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特质对地方高校办学理念的影响——基于贺州学院“立足贺州”办学定位的思考
2013-08-15朱其现
朱其现
(贺州学院 教务处,广西 贺州 542899)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1]。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探索、确定学校办学定位时,地方文化特质应成为首要考虑因素。
贺州学院是在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升格而来,师范教育一直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升本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给贺州学院今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坚持“立足贺州、服务区域、面向基层、突出特色”的办学定位,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而“立足贺州”则成为贺州学院办学生存之本。
一、“立足贺州”首先要对贺州地方文化特质的内涵认识
文化特质是人类文化内涵的核心要素。贺州历史悠久,自公元前111年始置临贺县,至隋开皇九年改置贺州,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贺州是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南岭走廊”核心区域,是中国古代陆路与水路丝绸之路交汇处,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瑶族文化、客家文化、族群文化、特有方言等富于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在此融合,形成贺州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立足贺州,就是立足于贺州历史文化的特质。
(一)基于贺州之“贺”的内涵认识
贺:锡也。《本草纲目·金部》锡:“释名白(音腊)、(音引)、贺。时珍曰:《尔雅》:锡,谓之。郭璞注云:白也。方术家谓之贺,盖锡以临贺出者为美也。”《新华字典》:“贺,锡的别名,因古时以临贺(今广西贺县)出的锡最出名,因而称锡为贺”[2]。
锡,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锡矿的开采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锡铜合金——青铜,继石器时代之后,创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青铜时代,并且持续了1500多年,才被铁器时代所取代,它约占整个中国文明发展历程的三分之一。锡铜合金——青铜哺育了人类,发展了文明,创造了历史。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促进剂。青铜器的核心在于权力的转移和对山川矿藏的控制。青铜礼仪是明确而强有力地象征着财富,因为它们自身就是财富,并显示了财富的荣耀;它们象征着盛大的仪式,让其所有者能与祖先沟通;它们象征着对金属资源的控制,这意味着对与祖先沟通的独占和对政治权力的独占,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青铜器等于中国政治权力的工具[3]。锡不但在古代王宫贵族中广泛使用,还广泛用于货币,或者是用来铸币。我国历史上存在过锡币,青铜也被用来铸造铜钱。许多银币中也被掺入了锡。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在满喇加(马六甲)国发现过锡、锡币和锡制品。贺州是全国重要的锡矿产区,汉代已有开采,宋代乾道年间,贺州贡锡占全国63.7%。在今天的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上寺村,至今还保存有总面积达近3万平方米宋代贺州钱监遗址。《宋史.食货志》记载:“政和二年,蔡京复得政,条奏广、康、贺、衡、鄂、舒州昨铸夹锡钱精善,请复铸如故”[4]。自晚清而至20世纪80年代,贺州不仅是广西矿业的中心,也是广西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矿业采选和冶炼中心。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博物馆,至今还存放一块辽代“贺州官锡”锡锭,可见贺州锡矿在全国的影响力。
(二)历史上潇贺古道与长城有着同等的历史地位
潇贺古道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开僻的湖南潇水与广西贺江水陆联运的一条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通道。其道路主要由两条组成:一是潇贺古道,陆路起点于湖南道县双屋凉亭,止于广西富川古城(今龟石水库库底),全长170公里,其中富川境内65公里。这条用鹅卵石修建的拱背型古道,其规格与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战车车辙完全一致。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以后,富川镜内尚存秦修古道20多公里,最典型的是位于葛坡镇谷母井村的古道。二是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通往贺州桂岭的古道,由道州过江华大圩到贺州桂岭,与桂岭河水路相接,然后顺贺江下珠江。
秦始皇在构筑多民族统一国家时,采取的“北堵南疏”的国策,“北堵”就是在北边把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长城相连接起来,“南疏”就是打通往岭南的古道。潇贺古道是沟通内地与岭南诸道中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条通道,自然成为秦帝国最为注目的区域。《史记·货值列传》载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渚尝逋亡人,赘壻贾人为兵,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徒民五十万戌五岭,与越杂处”[5]。因五十万军队为青年人,南海尉赵佗上书秦始皇“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现在贺州方言众多、族群关系复杂,这与秦始皇重视岭南、开发岭南有着重要的关系,为贺州构建民族团结示范区域打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三)贺州民居建筑解决了理学大师朱熹都犯难的孝道问题
宋代黎靖德编著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朱子语类·卷九十》记载理学大师朱熹与子弟在讨论“世代同堂”的儒学要求与“儿女分家”的世俗要求之间的矛盾时,提及到了贺州。
原来是朱熹之子弟在讨论分家时与宗法制度出现了矛盾,向老师请教。按照《仪礼·丧服》的规定:“父子一体也,夫妇一体也,昆弟一体也。……故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6]。也就是说先秦礼制所谓的分家,只是兄弟分居而不分割财产。但现实生活之中,百姓分家却是要分割财产的。于是就有弟子提出了质疑:在宗法制度之中是否要主张分家之后不分割财产?如果不分割家族财产,是否要分火吃饭?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马上就有弟子提出:即使不分割财产,也应该分火吃饭。也有弟子主张应同在一处吃饭,这样可以表现家族团结。但又有人提出,同在一处吃饭看上去是好,但如果家族发展了,人丁越来越多,反而不好管理。一系列问题提出来了,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请朱熹拿主意。朱熹最后在贺州民居建筑结构中找到了答案:“我听宋子蜚说,广西贺州有一户人家,共一个大门,门里有两个道走廊,走廊边都是子房,即像学校教室又像僧房。每当私房有人客来访,自家办好饮食,把客人引上大厅,向家族长老敬上五杯酒后,再回到私房吃饭。像这样虽然也是各家自办饮食,分火吃饭,但却又体现了家族的宗法制度。”[6]直到今天,贺州还保存着朱熹十分推崇的民居,最为典型的就是以江氏祖屋为代表的贺州客家人府第式民居,以及铺门镇浪水村的黎家庄园为代表的庄园式民居。尽管这种房屋结构不是贺州先民的发明,但是贺州的先民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结晶,解决了与朱熹齐名的大儒陆九渊也犯难的问题,这是贺州对中国孝文化的一大贡献。
