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网络反腐的起源与效用探析

2013-08-15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网民

苑 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海淀 100089)

一、网络反腐的起源和发展

网络反腐败,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兴事物。它是信息技术在反腐败领域中的应用,它是时代所催生的反腐败又一利器。网络反腐,即社会各种监督主体利用网络技术,促成舆论热点,引起社会舆论效应,进而形成对政府公共权力和行为的有效监督与约束,达到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全新大众反腐败方式。

当前网路反腐败在中国大行其道,但其成长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一路荆棘。

早在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始建立网络举报平台,开创了官方网上举报的先河,开辟了反腐败的第二战场,此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独有偶,民间网络反腐紧随其后,被称为“中国舆论监督第一人”的李新德于同年10月创立了“中国舆论监督网”,建立了民间举报网站。官方开通网上举报和民间举报网站的建立几乎同时起步,因此2003年可以看作是网络反腐的初始之年。

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强调:“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教育,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1]该纲要为网络反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年12月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首次公布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这标志着,网上举报正式纳入了官方权威反腐败渠道。自此网络反腐名正言顺的发挥了其不可小觑的威力。

2007年10月,“周老虎”事件引发了中外的关注。并最终以周正龙锒铛入狱,13名官员被处理告终。“周老虎”事件宣告反腐败第二战场首战大捷。同年12月,中国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正式开通,设置了 “网友互动”、“网络调查”和“献计献策”等互动栏目,标志着网络反腐功能的全面扩展。[2]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回答网民提问时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他还强调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3]总书记与网民的互动及其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网络的作用,这无疑为网络反腐的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这一年,从年头开始的“零税收”,一直到年底的“周久耕事件”,网络反腐事件至少有9件,这是网络反腐的胜利。《人民日报》专门就此撰文,称2008年为“中国网络监督年”。

2009年10月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统一开通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及同年中央党校出版社发行的《中国党建辞典》收录了“网络反腐”这一词条。标志着网络反腐进入了官方视野,得到了执政者的认可。

2010年网络问政,渐入佳境,网络作为一个民意的表达渠道,日益受到高层的重视。温家宝总理与网络的互动,“直通中南海”版块的建立,都传递着网络在人民的政治生活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信息。

2011年,网络进一步成为民间反腐败的重要阵地。一批官员因“网”落马。东莞市在2011年下半年审议通过了 《中共东莞市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动舆论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重庆市人民检察院更是将网络反腐进一步制度化,出台了《网络举报(控告、申诉)信息处置试行办法》,规定将各大网络论坛上的举报(控告、申诉)信息作为举报的重要线索来源,进行规范化管理。[4]这表明网络反腐得到了诸多政府部门的认可。

贺国强在2012年1月召开党的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互联网快速发展拓宽了社会参与反腐倡廉的渠道,但如何积极回应和妥善处置又成为一个新课题。会议强调要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处置工作,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可以说这是党的高层对网络反腐的最新定位,对网络反腐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年来,网络反腐从无到有,从初露锋芒到四面开花,在反腐败领域中站稳了脚跟,直至成为了一股强大的反腐败力量。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杜治洲的统计,近8年来,中国内地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过网络反腐事件,共计118起。而2011年尤其突出,达到近50起。[5]

二、网络反腐盛行的背景条件

网路反腐败从萌芽到四面开花,并不是偶然,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一)主体因素

1、网民数量庞大

2012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与以往相比,手机网民数量大量增加,规模达到3.88亿,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这意味着网民可以摆脱电源网线等的限制,更及时的接收传递信息。网络反腐以网络舆论压力为力量,有如此庞大数量的网民支持,足可以形成网络公共事件,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

2、网民关心反腐

2009年新年伊始,人民日报与人民网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6]。 网民愿意选择网络曝光,不仅仅是娱乐的心态,更是把问题的解决寄托于网络的希望。人民群众相信网络反腐,尤其是“网络监督年”年以后,人民对网络反腐的期望更是成倍增长。网民的关注也是网络反腐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倘若人人沉默,人人冷漠,即使有再庞大的网民群体,再便利的条件,也不会形成网络公共事件,更不会达到反腐败的目的。网民的持续关注像一把尚方宝剑,逼迫着有关部门作出反应,迫使政府给人民一个交代。

