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莫言作品英译的三维转换——以《生死疲劳》为例

2013-08-15盛俐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生死疲劳源语视阈

盛俐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2)

莫言是一百多年来首个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中国籍作家,而此前历史上不乏实力雄厚的中国作家角逐诺贝尔文学奖却未能获奖。细想一番,除了莫言作品中鲜明的本土化,富含魔幻现实主义的人文情怀,以及根据其作品《红高粱家族》拍成的电影《红高粱》的传播效应等因素外,传神贴切的莫言作品译本应该起到的不小的作用。莫言小说中的18部已有外文译本,这些翻译成果在帮助莫言走向诺贝尔文学奖殿堂的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在莫言作品众多译者中,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翻译莫言作品最多也是唯一的英语译者,已出版了7部译作。葛浩文的英译本,使得莫言在西方世界享有很高荣誉。葛浩文2008年翻译出版的《生死疲劳》英译本Life and Death AreWearing Me Out,为他摘得首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与此同时,这部作品也成为了《华盛顿邮报》推荐的世界优秀文学作品。本文将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探讨《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中源语和译入语间的三维转换,对葛浩文这一成功译作进行解码,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以期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被更好地推向海外。

一、生态翻译学

近年来,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生态”一词已转义泛指自然健康、保持平衡与“和谐共生”的集合。生态学是奠基于整体主义的科学,其研究方法强调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性。罗森纳·沃伦提出,翻译“是一种认知和生存模式。当把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就像把植物或动物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它们只有适应新环境而有所改变才能生存下来”。沃尔夫拉姆·威尔斯则把翻译过程视为两个高度复杂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由环境决定的文本输入”的分析,第二个阶段是在复杂的回馈处理机制框架内对输人文本的操纵---这种操纵行为通常是多层次的,需参照“译语读者的各项环境特征,以最后形成目标语的文本输出”。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则是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联姻,提倡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疆土。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的过程即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一种“选择”。所谓“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入语所构建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成功的译作是译者成功的多维度适应转换的结果。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放在更广阔的视阈下,聚焦于源语和译入语间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和综合性翻译,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并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述以及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三维”转换机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翻译的本质、过程得到了不同以往的诠释,同时也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翻译原则、翻译方法以及评判标准。在此,笔者将从《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中摘选译例,运用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原则来探讨源语和译入语间的三维转换,对这一成功译作进行解码分析。

(一)语言维的转换

在翻译操作层面上,生态翻译学首先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进行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的适应选择性转换。从整体上看,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形合和意合成为了英汉两种语言最为突出的构架特征。英语注重形合,形式上一定要合乎规范,在词汇、句子和篇章结构上以形驭义,以义定形,而汉语则注重意合,以意驭句,形散意连。此外汉语喜欢用动态角度反映某些静态现实,而在英语中,则喜欢用静态角度反映某些动态现实。

例1:“说我,我怎么啦?赶集都不让,那为什么不把集市取消?嫌老娘迷人,那你就去弄瓶镪水,给老娘点上一脸麻子!”秋香的小嘴,吧吧地说着,弄得洪泰岳好不尴尬。(Mo,2006:24)

译文:“Me?What did I do?If I can’t go to themarket,why not shut it down?If you’re afraid I’m too attractive tomen,go get some sulfuric acid and ruin my face.”All this chatter from her tiny mouth was a terrible embarrassment to Hong Taiyue.(Goldblatt,2008:29)

源语中的“秋香”(西门闹三姨太太,解放后改嫁黄瞳)的语句全属短平快式的句子,句子间没有任何连接修饰的成分但却语意连贯。虽然译文中的句子也尽量保持源语人物说话短平快的特点,但是基于英语形合的特点,译者添加了好些连词,“If I can’t go to themarket,why not shut it down? ”中的“if”,“If you’re afraid I’m too attractive tomen,go get some sulfuric acid and ruin my face.”中的“if”和“and”。同样,源语中的“嫌老娘迷人”这句动态感很强的句子转换成了译文中的 “If you’re afraid I’m too attractive tomen”,众所周知,英语短语“be afraid of”只是表示一种心理状态,没有明显的动态感,但是却合乎英文表达规范。

例2:你的角上挂着两只破鞋,这是孙家的那个善于侍弄汽灯的小子胡乱挂上的,只是为了丑化你,并不象征着你一头牛也搞破鞋。(Mo,2006:145)

译文:A pair of tattered shoes had been hooked on your horns.That was the brainchild of the Sun brother who was such an expert in the use of gas lamps.He meant only to make you look bad,not imply that you dallied with loose females,as such things symbolize.(Goldblatt,2008:173)

源语中“善于侍弄汽灯”在译文中对应为“such an expertin theuse of gas lamps”。很显然,这也是译者为了适应英语整体上呈现静态的特点,将源语中的动词“善于”转换成了译文中的名词“expert”。

(二)文化维的转换

彼得·纽马克1988年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介入分为五大类,首当其冲的第一大类就是翻译的生态学特征,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翻译作品质量和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翻译视阈下,译者的目的是为了适应译入语的特点创造完美的翻译作品——既充分体现源语的文化内涵又能让译文读者充分理解。

例3:他大叔,出了什么事?(Mo,2006:26)

译文:What’s happened,good uncle?(Goldblatt,2008:31)

