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中国国家文化安全

2013-08-15茜,茹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马克思主义民族

张 茜,茹 峭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一、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广义上来说,文化就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创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源泉和基础,劳动群众是创造和推动文化发展的主体;狭义上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政治、经济有巨大影响和反作用。

文化在空间的存在,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民族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载体,它是一个民族的生活特色、风俗习惯、情感素质、审美方式、思想内容等在文化中的综合体现,是“每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本民族文化中的体现和反映”。[1]199它是民族最根本的东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但是,文化的民族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会逐渐重构;文化在时间的存在,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恩格斯认为文化形态受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也就是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相应的文化;文化的开发和交流,是文化的突出特性,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无论是处于强势还是弱势,在安全封闭和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最终必然会走向灭亡。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取长补短,互相丰富的。可以说,文化的产生与创新本身就是开放的结果。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开放中,应以宽广的胸怀,吸纳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使本民族的文化得以长存。

马克思曾经预言,以工业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将使一切国家和民族都卷入竞争,“随着各方面交往越来越具有世界性质,世界文化也就必然出现”。[2]704然而现在的世界文化并不是一个平等的对话场所,而是充满了冲突的斗争场地,每个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传统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文化。但这种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当前,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二、正确认识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

众所周知,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与合理性所在。然而随着文化的世界性交往,以及国际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带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借鉴与侵蚀,正确认识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家文化安全的含义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等处于同等的重要地位。美国人率先提出“文化安全”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深入、广泛,于是提出了“国家文化安全”这一概念。针对这一概念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从文化主权角度而言,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文化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选择应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强调一个国家主权分为对内与对外主权;二是针对目前西方文化霸权现象作出的定义。认为文化安全是指一国针对异质文化对本国文化的渗透、入侵和控制,通过反渗透、反入侵、反控制来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完整性、独立性和延续性;[3]63三是从威胁文化安全事务的来源方面作出定义。所谓“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地选择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抵制其他国家试图以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政治、经济模式强加于本国的做法,防范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从而能够很好的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保护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并利用必要手段扩大本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4]59

(二)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

国家文化安全涵盖了许多方面内容,主要有语言文字的安全、风俗习惯的安全、价值观念的安全和生活方式的安全方面等。

在文化安全的构成中,语言文字的安全是文化安全最基本的内容。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切文化和文明的载体,也是其中最基本、最稳定的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可能被更新和改变,但是语言文字却很难被完全更新和改变。风俗习惯安全是除语言文字安全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风俗习惯并不都是优秀的、积极的、先进的,也并非永远不可更改的,它是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而不断变革的。但是,这种变革应该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温和的;价值观念则是文化中发挥支撑作用的精神支柱,是更内在的本质方面的内容。价值观念的安全是相对的,一个国家传统的价值观念完全不变并不意味着安全,强调保持一个国家基本价值观念的连续性,同时又与时俱进地发展着,这才是根本所在;生活方式是个人内在价值观念的外化,也是社会外在风俗习惯的个体表达,可以说生活方式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形式。

三、当前中国文化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一)中国自身的文化安全问题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包含着许多对促进我国文化安全的积极因素,如儒家的以人为本思想。众所周知,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文化面临着多元化的趋势,对于我们而言必须客观的看待这一趋势。一方面多元化的思想文化提高了人的自主性,使人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这对于我国的文化安全来说,它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更好的完善了国家文化安全体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多元化的思想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当前我国的公民思想意识观念错综复杂,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统的、现代的、西方的多元并存,它们相互消融、碰撞,对国家的文化安全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的文化产业面临严峻而复杂的形势,从国内看,我国的文化产业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过于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作用,忽视了文化的商品属性和经济作用,导致我国的文化创新力不强,文化产业严重滞后。二是文化资源利用率低下。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远远不够,限制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据国家版权局统计,2002年图书版权贸易数量为11532种,其中引进10235种,占总数88.75%,输出1279种,占11.25%,输入和输出比近8比1,差距惊人”。[5]中国文化产业如此劣势的竞争地位,严重影响了国家文化安全。

