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译者意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3-09-05李慧芳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能动性意图译者

李慧芳 林 夏

(1.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31;2.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0036)

翻译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Andre Lefevere在其专著《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的序言中指出,“翻译当然是对源于文本的重写(又译改写,笔者注)(Translation is,of course,a rewriting of an original text)”(Lefevere,2004:vii),并且认为无论基于何种意图的重写,都反应了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对文学的调整,以便以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中起作用(All rewritings,whatever their intention,reflect a certain ideology and a poeticsand as suchmanipulate literature to function in a given society in a given way)(同上),从而开创了翻译研究对语码转换之外对翻译过程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的关注。当语言层面的技术操作与意识形态和诗学相冲突时,往往屈就于后者。意大利裔美国学者Lawrence Venuti认为欧美强势文化采用的流畅、通顺的翻译策略使得译者“隐身”,声称要采用他所提出的所谓“阻抗式翻译”,让读者感受到所读的乃是译文,从而使译者“显身”,并强调为其如此才能提高译者的地位。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基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对译者作用的凸显,认为传统翻译标准不仅桎梏了译者的主体性,也在译文中越多保留译者的风格,即译者“显身”,也就是译者主体性得以体现的标志。

一、译者主体性

(一)主体性与译者主体性

哲学上关于如何界定主体的争议一直存在着,而主观性与主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刘宓庆认为,主体是对象性的范畴,因此只能在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规定。笛卡尔,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将人的理性和感性视为主体,主体的能动性为理性,而主观性为感性。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相互关系问题。“能动性”指认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从物质到精神,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更表现在从精神到物质,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这一飞跃。陈立思则认为主观能动性和人类的自觉能动性是同一概念,强调其两层含义:思想意识等主观的东西,本身的产生就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此过程不与物质过程直接同一;作为认识过程结果的意识(或精神产品)通过实践,使物质世界发生特定的变化,引起对象化结果。从上述对主体及主观能动性的观点阐释中可见,主观能动性牵涉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以及认识对实践的指导,即认识通过实践将主体的意志作用于客体。

在翻译研究领域,随着翻译研究学派将重点转向影响翻译的外部因素,如:意识形态和诗学,认为翻译是在意识形态和目的语社会主流诗学的影响下对源语文本的重写,从而也就使得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受到关注。国内学者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称为译者主体性。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罗新璋刊载在《世界文学》1990年第2期的论文《中外翻译观之“似”与“等”》中。罗新璋指出:“翻译理论中,抹杀译者主体性的论调应少唱,倒不妨多多研究如何拓展译者的创造天地,于拘限中掌握自由。”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热度持续增长,很多研究从不同角度,结合不同理论对其进行阐释或应用。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输入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截至2013年5月9日搜索结果显示有965篇相关论文,而笔者登陆中国知网(CNKI)个人数字图书馆输入主题“译者主体性”并点击“主题分析统计”,从生成的其中两个统计表就能直观了解学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学术关注度(见图一)。

图一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的学术关注度示意(截至2013年5月9日)

从统计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相关研究从上世纪90年末开始起步,而这也同样是国外研究的所谓文化转向开始影响国内翻译研究的大致节点,而到本世纪前十年的后期,则出现井喷之势,尤其是近两年来更是达到空前水平,并且也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或其他各层次基金的支持。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愈加深入就愈加感觉理论研究不能与翻译实践相脱离,更不能背离,也有学者开始反思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译者主体性这一术语本身可能存在的误读或误用,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厘清到底何为译者主体性。

(二)梳理与反思

国内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正在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学者们结合不同的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也得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目前,译者主体性的定义有两个较有代表性的提法,一个是查建明、田雨所给出的: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另一个则由屠国元、朱献珑提出:译者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而不管如何定义译者主体性,学者们都有几点较为统一的认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彰显了译者的地位;传统翻译观要求译文透明的翻译标准抹杀了译者的主体性;译文表现译者的风格、译文读起来就像翻译过的文本,从而使得译者“显形”,并认为这是译者地位提高和译者主体性得到发挥的体现。