3、权利意识觉醒

亚里士多德曾做出判断,人是天生的政治性动物。因而人天生具有权利,但有些时候公众却没有权利意识。网络反腐的盛行,最关键的就是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加快,公众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被广泛运用,尤其是监督权涉及范围最广,监督权力运行过程,监督权力人物行为。正是这种意识把广大网民们聚集在一起,使他们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自身的利益。正是这种意识让广大网民们不再沉默。

4、群体的无意识

韩运荣、喻国明在2005年出版的《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提出了,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舆论领袖的发现,网络反腐的核心就是利用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给政府施压。在网络舆论压力形成的过程中,同样不可缺少舆论领袖的发现和关注,他们对网络公共事件所做出的分析和价值判断,往往左右着网民的意见,甚至可以说,网民们所转发和持续关注的信息就是舆论领袖们做出的信息。网民们对腐败行为有着极强的仇视心态,当他们遇见被披露的腐败信息后,往往选择转发、公之于众等措施,并没有预料到后期会达到的效果。群体的力量会成为一种无可匹敌的力量,并且它的威势会持续地增加。[7]正是这种无意识的网民群体,他们的无意识行为促成了网络公共事件的形成,并在网络反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客体因素

1、网络发展迅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毛伟在南京举行的2008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表示,由于近年来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太快,我国的IP地址将在2010-2012年耗尽。《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站数量为250万,半年增长21万个,增长率为9.1%。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新民表示:互联网发展速度超过预想。在这种背景下,公众可以非常容易接触到网络,利用网络。因此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网络反腐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便利条件。

2、网络自身优势

网络被称为全球的第四大媒体,以其独有的及时、互动、立体等优势占据了传媒领域一席之地。当网络与反腐败结合到一起的时候,也显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是传统反腐败方式不可比拟的。第一,时效快、范围广。网上爆料在短时间内往往可以吸引庞大数量的网民的关注,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引起相关部门关注。第二,立体生动形象。网络是真正的多媒体,兼容了文字、图表、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网络上曝光的腐败信息,多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虽然有些是匿名发表,但同样具有很强的证明力。因此能够迅速的吸引网民眼球,引起网民的关注。第三,公开透明互动,网络上披露的信息,受众范围大,人人都可以接触到,更可以互动。网民发帖,网友顶贴和评论等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抽象的信息“活”起来,起到“滚雪球”的效果,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3、网络公共领域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它构建起了一个比以往更加开放的公共空间和对话平台——网络公共领域。它以信息传播技术为基础,以具有评论能力的网民为主体,以论坛、跟帖、微博、网络状态、为形式的网络公共空间。在这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内,网民们可以自由表达,这正是网络力量的来源。网络公共领域是一个载体,网络舆论在这个载体上得以成型。在这个载体上,聚集着广大普通人民的声音,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种声音具有无可匹敌的力量。网络公共领域是网络舆论及网络反腐的根基,深刻影响着公共事件的形成、发展。

4、传统反腐渠道表达不畅

传统反腐渠道的表达不畅是网络反腐盛行的现实因素。首先,上访、信访、举报等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危险性大。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评出的十个反腐名人中就有九人遭到报复。[8]其次,现实中的举报腐败,易受各种障碍的干扰,致使案件石沉大海。这些传统反腐方式的不足,致使群众监督流于形式,不能显现出预想的效果,而网络的出现,正好巧妙的避开了这种缺陷。人民群众通过网络进行反腐,恰恰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三、网络反腐效用评价

网络反腐,从萌芽到屡建奇功不过几年的时间,但却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起到了预料不到的效果。

(一)网络反腐避开传统反腐败方式的本体缺陷

传统的反腐方式主要以上访、信访,举报为主。这种方式虽然发挥过中流砥柱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经济成本较高、举报人易受打击报复等。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评出的十个反腐名人中就有九人遭到报复。[9]而网络反腐却巧妙的避开了这种问题,成为一种成本低,较安全的利益表达渠道。这种渠道以点对点、低成本、匿名性为优势。在这种利益表达渠道内,公众无需担心自己反映的情况会受到重重阻力而不能解决,也无需担心经济成本高而不了了之,更无需担心举报会泄露举报者的信息而遭人迫害。因此,激发了公众的反腐败积极性,进而使网络举报和网络曝光成为公众最理想的反腐败平台。

