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砍”字出现时代考

2013-08-15曹小云甘小明

贺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全唐诗用例文献

曹小云,甘小明

(1.合肥师范学院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601;2.上海师范大学 天华学院,上海 201815)

“砍”字,《说文》、《玉篇》、《广韵》、《集韵》中未见记载,今人宗福邦等编《故训汇纂》[1]中亦未收录,显然是个后起的字。就目前查考的结果,历代辞书中最早收录“砍”字的是旧题明宋濂撰、屠隆订正的《篇海类编》,其《地理类·石部》说:“砍,苦感切。音坎。砍斫也[2]628”。此后,明梅膺祚《字汇·石部》、清张玉书《康熙字典·石部》收录这个字,释义均与《篇海类编》相同。这是旧辞书收录“砍”字的大致情况。

当代辞书著录情况我们可以当代权威的两部大型历史语文辞书《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为代表。《汉语大字典》:“砍:《篇海类编》苦感切①。斫;劈。《篇海类编·地理类·石部》:‘砍,砍斫也。’《水浒全传》第五十三回:‘李逵拔出大斧,先砍翻一堵壁’”。《汉语大词典》载:“砍:劈;斩。《西游记》第六回:‘(真君)恶狠狠,望大圣着头就砍’”。

据上可知,古今辞书一致认为“砍”字出现于明代,为明代新出之字。学界专题论述“砍”字的鲜见,就闻见所及,似乎只有王凤阳[3]695有所涉及,其《古辞辨》说:“‘砍’是个后起的词。《篇海》:‘砍,砍斫也’,它是口语中用以表‘斫’的词,宋、元以后才见于记载,如《西游记·四》‘悟空道:我只站下不动,任你砍几剑罢’。现代‘砍’已经代替了‘斫’”。从王凤阳所举例证看,他也认为“砍”字始见于明代。

一、明以前部分文献中“砍”的使用情况考察

那么,“砍”字是否确是明代始见?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对明以前部分文献进行了调查。

(一)先唐文献

我们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和《古小说钩沉》八部文献作为先唐文献的代表。查考的结果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未见用例。《三国志》和《古小说钩沉》中“砍”字6见,但其中5例存在异文,现俱录如下。

例1: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三国志·蜀书·姜维传》1067)

例2:《异苑》曰:勾章吴平州门前,忽生一株青桐,树上有谣歌之声。平恶而砍杀。(《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十二·鬼谣歌》1373)

例3:文翁常欲断大树,砍断处去地一丈八尺,翁先祝曰:“吾若得二千石,斧当着此处。”因掷之,中所砍一丈八尺处。后果为郡。(御览763)(《古小说钩沉·幽明录》360)

例4:会稽照诞入海采菜,于山上暴之。夜,忽见群鬼张目切齿,欲来击诞;诞奋刀砍之,见鬼悉披靡。乃就诞乞少许紫菜。诞不为与。(御览980)(《古小说钩沉·集异记》509)

例5:余之即奋刀乱砍,得一大鼍及狸。(广记469)(《古小说钩沉·幽明录》419)

例1 中“砍”字,卢弼[4]86《三国志集解·蜀书·姜维传》作“斫”,今人吴金华点校的《三国志》(修订本)(711)也作“斫”。例2中“砍”字,欧阳询《艺文类聚》卷88《木部上》(1526)作“斫”。例3中两个“砍”字,《太平御览》(3387)作“欲”。前文有“欲断大树”,且“砍断处去地一丈八尺”、“中所砍一丈八尺处”,语意通畅。所以这两个“砍”字似当作“欲”,《古小说钩沉》整理者盖因“砍”、“欲”字形近似而误。例4“砍”字,《太平御览》(4341)作“斫”。例5,遍检群书,只有《太平广记》中出现过,查汪绍楹校本《太平广记》,此字未出校记,正作“砍”,没有出现异文。

(二)唐代文献

我们以《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全唐文》、《敦煌变文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唐代墓志汇编》六部文献作为唐代文献的代表。查考的结果是,《敦煌变文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唐代墓志汇编》中均未见“砍”字的用例。