(四)养育了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周敦颐
周敦颐,原名敦实,出生在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其父周辅成(亦名怀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1016年任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州八步区桂岭镇)知县,后赠谏议大夫。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周敦颐就降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周敦颐自幼“信古好义,以名节砥砺”,青少年时期在桂岭读书求学,然后在桂岭循级应科举考试而直取进士。周敦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突出表现一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即开创了理学派;二是给世人留下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爱莲说》。《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千古名句。周敦颐在国际文化界的影响还远远不止于廉洁奉公的榜样上,他还是中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第二代大儒,是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由于他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鉴于他在哲学上的贡献,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位世界文化名人,列第三十六位。
(五)养育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瑶族皇太后:李唐妹
明孝穆皇太后李唐妹,《明史》载:“孝穆纪太后,孝宗生母也,贺县人。本蛮土官女。成化中征蛮,俘入掖庭。”[7]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瑶族皇太后,尽管13岁时被俘入掖庭,16岁被“幸”,17岁生子,23岁便自缢猝死宫中,但不管从一个女性还是一个母亲的角度评价,她对后代影响不容忽视。她的儿子孝宗朱祐樘在位期间(1487— 1505年),“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他的勤政、宽容、尊礼儒臣、体恤民生,使他赢得儒家士大夫的一致好评,被视作明代历史上最符合儒家伦理的君主典范。在治国方面,孝宗任用大臣、修明制度、体恤民情,在明中后期创造了一个明代历史上的中兴盛世。
(六)钟山铀矿:催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开业之石”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个多世纪以来被压抑的民族自尊,也随之释放。但许多人不会想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与贺州有着不解之缘。至今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陈列着一块被誉为共和国“开业之石”的“国宝”铀矿石,它就是来自贺州钟山县花山乡的杉木冲,是它催生了中国原子能的研发,使中央作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为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建立了“第一功”。其历史意义正如1988年邓小平所说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8]。
(七)中国第一个戴上红领巾的人:龙业鼐
在中国,红领巾出现于中共广东区执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穗港两地发动省港工人大罢工期间,而佩戴红领巾的第一人就是祖籍今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西南村龙家寨的龙业鼐。据1957年5月刊登的《广州日报》记载,在省港工人大罢工期间,广州许多工人子弟,年纪小,无人照管,上不起学,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为了解决工人的后顾之忧,决定把这些孩子组织起来,让他们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使他们成为中国有用之材,并给予一个特别光荣的称号:“广州劳动童子团”。而这个团体的组织者就是革命队伍中年龄最小、来自今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的龙业鼐,他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并担任学生会主席。为了使这个组织形象更加鲜明,经请示中共广东区执委,广州劳动童子团决定为这个组织佩戴统一的标志:每位团员戴一条红颈带,负责领导工作的同志则是一条红领巾。1925年11月27日,在广州工人代表大会的礼堂隆重举行为童子团佩戴标志的仪式。中共广东粤区书记、广州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陈延年(陈独秀的儿子、大革命时期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把第一条红领巾首先戴在了龙业鼐的脖子上,其后,各位与会领导把长2.4尺、宽1.2寸的红颈带依次分发给团员们。自此之后,红颈带和红领巾被留传开来。新中国成立后,红领巾就成了中国少年锋队队员佩戴的标志。
二、“立足贺州”要对贺州市社会发展思路的准确把握
1997年2月从原梧州地区划出设立贺州地区,特别是2002年2月贺州地区改称地级贺州市,行政机构整体搬迁至八步以来,贺州市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期。回顾贺州市10多年的发展历程,贺州人秉承“重诚厚德、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的精神,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思路。
(一)把握撤地设市机遇
2002年,贺州紧紧把握撤地设市、加快发展这个主题,以地区整体搬迁为契机,按照“搬好一个家、建好一座城”的思路,把贺州建成花园式、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提出抓好工业园区和高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把桂东电力、灵峰药业、平桂飞碟等企业打造成龙头企业,把招商引资、推进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城市、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四好”效应。
(二)“三化两业”工作重点的发展思路
2003年,贺州市以桂梧高速公路、洛湛铁路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和商贸业、旅游业发展的“三化两业”工作重点的发展思路,着力抓好城镇经济、工业园区经济、生态旅游经济、农业企业经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三)以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为契机
2004年,贺州市以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合作加强和西部大开发等重要发展机遇为契机,明确“五业并举,工业优先,夯实基础,做大总量”的工作思路,确定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巩固提高商贸旅游业为阶段性工作重点,围绕电力、林产、制药、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研制、开发,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四)发展园区经济、通道经济、循环经济和特色经济
2006年,提出发展园区经济、通道经济、循环经济和特色经济的“四大经济”工作思路,将贺州市定位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和生态型工贸城市”。
(五)立足实现“破位争先”目标
