮举。”如数家珍般的盛赞背后,饱含着作者对中国矿冶文明的自豪之感和爱国之情。

小说不仅历数了中国古代矿冶活动的历史意义,而且还反映了近代矿冶活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作品第52章写道:“兴冶县由于有HYP公司、兴冶厂矿和省属振冶铁矿,水泥、电力、煤炭等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兴冶城已成为长江中游一巨镇,有员工数万人。商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交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人口迅速增长。”在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城郊经济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冶炼留下的一座座小山似的炉渣,被当地居民废物再利用,他们把这些炉渣在镇子周围散开,再在上面覆盖塘泥,到春天在那里种植桑树,发展蚕桑业,从而在后来冶铁业枯竭的情况下,蚕丝依然远销东南亚各大商埠,城郊乡镇依然保持了它的富庶与繁荣。由此可见,中国悠久的矿冶历史,也是中国人由蛮荒走向文明的历史,它促进着也见证着中国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矿冶不是一种孤立的物质生产活动,它与人类其他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密切相关,正是它曾经有过的辉煌,给予了近代钢铁专家周成钢等人以勇气和信心,使他们在重重阻力中顽强奋斗,决心建成中国的“克虏伯”。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周成钢好不容易建立的炼钢、轧钢车间不得不拆迁,他们悲痛万分,这时长田正雄趁火打劫,动员他们为日本炼钢,并断言没有日本人的帮助,中国炼不成真正的合金钢。周成钢义正辞严地反驳道:“中国的钢铁工业起步比日本钢铁工业早六年,……严格地说,你们的八幡制铁所是中国人出钱建的,是用中国兴冶的铁矿石喂肥的,它应该属于中国人所有。”这些话语掷地有声,字字千斤,因为它是历史,是不容篡改的,而且谁也篡改不了。很显然,在这些对历史事实的陈述中,表达着作者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别林斯基说:“对于一个想要在自己作品中描写人民的精神面貌的诗人来说,只有当他的天性、他的心灵与所描写的那个民族的民族性有活生生的联系时,他才能从研究那个民族的历史中得到益处。”[2]毫无疑问,马景源的天性、灵魂深处奔涌着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他是在用感性形态表达着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

二、公正评价历史人物,传递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人物在中国文学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作家书写历史人物不仅在于重现历史、反映历史,而且更重要的是借历史人物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评判和对现实的关照。《克虏伯之恋》涉及到了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创办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3个历史人物:李鸿章、盛宣怀和张之洞。小说既没有夸张地把他们写成创办我国钢铁工业的功臣,也没有简单地把他们写成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贼,而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以公正的态度对他们作出了情感评价。在小说中,李鸿章为了办洋务,曾派人到湖北、贵州等地勘察煤铁矿藏,并派人到贵州青溪建铁厂,虽然最终失败,却也为后来创办钢铁厂积累了经验教训。甲午战争期间,他经常到北洋水师基地、辽东半岛前线视察,大力支援对日作战,经过甲午战争,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要使中国强大,必须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自己制造军舰,制造大炮,再创建一支强大的北洋水师。正是因为对钢铁工业的重视,他让儿子李经方作了HYP钢铁公司董事会长。作品对李鸿章用笔虽然不多,但是表明了他对发展中国钢铁工业高度重视的理念,对后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张之洞也是中国钢铁工业的积极开拓者。他在任山西巡抚时就曾派人到山西各地去勘矿,想在山西办铁厂;到广东任职后又派人在广东创办了一个小型“制铁厂”,用中国古代的冶铁方法生产土铁;调任湖广总督后,又准备把在广东兴建的铁厂搬到鄂省,而且最终建成了H铁厂和兴冶铁矿。尽管H铁厂经营一年就倒闭了,但是张之洞对于办钢铁工业的热情却是始终如一、十分可贵的。作者批评张之洞在创办钢铁厂的过程中不顾实际、急于求成,造成了购置冶炼炉的失误;批评他刚愎自用,不信任他人,造成选址错误,最终导致因建设成本和投资成本过高而停产;同时,对他创办钢铁工业的热情又给予了充分肯定。