其余三部文献共出现13例。其中《全唐诗》《全唐诗补编》中各有1例。

例1:裂地鼓鼙军情急,连天烽火阵云秋。砍毛淬剑虽无数,歃血为盟不到头。(卷836贯休《东阳罹乱后怀王慥使君五首》9421)

例2:把珊瑚砍倒,栽吾琪树,天河放浅,种我金莲。(吕岩《沁园春》555)按该诗辑自隆庆年间《岳州府志》卷18,出处时代过迟。

《全唐文》中有用例较多,有11例。其中“砍”、“伐”连用的有10例。如:

例3:闻始丰县人,毁坏坛场,砍伐松竹,耕种及作坟墓。(卷19睿宗《复建桐柏观敕》224)

例4:所在逃户见在桑田屋宇等,多是暂时东西,便被邻人与所由等计会,推云代纳税钱,悉将砍伐毁拆。(卷82宣宗《受尊号赦文》861)

例5:三十里外,委逐县令佐专切点检,如实曾经砍伐桑柘,毁拆屋舍者,分析申奏,尽与蠲放租税,切仰招携,速令归业。(卷116晋高祖《招安魏府敕》280)

例6:或有砍伐却桑柘,及毁拆却屋舍处,特与除放今年来年二月合系租税。(卷118李重贵(晋少帝)《给复襄州诏》296)

例7:旧木已伐,新木未成。不知丝绵,欲凭何出。若以下民方困,不可禁之。傥砍伐一空,所在如是。(卷863陶榖《请禁伐桑枣奏》9051)

《全唐文》中的用例,就闻见所及,均没有异文存在。如例4、5、6分别见于《册府元龟》卷495《邦计部·田制》、卷93《帝王部·赦宥第十二》和卷492《邦计部·蠲复第四》,均作“砍”。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中的10例“砍伐”,出现频次较高,语意也十分清晰,似可视为一个双音节词了。《汉语大词典》收录“砍伐”一词,立了两个义项。其一为:用锯、斧等把树木等锯断或砍倒。举《元典章新集·刑禁·禁奸恶》:“程震孙打死亲兄程六四,幸遇原免,又复挟雠砍伐伊叔程公震松木,胁诈钱物”为始见例。从上引《全唐文》用例来看,如果《全唐文》用例可靠,则《汉语大词典》“砍伐”义项一书证显然过迟。宋代的《册府元龟》中亦见“砍伐”的用例,如卷445《将帅部·无谋逗挠军不整无谋》:“至榆林已来,园林果木砍伐殆尽”。同时,我们还想指出,《汉语大词典》成于众手,篇幅宏大,难免出现首尾不能兼顾、前后抵牾之处。如在“砍”字条下,举明代的《西游记》为始见例,但在复音词“砍伐”条中又以元代的《元典章新集》为始见例,《汉语大词典》中还收有“砍头”一词,释为:“杀头”。始见例举元代朱凯的《昊天塔》第三折:‘可知你动不动的就要砍头,眼见的背上挂着那一个和尚的头哩’”。既然元代已出现了双音节词“砍伐”和“砍头”,那么作为单音节词的“砍”的出现时代就不该晚于元代。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大词典》也收录了“斫伐”一词,释为“砍伐”;首见书证为《水浒传》第48回:“他如今都把白杨树木斫伐去了,将何为记”?其实,“斫伐”一词在《全唐文》中亦已出现过。如:“已指挥告报诸军,入兖州界,并不得下路村舍,斫伐桑枣,驱虏牛驴,毁拆舍屋,发掘坟墓”。同页又有:“若无人主张,即委邻人简较看守,勿信任人妄有占据,乃毁拆斫伐,候收复城池,分付本主”。(卷123,周太祖《讨慕容彦超敕》1238)“至元和中,县令姚公崇信三宝,深护法门。闻多因公侵渔,斫伐林木,又给公凭”。(卷839,孙元《大唐铜山禅师信行和尚兰若记》8831)