然而深入思考就会发现,相关研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比如,将译者地位的提高与译者主体性得以发挥相关联。译者地位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译者地位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译者是解读源于文本和再现源语语义的中介,具有主导性作用且不可替代,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广义的译者地位除了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以外还指译者在社会语境下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职业声誉。从这个意义上讲,译者的地位是不可能与原作者相比较的,这并不是指其地位的孰高孰低,而是其职业性质在本质上的不同而不具可比性,虽然有相似之处,即都是文字表达和再现思想的过程,但是原作者是阐述自己的或者说自己整理融合的思想,而译者则是将原作者在源于文本中既定的思想(源于语义)用目的语进行物化再现,这是创作与翻译的根本区别。既然职业的性质不同,就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评价,不能也不应要求译者与原作者的所谓“地位平等”,即使同一主体,作为作者创作自己的文本与作为译者翻译他人的文本,都应该予以分别评鉴,就像我们不能将教师的授课与政治家的演讲进行对比是一样的道理。如此看来,所谓通过在译文中保留译者风格、让译者“显形”,并不能等同于译者地位的提高,更不能说就是译者主体性得以很好发挥的表现,当前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由于受传统翻译观不太专门关注译者个体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而在文化转向的影响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极度放大译者的自主性。笔者认为,不应将译者主体性与翻译主体、译者地位、译者“显身”等概念相混淆,好的翻译应该是译者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解读源语文本,并结合译者意图选择适当翻译策略或策略组合产出的译语文本的过程。传统翻译观下的翻译满足了当时特定语境下的翻译要求,如佛经翻译、圣经翻译、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充分解读源语文本的情况下,忠实地再现源语文本语义;而当前全球化语境下,译者翻译的目的可能存在差异,在不同的译者意图引导下的翻译,其结果当然也会存在差异性,那么译者主体性则体现在充分解读源语文本的情况下,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或策略组合以便使译语文本很好满足译者意图。笔者认为,只有对译者主体性全面的认识才能推动翻译研究和翻译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当前相关研究存在的某种程度的片面性,本研究所认为的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与当前相关研究一般意义上较为统一的认识之间的关系如图三所示,两者并非完全包涵(关系A),亦非互不相关(关系C),而是包括其合理的部分但剔除其存在误解的部分。

图二 本研究认为的译者主体性与当期相关研究所指相互关系示意

既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对译者意图的执行及满足方面,那么何为译者意图,译者意图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也就成为不得不考察的问题了。

二、译者意图及其影响因素

(一)译者意图与目的论

在人们不断争论翻译应以何种策略为主的时候,Peter Newmark声称翻译要以直译为主,Eugene A.Nida则提出动态对等,而以Kantharina Reiss,Hans Vermeer,Justa Holz-Manttari以 及Christiane Nord为代表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理论,尤其是其中目的论(Skopostheorie)更是指出翻译策略由译语文本的目的所决定(The translation method is determined by the purpose of the target text),这也就是所谓的“结果决定方法(Theends justifies themeans)”。而 Nord对目的的解释是这样的:功能主义论者所称的目的实际上是指译语文本在译语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译语文化受众所意欲达到的交际功能(what functionalists call“skopos”is,in fact,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the target text is intended to achieve for a target-culture audience in their socio-cultural situation)。了解目的论的主要观点之后,我们再来研究何谓译者意图。译者为什么将某一文本从某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这就是译者意图。译者意图指的是译者进行翻译的目的,体现在文本选择与策略选择,也体现在译者试图让译语文本在译语文化中起到何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译者意图包括目的论的翻译目的。译者所要翻译哪个文本,用何种策略来译并非偶发奇想,而是有一定的目的的。霍克斯选择翻译《红楼梦》就考虑到当时在华的欧美人士期望能有一部小说以供排遣时间,且这部小说最好又是能反应中国文化的,欧美强势文化的优越感显然不允许霍克斯过多采用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策略,于是基本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即将难以理解的文化负载表达用地道的英语再现,果不其然,霍译本大受欢迎。

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译者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其翻译过程必定受到各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下面笔者将试着探讨译者意图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二)译者意图影响因素