盛宜怀在光绪二十四年就创办了P煤矿。他是个精明强干的人,对创办新式企业颇有经验,在张之洞兴办H铁厂之初,他就曾提议把铁厂建在出产铁矿石的地方,以降低钢铁产品成本,但是张之洞急功近利,根本听不进去。张之洞在H铁厂再也无力支撑的情况下只得交给盛宣怀招商承办,把官办企业变成了官督商办。盛宣怀接过H铁厂以后,调李维格、郑观应这两位有办新式企业经验的人担任要职,又派李维格出国考察,并接受了李维格购置新炼钢炉、改造铁厂、聘请外国工程师的建议。这些都表明了他思想的开明和富有远见卓识。后来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无奈之下只得向日本银行贷款。为了使铁厂成为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钢铁厂之一,他又决定把官督商办的企业改成完全商办,广招商股。1908年,经清朝廷批准,HYP公司正式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为了公司长远的利益,他还决定在产铁矿的地方再建设一座新的钢铁厂,与H铁厂并驾齐驱,以扩大生产规模。在招商股无果的情况下,他不得不铤而走险,再次向日本贷款。对于盛宣怀创办钢铁企业的能力、胆识和气魄,作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但是,对于盛宣怀在公司经营不景气的情况下,不顾职工的利益吃贷款回扣,富甲一方的贪婪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显而易见,作者对这三位历史人物的情感态度是复杂的,既有敬仰、赞许,又有痛恨、批判,赞许他们为中国钢铁事业的积极努力,痛恨他们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全力以赴成就中国的钢铁工业。无论是爱还是恨,都与国家的钢铁事业紧密相关,通过对这三位中国钢铁工业创始人爱恨交织的情感评价,表达了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巧妙虚拟人物形象,寄寓爱国主义情感

“小说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同其他艺术一样,首先应该创造艺术形象,艺术形象不同于历史实录,他是小说家虚构的产物,是小说家创造的产物,只有创造艺术形象,才有艺术美。”[3]马景源虽然只是业余作者,但对小说的这一艺术特征谙熟于心,所以小说在书写历史人物的同时重点虚构了主要人物。《克虏伯之恋》中的四大钢铁家族都是艺术虚构的产物。尽管四大钢铁元老周铁、吴维国、郑镜如、王崇嵩走过的钢铁之路不尽相同,但是为了国家的强大而忠诚于钢铁事业的意志却十分一致、十分坚定。周铁为了圆钢铁梦将自己的名字由周宏祖改为周铁;吴维国在H铁厂即将倒闭的情况下坚定地拒绝了到报酬丰厚的日本轮船公司去工作的诱惑,坚持要等待H铁厂兴旺的一天;郑镜如因为儿子郑黎民替日本人说话、为日本人办事而忧急成疾,最终被活活气死;王崇嵩不但自己为中国的钢铁事业奔波一生,还希望儿子、孙子继续为中国的钢铁事业而努力奋斗。在小说中,老一代钢铁工业创业者对祖国的赤胆忠心日月可鉴,作者在朴实无华的叙述中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之情。他们的下一代除了郑黎民这个败类外,周成钢、吴小倩、吴兴、郑克勤、王国昌都是前辈志愿的继承者和宏扬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继续着父辈们的未竟之业,为了建立中国的钢铁联合企业,与日本侵略势力进行了不懈斗争,谱写了中国钢铁史上悲壮的一页。主人公周成钢、吴小倩怀抱钢铁救国的理想从海外学成归来,为了创办中国的钢铁联合企业,他们用过硬的本领、超人的智慧、不屈不挠的意志与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几次遭遇敌人的暗害,30多岁还不敢要自己的孩子,甚至还牺牲了妹妹的生命。抗战爆发后,虽然他们呕心沥血创办的钢铁厂没有投产就要搬迁,但毕竟给中国的钢铁事业带来了希望。

小说中赵铭、王琪、姜厚生、何克望的形象是对抗日本侵略势力的中坚力量,作为社会最底层的矿工、运矿火车司机,他们不仅自己身受日本人的剥削与压迫,而且耳闻目睹了日本人专横跋扈、欺压中国百姓的种种罪恶行径,心里早就种下了对侵略者仇恨的种子。“九·一八”事件之后,在日本大肆侵略中国的事实面前,他们又进一步认清了日本要变中国为殖民地的野心,坚决抵制把中国的铁矿石运往日本。在他们的积极组织下,全矿停产3个月之久,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他们还多次利用讨要工资的名义举行罢工,他们是广大矿工群体的代表,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矿山资源的维护构成了他们的主体精神。他们不懂得多少高深的理论,但是在他们的血液中积淀着、流淌着朴素的爱国主义感情。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创办中国的钢铁联合企业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克虏伯之恋》的爱国主义情感既表现为对正面人物的热情赞颂,也体现为对中间力量的人性开掘。兴冶县的政府官员有三位要人,即县长陈维庆、警长蓝宗浩、第三科科长丘捷。这三人除丘捷是亲日份子外,其余两人是痛恨日本侵略者的,尽管作为地方政府官员,在那样腐败的时代,也有人性深处对物质贪欲的一面,但是他们俩决不会向日本人摇尾乞怜,在他们身上还保留着民族气节。正因如此,当兴冶厂矿与日铁办事处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当兴冶厂矿为维护矿山不受日本人侵害的时候,他们能够站在周成钢一边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得知日本人操纵“张龙铁矿公司”在纪家坨开采含有贵重金属的铁矿石这一消息,陈维庆恨恨地说:“只要能找到日本人插手纪家坨矿山的证据,我立刻下令将它关闭!兴冶这地方现在还是我们的,是我们中国人的。”陈维庆出任省建设厅长后,又为周成钢秘密出售铁矿石到美国西雅图,筹集资金建立炼钢、轧钢车间提供了不少方便。蓝宗浩在兴冶厂矿员工为讨要工资停工静坐向日本人示威的斗争中,也给予了矿工们积极的声援,充分体现了一个中国人的良知和正义感。