例4:他奶奶的,都是劣质白酒惹的祸!(Mo,2006:244)

译文:Damn it!That rotgut liquor reallymessed meup.(Goldblatt,2008:268)

例5:比吴秋香还风骚的马六老婆娇滴滴地说:“金龙大兄弟啊,嫂子要是年轻二十岁,拼了命也要当你的老婆,当不了大老婆也要当小老婆!”有人在旁边插嘴说:“当小老婆也轮不到你!”(Mo Yan,2006:227)

译文:Ma Liu’swife,who was a bigger flirteven than Wu Qiuxiang,said with all the charm she could manage:“Brother Jinlong,if Iwere twenty yearsyounger,I’d be your wife nomatter how many women I had to fight off.And if not your wife,then your mistress!”“You’d be lastin line for anybody choosing a mistress!”someone commented.(Goldblatt,2008:249)

上述例3中,“他大叔”是中国农村地区对于同辈中年龄比自己小的男性的常见称呼,带有一种关系亲密的感觉,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却没有相应的称呼。在此译者根据上下文将其对译为“good uncle”,虽然没有完全对应,但却传递了源语信息,不失为一种适应译入语生态环境的译法。例4中译者对源语中的“他奶奶的”进行了成功移植,将其译为“Damn it”,意思完全对应。例5中“大老婆”、“小老婆”是译入语文化背景下不太好理解的词汇,译者在此将其译为“wife”和“mistress”,虽然和源语文化背景有一定出入,但是却能帮助译入语读者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很好地理解源语信息。

(三)交际维的转换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还应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例6:“错了错了,”莫言那小子说,“蓝县长跟你大姐同年出生,蓝县长的母亲还是你大姐的干娘呢!”“乱讲,”我把一盒中华烟扔到莫言面前,说,“什么干娘、湿娘,我们从来不搞这一套庸俗关系。”(Mo,2006:389-390)

译文:“Don’t call him uncle,”Mo Yan said.“Chief Lan and your elder sister were born in the same year.And his mother was your sister’s nominal mother.”“Nonsense!”Itossed a pack ofChina brand cigarettes on the table in front of Mo Yan.“Nominal mother,normalmo ther,those vulgarviewsof relation-ships never played a role in our family.”(Goldblatt,2008:400-401)

例6中,译者巧妙地对源语中略带有幽默色彩的“什么干娘、湿娘”进行模仿,译为“Nominal mother,normal mother,”,译语读者应该能明白源语的表达意图。

例7:我努力计算着她的年龄,但葵花的香气使我迷糊起来。葵花正在盛开,主秆粗壮如树,叶片乌黑胖硕,花盘大如脸盆,花瓣宛如金子锻造,叶片和茎秆上的白色芒刺足有一厘米,这一切构成了凶悍霸蛮的印象。尽管我算不清她的准确年龄,但我也知道她已经年过半百,因为她的双鬓上已经出现了白的发丝,她那两只细长的眼睛周围,爬满了密密麻麻的皱纹,那一口曾经洁白整齐的牙齿也变成了土黄的颜色并且磨损严重。(Mo,2006:202)

译文:I tried to calculate her age,but the fragrance of sunflowers confusedme.Yeteven though no number emerged,I knew she was over fifty,because the hair at her temples had turned white,there were fine wrinkles around her eyes,and her once beautiful white teeth had begun to yellow and wearout.(Goldblatt,2008:231)

这个例子中,译者选择对源语中划线部分进行省略,并没译出。研读原文后我们可以发现,划线部分看上去只是对前句话题“葵花”进行相关信息扩充,实际上是一种暗喻,“葵花的盛开”和“西门白氏”的日渐衰老形成鲜明对照,同时也是对迫害“地主婆西门白氏”的那群人的猖狂气焰的一种隐喻。对于上下文来说,划线部分去除后不影响表意的完整性。如果译者选择将源语信息毫无遗漏地译出比较困难,一来译文读者不能理解,此外译文读者的注意力反而会被一些非主流的信息引导,进而影响其对源语主要信息的把握。虽然译文对源语信息进行了一些省略,但是源语的交际意图能更好地传达,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未尝不可。

三、结语

翻译是将源语从其特有的文化土壤移植到译入语文化土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移植成功与否要看译者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在选择转换过程中从多维度考虑,实现包括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在内的多维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使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受众者产生与原文在源语文化背景中同样积极的心理回应。从某种意义上说,莫言作品在西方的传播与接收,译者起到了关键作用。包括《生死疲劳》在内的众多莫言作品正是因为获得当代最重要的汉学家、翻译家、评论家葛浩文的赞赏与成功翻译,才有机会扎根于西方社会的文化土壤中。

[1]Goldblatt,Howard.(trans.)Life and Death AreWearing Me Out[M].New York:ArcadePublishing Inc.2008.

[2]Krohne,T.David.General Ecology[M].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2001.

[3]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Toronto/Sydney/Tokyo:prentice-Hall,1988.

[4]Nida,Eugene A.Translating Meaning[M].SanDimas,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5]Warren,R. (ed.).The Art of Translation:Voices from the Field [C].Bost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9.

[6]Wilss,W.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ranslatorBehavior[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6.

[7]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8]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9]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0]胡庚申.生态学的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1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源语视阈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螺丝在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