林夏所做的相关研究认为译者意图应受文本类型、委托人、目标读者、语言水平等的影响,并决定翻译策略或策略组合的选择,然而译者意图只有在译者了解并遵守译者的职责才有意义,否则,译者有可能随心所欲地进行翻译,那么译者的职责又有哪些呢?翻译的文化转向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对翻译研究的影响都使得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翻译中绝对的忠实是做不到的,于是译者的职责或者说伦理问题成了无法回避的议题。Andrew Chesterman总结了五种伦理模式:1.再现的伦理(ethics of representation);2.服务的伦理(ethics of service);3.交 际 的 伦 理 (ethics of communication);4.基于规范的伦理(norm-based ethics);5.“ 承 诺 ” 的 伦 理 (ethics of“communication”)(转引自:孙致礼,2007:14-15)。孙致礼在Chesterman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译者的职责明确为再现原作、完成委托人的要求、符合目的语社会文化的规范、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恪守职业道德等五个方面,并认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来决定自己的取舍、策略与方法,从而在各种制约因素中寻求平衡与和谐。那么,译者在遵守其职责的前提下,译者翻译某一特定文本的目的应受如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文本类型(text type)。不同体裁的文本其功能是不同,Reiss借用Karl Buhler关于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三种功能与其相对应的语言维度、文本类型或各自使用的交际环境联系起来。信息性文本(informative text)是“单纯事实的交流”;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主要是“创造型行文”;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则为“引起行为反应”。另外Reiss还划分出第四类文本,视听类(andiomedial)语篇:如电影、视觉和语音广告。显然,译者翻译不同类型的文本会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便达到不同的目的实现不同的功能,必然影响译者意图。

第二,委托人的需求(patron’sneeds)。委托人是委托译者翻译某一特定文本的人或组织机构,也可能就是译者本人。委托人基于某种需求而需要某一外语材料的译语文本,其特定的需求必定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决定。在专业翻译中更其如此,因为委托人就是赞助人,为译者的翻译提供物质支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译者的客户,考虑并满足其要求是必然的。

第三,目标受众(targetaudience)。所谓目标受众是指译者所定位的译本的接受主体,即所设定和期待的译本为谁所读、所用。《格列佛游记》本来是英国作者斯威夫特的著名政治讽刺小说,然而因为其大人国和小人国的故事使得很多译本将其目标受众定位为儿童,所以译本的措辞,修饰等等方面必定要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无独有偶,《安妮日记》的德译本就删除了其中有可能引起德国人不快的字眼,因为二战中诞生的这本日记记录了纳粹德军犯下的累累罪行,必定流露着作者刻骨铭心的恨,适当的删减只是为了让译本在目标受众德国人中在了解过去真实历史的同时更易接受。不考虑目标受众的接受性的翻译是盲目的,因而是不切实际的。

第四,意识形态(ideology)与主流诗学(poetics)。本文所指的意识形态包括两个方面:译者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与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如引言中引述的Lefevere的观点:无论基于何种意图的重写,都反应了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对文学的调整,以便以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中起作用。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对翻译的影响无所不在,如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前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阵营的文学作品成为译者的主要翻译对象,改革开放以后欧美等西方的各种作品则逐渐取而代之。林纾、严复等人在清末民族危亡之时,抱着“保文保种,救国图强”的目的,选择并翻译反应西方进步思想的作品,同样是作者自身思想价值观念的体现。鲁迅则意欲以改变汉语表达的模糊性来改变国民思想的模糊性而主张采用“洋化”的翻译策略,即保留英语中注重逻辑关系的表达及其所承载的英美文化。虽然鲁迅采用异化策略翻译的作品销售不畅,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为白话文运动和汉语表达的改变起到助推作用,这也在侧面反应出主流诗学对翻译的影响力,“洋化”不符合目的语社会的主流诗学规范,故短期内不太为目的语社会的大众所接受。

译者主体性并不能与译者地位、译者“显形”划上等号,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应更加全面。无论是传统翻译观所强调的“忠实”,还是翻译研究学派提出的“重写”,都不可能撇开译者,不可能忽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恪守译者的职责,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最终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或策略组合来产出满足译者意图的译本,可见译者意图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而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与处理正是译者主体性得以发挥的体现。

[1]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vii.

[2]卞建华.关于翻译目的论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克里斯蒂安·诺德教授的四次网上交流[J].中国翻译,2006(1):44-46.

[3]陈立思.试论主观能动性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条件[J].团校学报,1984(3):54.

[4]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9.

[5](英)杰米里·芒迪,李德凤等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05.

[6]林夏.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与译者意图[J].电影文学,2011(20):157-158.

[7]林夏,李慧芳.从译者意图看翻译策略与英语电影字幕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6-98.

[8]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7:49.

[9]孙致礼.译者的职责[J].中国翻译,2007(4):14-18.

[10]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8-14.

[11]文博.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J].社会科学研究,1979(5):80.

[12]查建明,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猜你喜欢

能动性意图译者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燕山秋意图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