小说除主要人物外,在不少次要人物身上也不同程度体现着爱国主义情感。如,钢铁救国论者叶思钢,除了把自己的名字由叶思成改为叶思钢外,还因为H铁厂停产而大病一场,在他的房间里面堆着各式钢铁样品,他为中国的钢铁事业痴迷着,他的理想就是让中国人能炼出多种钢铁产品,制造飞机、大炮、坦克,不再受外国人欺侮。H铁厂的王大山也是中国钢铁事业的积极支持者,他不畏艰辛通过半年多的试验,把由他负责的3号高炉进行改革,使“炉顶压力”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从而能够进行高风温、高冶炼、强操作,使冶炼铁的产量直线上升;他还使高炉焦比达到1:1,使吨铁成本比日本八幡制铁所低10%。日本人对他的成就瞠目结舌,绞尽脑汁劝他去八幡制铁厂工作。他坚定地表示:“我就是饿死,也不去吃日本八幡的饭。”最后他因H铁厂倒闭郁急而死。他们的铮铮铁骨中渗透的是对祖国的赤子忠诚。

《克虏伯之恋》描绘了几十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种种丑恶行径和阴谋地揭露,通过对爱国之士忠于国家、维护民族利益的可歌可泣事件的叙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怀。

四、愤怒谴责腐败政府,抒发爱国主义情感

古今中外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不是掌握在广大老百姓手上,而是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中。钢铁工业这种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更是与政府的态度息息相关。我国古代矿冶生产的辉煌历史与当时封建王朝的重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近代钢铁工业的创立和衰败也与政府的态度息息相关。从小说中我们看到,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历经了清朝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两个不同的时代,这两个政府的共同特点都是腐败无能,没有对钢铁工业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支持,钢铁工业在没有坚强后盾的情况下风雨飘摇,最终沉没在历史的沧海之中。

近代钢铁工业创办之初,的确有掌握统治大权的李鸿章、盛宣怀、张之洞的积极推动和支持,正因为这样,H铁厂曾经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过一阵子。但从根本上讲,在人性中的两大欲望即占有与创造面前,他们所重视的是前者,他们把自己的占有放在了第一位,把为国家和民族的创造放在了第二位,所以张之洞在创办H铁厂之初就犯了急功近利的错误,使H铁厂仅维持一年就倒闭了。这时如果有政府的支持和挽救,也许H铁厂还能继续生存,但是清政府最高统治者只顾自己的享受腐化大把花钱,却没有资金援救H铁厂。盛宣怀接管H铁厂后,虽然显示出了一定的气魄和胆识,如,聘用德国专家,实行官督商办和招商入股制,扩建和新建铁厂,扩大生产规模等等,但是,客观上他却引狼入室,把日本侵略者这根沉重的绳索套在了中国钢铁工业的脖子上。如果说,当时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尚有情可原的话,那么他后来的举动就完全显露出人性的自私和对钢铁工业发展的麻木不仁。在作品中有这样的叙述:

周铁说:“公司的股东多年分不到红利,可夏阁臣和盛家吃贷款回扣,比分的红利不知要多多少倍。”

陈楚感慨地说:“盛宣怀在明初兴冶停止官铁冶五百年后,勘得兴冶铁矿,创建HYP公司,本来是中国人的骄傲,可他无视‘远交近攻’的古训,拼命向日本人借款扩建厂矿,让日本人得以输出它的资本,进行侵略,把HYP公司牢牢控制在手中。当然,这个老头子从借款中大大捞了一把回扣,成了近代中国第一富人,拥有五千多万银元家产,人家说他盛家的时针摆动一下,就会产生一块现大洋。近代中国官僚中,李鸿章算是富有的,死后留下一千多万银元的财产,而盛宣怀则数倍于他。这真是富了盛家,穷了国家。”