2008年,提出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农业稳市以及田园都市理念,立足实现“破位争先”目标,重点实现四大突破。按照“融入大桂林,嵌入珠三角,特色鲜明化,游线网络化,服务精品化”的发展思路,构建以生态山水、古镇文化、民俗风情、观光农业、都市风光为重点的旅游发展格局。
(六)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2010年,贺州市四家班子务虚会召开,进一步强化市情认识,按照“着力于快,着眼于好”的要求,实施“工业立市、富民强市”战略,提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体目标。2010年8月,贺州市委二届九次全会召开,会议提出要以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为重点,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把贺州建设成为广西新兴工业城市、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华南生态旅游名城、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七)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贺州
2011年,贺州市提出要围绕“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贺州”的历史任务,立足于“两年有新突破,五年上新台阶,十年实现新跨越”这一宏伟目标,把贺州建设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广西新兴工业城市、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华南生态旅游名城”。
(八)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
2013年,贺州市大力实施“工业立贺、富民强市”战略,以全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打造特色宜居城市,建设美丽贺州,切实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为力争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从贺州市的发展思路演进可以看出,贺州市发展思路的形成是一个对本市自然资源、人文条件、历史积累和发展大势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此发展过程中,始终关键性因素就是人才的支撑。
三、“立足贺州”办学定位的思考
(一)立足贺州,树立为贺州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
第一,为提升贺州文化软实力服务。贺州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贺州市尽管工业经济处于落后地位,但文人历史、生态文明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把这种优势转化为生产力。贺州学院作为贺州唯一一所高校,肩负着历史使命。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开设旅游管理、旅游英语、美术学、音乐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为提升贺州文化软实力提供人才支撑。贺州又是客家之乡,客家文化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桥梁,广西设立了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贺州学院要在人才支撑、客家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服务。
第二,为贺州农业产业服务。贺州农业生产在全区乃至珠江三角地区占有重要位置,素有粤港澳“菜篮子”、“肉篮子”、“果篮子”之称,是广西最大的脐橙、青梅、三华李和烤烟生产基地。广西主要林业基地和中国第一批外向型林业改革试验区,被誉为中国脐橙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奇石之乡、中国马蹄之乡、中国蔬菜之乡,全国第一个实现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地区。农业经济与农业文明,是贺州学院服务社会的切入点,生物工程、食品科学工程专业直接为贺州“三农”服务,并取得初步成效,大果山楂种苗培育与推广、马蹄脱毒苗繁育、精深加工和马蹄皮资源化利用研究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果,直接为农民增收服务。
(二)立足贺州,为贺州基础教育培养面向基层的师资
贺州学院前身就是梧州师专,是桂东主要的师资培养基地,70年来学校培养了40000多名合格的师资人才。2006年以来,学校共培养了3000多名师范类本科生,2012年始学校又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2009年以来共承担3项区培项目,9项国培项目,为基础教育培训了1000多名基层教师;开展成人全员培训7期,培训在职基层教师22574人次,举办初中校长培训班10期,培训人数达577人。在新形势下,我校更明确了“以教育学为传统优势学科,打造小学教育专业精品,做优做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类专业发展思路,服务重点转向小学与幼儿园教育的人才培养,继续发挥师范教育传统优势。
(三)通过服务社会有效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学校内涵发展必由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在新一轮高校发展机遇面前,学校要厘清人才培养思路,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稳步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以教师教育为传统专业,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社会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文化传承能力,逐步形成办学特色,提高整体办学实力。
当前贺州市正面临经济总量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挑战,仍处于一个艰难爬坡的阶段;经济总量小,人均财力水平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科技支撑不足,创新人才匮乏,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在拉大。这种客观条件,与贺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彩的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自然特色资源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区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下,贺州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必须立足贺州,树立为贺州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意识,在服务贺州发展进程中争取空间与时间。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o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301/xxgk_146673.html.
[2]中科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刷馆,1957.
[3]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宋史.食货志[Z].
[5]史记·货值列传[Z].
[6](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九十[Z].
[7]明史.孝穆纪太后传[Z].
[8]杨荣发.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7a95a01010bd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