(二)世界文化安全形势发展的紧迫性

文化霸权是指强势文化国家为了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它凭借自己的综合国力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他国或腐蚀、排挤、扼杀和消灭他国文化。[6]172它主要通过强权政治手段,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经济援助为诱饵,向其他国家推行自己的信仰、观念等。西方发达国家借助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片面夸大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共同利益,极力宣扬所谓“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推销资本主义文化。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世界市场,我国也无法抵制,使原本就不强大的中国文化产业受到更大冲击。然而,一旦让西方文化全面进入了我国市场,就必然会压抑和损害本土文化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经济基础较弱的文化面临着被征服、击垮的危险,文化安全之忧不可避免。作为相对弱势文化体的中国,也同样面临着各种威胁。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强行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强力压缩中国文化生存、生长空间。如:文化产业极其发达的美国,利用物质诱惑,影响我国的留学人员的价值观念等。同时,还借互联网技术优势,严重影响和腐蚀我国青少年群体价值观、行为方式,使其霸权主义文化发挥到极致。

四、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之路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安全,不等同于文化的不变,不动,“文化安全”不是文化的防守,只有在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才能发展文化,才能保护文化的安全。

(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一部兼备科学和道义的伟大学说,向我们展示了穿越时空的洞察力和对未知事物的预见性。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着文化互相渗透、彼此纠缠、国家文化受到严重威胁的形势,重返马克思主义传统,将有助于我们找到文化发展的新契机。

我们知道,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在于文化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下努力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首先,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次,要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的科学创新,鼓励哲学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优秀成果和人才走向世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再次,要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既要大力建设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和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又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摒弃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二)整合民族文化优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在世界文化快速发展与交融的时代,我们要整合民族的文化的优势,并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但是这些思想中并非是完全的符合现代社会的。如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不仅表现为一种制约人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也是社会评价标准。因此,只有整合民族核心文化,进行创新,推向世界,才能是中国文化迎来新的发展契机。[7]97

文化的整合要做到“和而不同,多元共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特有的文化,只有各种文化相互交流、沟通和协调,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身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才能达到“和”的目的。同时,各民族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思想,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和谐共处,致力于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以我国民族文化为主体,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制定属于我们自身的文化发展战略。既不能丧失自己文化的根基,又要抓住文化全球化这一契机,增强本民族优势文化向外辐射的能力和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

(三)全面推进文化创新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文化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更好的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任何文化的进步发展都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因此,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在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文化的创新。

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起可以充分发挥文化创造力、壮大文化产业、适应国际环境,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体制。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更好的推动文化创新;另一方面,要深化文化改革,培育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性质的国有文化企业,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运用高新技术推动中国的文化产业升级;文化走出去既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需要,也是开拓文化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重点在于完善法律法规,为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支持,鼓励我国文化企业进入国际文化市场,使我国文化产品更直接的进入国际市场。[8]

(四)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先进文化成果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是否善于引进和借鉴先进文化,决定着该民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速度。日本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善于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民族。日本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人学习,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文化广泛的交流融合。面对这一形势,我们更要批判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而言之,引进世界性较强的国外先进文化,对于复兴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必不可少的。

引进国外先进文化,不能一味地认同和排斥,要有选择的吸取国外的先进文化,多元化地引进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应注意的是在输入外国文化的同时警惕西方国家的别有用心;要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其更适合我国的国情,更适合我国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对于我国而言,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唯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分析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才能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才能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唯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把握新趋势、构建新体系,才能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途维娜.文化安全及其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5).

[4]张骥,齐长安.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冲击和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1(4).

[5]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须换新思路[EB/OL].(2003-09-23).http://www.oh100.com/art/wenxue/eye/talk/200309/2307040703586.html.

[6]费雷德里克·杰姆逊.全球化的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李庆宝,张敏.关于安徽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淮北市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8]费孝通,方李莉.关于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对话[J].西部人文通讯,2003(1).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马克思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