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结合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
2013-08-15周晓莹
周晓莹
(淮北市中医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慢性结肠炎[1]101,是一种反复多发于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慢性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研究认为与免疫、遗传及感染因素、精神神经因素有关。饮食不当、劳累或精神因素、感染可使疾病复发或加重。病情轻重的个体差异比较大,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大便有黏液脓血、腹痛及里急后重。该病病情缠绵,愈后易复发,治疗颇为棘手。我科室自3月份新建科室到现在对48例慢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草药+锡类散保留灌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患者中男32例,女16例;最大的74岁,最小的20岁,平均42岁。病程最长者达20年,最短者半年。病程均经纤维肠镜检查证实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例,慢性结肠炎40例。临床症状有小腹部疼痛、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呈粘液或脓血便。均排除菌痢、阿米巴肠炎、恶性病史。
1.2 方法[2]92
锡类散1.5克+中草药(基本方如下:马齿苋25g,黄连6g,白芨15g,五倍子10g,蒲公英20g)(脓血便+槐花10,地榆30g)(大便次数增多+炒薏苡仁30g,炒扁豆30g)(腹痛+炒白芍15g,甘草6g)晚间灌肠每日一次,15天为一疗程。保留灌肠在病人晚间睡前进行,嘱其排空二便,将熬制好的中药液加热至39~41℃,合并锡类散加入150ml无菌输液瓶内,使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细肛管,插入25~35cm点滴法灌肠,滴速30滴/min,灌肠过程中摇匀药液,均匀滴入。病人感觉温暖,舒适,无便意,药液灌完后抬高臀部,慢慢拔出肛管,灌肠完成后即休息。
2 结果
48例患者中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治愈40例。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病灶愈合。8例好转,症状明显减轻,结肠镜检示病灶轻度充血。无效为0,总有效率达100%。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生活起居护理
活动期病人应劳逸结合,注意休息,病情不重者鼓励从事一般劳累轻的工作,对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应嘱咐其卧床休息3~4周,保证休息,必要的时候服用安定等镇静等药物,以达到休息的目的。保持病室整洁、安静、舒适,调节合适的温湿度。使患者得到身心全面的休息。重型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轻肠蠕动和肠痉挛。
3.1.2 饮食护理[3]153
病员饮食要多种营养应给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品进食要定时,少食多餐,保证营养,避免粗糙多纤维食品,易过敏的海鲜类,宜进食营养丰富、软、烂、易于消化的食物,忌生冷、煎炸、硬固类以及雍滞阻气的食品,如红薯、土豆、瓜子、麦类、豆制品等。腹泻者以少油半流质或软饭为宜,忌苋菜、茼蒿、茄子以及生冷瓜果等寒凉润滑食物。慎用牛奶和乳制品等。戒烟酒、浓茶、咖啡等。可食山药、扁豆、银花红枣粥等。
3.1.3 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为慢性病,其病情反复,治疗时间长,患者在这种长时间的治疗下,会产生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极易烦躁和不安,溃疡性结肠炎发生与精神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且症状反复出现。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做好心理疏导,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稳定情绪。使其消除顾虑,减轻心理负担,配合治疗。
3.1.4 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每日两次,饭后30min~1h服用。并观察服药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灌肠用药后观察患者的反应。
3.2 病情观察
观察疼痛的性质、腹泻的频率、次数和大便的形状、有无里急后重等。如患者高热、中毒症状明显伴腹胀、腹部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或出现腹膜刺激征,提示有并发症应立即配合医生抢救。
4 讨论
慢性结肠炎病程较长,症状反复出现,西医对此病主要运用抗生素进行消炎止痛,抗感染治疗。而中药灌肠疗法治疗结肠炎,能使药物直接到达肠道,起到局部冲洗清洁的作用,还能达到止泻止痛,消炎解痉,改善肠道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锡类散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去腐生肌的作用。因而中西药联合保留灌肠对治疗慢性结肠炎能大大提高疗效,并且缩短疗程。另外,消化性溃疡是典型的身心疾病之一。因此,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可以针对不同病因,通过饮食调护,精神调护等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因而疗效显著。
5 护理体会
中药灌肠是使药物直接到达肠道有病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灌肠的中药应以散热去毒为主,对肠道内多种病菌有治疗和清除的作用。药液在肠道内滞留时间的多少直接影响灌肠治疗的药效。要使药物停留在肠道保留时间长,关键在于护士的看护。保持灌肠药液的温度,减少灌肠药液对肠道黏膜的刺激;灌肠药物推进速度缓慢,会减轻了对肠壁的物理性刺激;同时在灌灌肠过程中要与患者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尽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灌肠药液中加入利多卡因,具有麻醉作用,加入白芨粉,因含胶质,具有黏稠作用从而延长了药液在肠内的保留时间,肛管插入较深,可达25~30cm,高位灌肠可减少对直肠及肛门的刺激。摇高床尾使臀部抬高,药液由于重力的原因,流向结肠更高位,减轻肛门的坠胀感。通过以上措施,从各个环节上减少了对肠道黏膜的刺激,使肠蠕动减慢,患者感觉舒适,灌肠后无便意,可使药液在肠内存留达1小时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姜乾英.中西药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J].中华医学护理杂志,2009,19(2).
[3]武义华.西学中培训教材[M].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