周成钢也深有同感地说:“正是这样,他家阔,国家穷,HYP公司更穷。据说他死后,他的家人为让他的灵柩在上海租界南京东路走一次,摆摆阔,竟送给洋人十万大洋。他的孙子上学,要在学校旁边砌一幢小洋楼,里面派有佣人、丫环、厨师、车夫,十余人伺候一个‘小皇帝’,真是阔得不能再阔了。他家花钱如流水,钱从哪里来,还不是靠出卖国家资源。”

作者借用人物语言揭示出作为清政府代表人物的盛宣怀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建设并不是尽心竭力的,而是为了个人的贪欲,他们放弃了德国的贷款而落入日本人的圈套,也正是为了个人的贪欲,他们只顾装满自己的腰包,而不顾钢铁工业是否能够生存发展,也不去争取国家对矿产资源应保有的主权地位,而任日本侵略者宰割。难怪吴小倩感慨地说:“中国人制定的制度,竟是为日本人服务的,这是中国的悲哀”。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了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那么国民政府的建立是否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呢?周成钢回国时,曾经对父亲周铁说:“国民政府刚成立,外部环境也许会好些。”周铁却回答说:“你不要对南京国民政府抱有过高的期望,他们还在打内战。”

事实的确如此。国民政府刚一成立,湖北、湖南、江西3省的人民团体就纷纷要求政府将HYP公司收归国有,国内一些有识之士也纷纷致书南京政府,指出HYP公司帮助日本发展钢铁工业,对我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农矿部也派总工程师黄伯达带一批钢铁方面的专家去HYP公司兴冶厂矿进行了考察,并准备接管HYP公司,但是由于日本政府的干预,时任主席的蒋介石被吓住了,屈服了,行政院最终没有通过农矿部《关于取消HYP公司法人资格》的文书,中国政府接收HYP公司成为泡影。正是因为政府的腐败无能,才使日本人得寸进尺,长期廉价运走中国的铁矿石,还要掠夺伴生贵重金属的矿产资源。更可悲的是,日本人还在兴冶机修厂保留着一座只有半人高的“工匠门”,规定中国员工进厂门时必须弯腰,表示向日本人敬礼。正是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在周成钢迫切需要资金援助,为建立中国的炼钢、轧钢车间而找宋子文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时候,得到的答复却是:“最近江西战事吃紧,中央银行正在为前方筹措军费,银根紧张,无法顾及工业建设……”他们宁可把资金用于打内战、争权夺利,也不愿顾及中国钢铁工业建设。正因为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九·一八”事变以后,在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残杀我国同胞的情况下,兴冶厂矿的矿石、生铁还要被日本运走,让日本人制造枪炮来继续侵占我国的领土;正是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周成钢为了筹集资金建设中国的钢铁联合企业而向西方钢铁公司出售铁矿石还得偷偷摸摸秘密进行,怕让日本人知道。对此,作者悲愤地借矿长陈楚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周矿长,面对这个方案,作为中国人,我真想哭。你说,这山是中国人的山,这铁矿是中国人的铁矿,销售给谁,完全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按照市场规律,谁出的价高,我们就卖给谁,干嘛受他们日本人管!我们卖自己家里属于自己的东西,竟要如此偷偷摸摸,中国哟!你是怎么啦?”

人类爱和恨的感情原本是一对矛盾,但它们往往会如影随形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克虏伯之恋》的作者正是这样,由于在他的心灵深处积聚了太多的爱,他爱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他爱兴冶这个古老的矿冶基地,他爱人类的勤劳和善良,他爱创造者对于国家民族事业的建设与担当。正是因为爱之深,才会恨之切,他对清朝政府和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的愤恨,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沉博大的爱。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喧哗与骚动中,马景源没有“西化”,也没有“市场化”,而是以矿冶人特有的定力坚守传统爱国主题,以独特的视角探索复兴民族精神、强化民族灵魂之路,充分体现了矿冶作家的责任和担当。虽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克虏伯之恋》尚存在着某些艺术表现方面的不足,比如,对人物心理情感的描写不够细致入微,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嫌平直和单调,但是从总体上讲瑕不掩瑜。这部反映我国钢铁工业兴衰的鸿篇巨制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都是独具魅力的。

[1]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2.

[2]梁真.别林斯基论文学[M].北京:新文艺出版社,1858:87.

[3]叶朗.中国小说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61.

[4]吴海清.增强使命意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N].光明日报,2009-11-03.

猜你喜欢

铁厂钢铁工业钢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厂掠影
设立山东自贸区对山东钢铁工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四川省钢铁工业能效水平及节能潜力研究
“钢铁侠”
扑面而来的“钢铁鸟”
云龙县漕涧镇铁厂村话的声母系统和中古声母系统比较研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打 铁
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