(二)网络反腐促进官员廉明执政

网络反腐真正达到了 “官员受公众监督”这一效果,是一种强大威慑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政府官员不敢轻易地触犯腐败红线。网络反腐就像监控探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大减少了官员腐败的机会。同时,在这种监督面前,政府官员为了显示成绩,显示正面形象,即使是腐败分子也不得不清廉文明地行使权力。因此,网络反腐对政府官员起到了极大的监督作用和震慑效果,政府官员时时刻刻受公众监督,从而使官员严以律己,廉明执政,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

(三)网络反腐致使腐败分子更深层级隐匿

一方面,在传统的反腐败模式中,对腐败分子的调查取证都是暗中进行的,不会打草惊蛇,腐败分子对这一过程难以察觉。而网络反腐则正好相反,需要把腐败信息及证据曝光在网络上,引起公众注意这一过程。因此,腐败分子有时间和机会进行销毁证据、串供等活动。进而增加纪检监察机构破案的难度。另一方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多网络反腐案件是腐败分子自己暴露的,比如2011年的“日记门”、“郭美美事件”等。因此,潜伏中的腐败分子将会“引以为鉴”,小心翼翼地、低调地使用网络或者远离网络。这样一来,公众则很难发现腐败信息,致使腐败分子隐匿得更深,网络反腐的威力将难以施展。

(四)网络反腐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指出:“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教育,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表明网络以成为一个宣传廉政文化的重要平台。同时网络反腐这一系列的相关过程也加强了廉政文化的建设。其一,各级政府、机关及企业院校,逐步建立了廉政网站,有的建立了廉政网页、廉政版块等。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的官方廉政网站已超过 200 家。[10]其二,随着“周久耕”、“日记门”“铁道部天价宣传片”等典型案件中的问题官员纷纷落马,无疑给广大官员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因此,网络反腐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五)网络反腐成为反腐败新形式

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全球第四大媒体。我国网络反腐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为反腐败的第二战场,期间不过10年的时间。据杜志洲副所长统计,在这期间,中国内地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过网络反腐事件,共计118起。而2011年尤其突出,达到近50起。由此可见,网络反腐成为新时期我国反腐败事业中一支强有力的力量。

(六)网络反腐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公众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民主观念得到增强。在政治上也有了利益诉求,公众参与性显著提高。民主政治的关键部分就是公众参与。我国网络反腐激发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激情,特别是在网络反腐案件的过程中,网民亲身参与并达到反腐败的效果后,使网民的民主意识升华,政治参与兴趣与信心大增,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

[1]本书编写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0 年工作规划[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55.

[2]严圣明.网络反腐:发展历程、利弊及对策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9):38.

[3]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eb /ol].人民网 www.people.com.cn,2008—6—20.

[4]杜晓,严寒梅.2011网络反腐事件多发成民众监督权通道 [N], 中国新闻网,2011—12—28.http://www.chinanews.com /fz/2011 /12-28 /3564303_2.shtml.

[5]张蔚然.中国网络反腐亟需补齐制度短板[N],商都网 新 闻 中 心 ,2012—2—23.http: //news.shangdu.com /201 /20120223 /11_551062.shtml.

[6]刘素华.学会从网络上听取民意[J],新湘评论,2009(3):38.

[7]古斯塔夫·勒庞著,陈天群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4.

[8]杜创国,刘静静.构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机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1(1):160.

[9]杜创国,刘静静.构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机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1(1):160.

[10]周莉萍.网络:反腐新宠[J].廉政瞭望,2007(12).

猜你喜欢

网民
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 在线教育用户占34.6%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从运动式清网到常态化治理下的网民政治参与
现代化网民要有“仁心”“学心”“公心”
微博舆论中网民信息互动的扩散模式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