(三)宋金元文献

我们随机检索了宋金元时期的《太平广记》、《朱子语类》、《全宋词》、《张协状元》、《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和《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六部文献。查考的结果是,宋代初年汇集起来的唐代及唐以前笔记小说总集《太平广记》(据汪绍楹先生以明嘉靖四十五年谈恺刻本为底本,参校陈鳣校宋本、明沈氏野竹斎钞本、明许自昌刻本和清黄晟刻本等整理本)中出现较多,有20例①。

例1:卒以柴斧砍鸟,刃入木而鸟不伤,测甚恶之。(出《广异记》)(卷440《畜犬七·李测》3589)

例2:令厅有大槐树,觌、稷等意是精魅所凭,私与典正,欲彻不在砍伐去之。(出《广异记》)(卷336《鬼二十一·宇文觌》2668)

例3:奴遂以斧砍我背,将帽塞口,因得啮奴三指,悉皆破碎。(出《还冤记》)(卷127《报应二十六·吕庆祖》899)

例4:至城,门即自启,其始入也,见左右罪人,初剥皮吮血,砍刺糜碎,其叫呼怨痛。宛转其间,莫究其数,楚毒之声动地。(出《通幽记》)(卷302《神十二·皇甫恂》2394)

例5:视者举刀欲砍之,伯祖呵止。(出《法苑珠林》)(卷442《畜犬九·刘伯祖》3614)

例6:在船者砍断其缆,舡复漂荡,向者孤洲,乃大鱼也。(出《西京杂记》)(卷466《水族三·东海人》3838)

例7:后因柱朽坏,易之,厨人砍以为薪,柱中得一虾蟆,其柱先无孔也。(出《广古今五行记》)(卷467《水族四·凝真观》3848)

例8:因戒宫人曰:“若来,但砍之”。其后夜来登床,宫人抽刀砍之,若中枯骨,其物走落,宫人逐之,因入池而没。(出《广古今五行记》)(卷469《水族六·隋文帝》3868)

《全宋词》中有1例:

例9:西源好,神洞自相求。傍水垦田流涧急,砍山开径小花浮。(张继先《望江南》762)

《朱子语类》中有2例②。

例10:正如关羽擒颜良,只知有此人,更不知有别人,直取其头而归。若使既要砍此人,又要砍那人,非惟力不给,而其所得者不可得矣。(卷第52-1262)

《张协状元》中有1例:

例11:【第8出】(丑做强人出白)但自家不务农桑,不忻砍伐。嫌杀拽犁使杷,懒能负重担轻(518)

《古本董解元西厢记》中有6例:

例12:板钢斧劈群刀砍,一地里热闹和铎。(卷2-4b)

例13:尽教他阵前乱刀万砍,假如死也名全贞孝。(卷2-13a)

例14:不良的贱婢好难容,要砍了项上驴头。(卷4-7b)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有2例:

例15:【第二折】单注着东吴国一员骁将,砍折俺西蜀家两条金梁。(《大都新编关张双赴西蜀梦》8)

例16:【第一折】你便似砍折条擎天驾海紫金梁!(《大都新刊关目的本东窗事犯》537)

此外,《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所录南宋宁宗嘉定十年《嘉定修城题名碑》中出现一例“砍”字,即“砍木场”。这是目前所谓“同时资料”中见到的最早一例。

令人不解的是,据对《大正藏》和《续藏经》的检索,明代之前的汉译佛典和中土佛教文献中,“砍”字竟没有出现一例。直至明代始见用例,但用例也极少见。从对《大正藏》和《续藏经》的检索看,有明一代总共才出现了16例。如:“忽见侍者报曰:山门外赵太守,带百余人,要砍两傍松木”。(《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岁暮拟新正还山,乃为胡公言台山林木,苦被奸商砍伐”。(《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上》)“不拔生草,不砍生木”。(《建州弘释录·宋建阳福先寺王圣者》)

明代中期以后,文献中“砍”字的使用就很频繁了。如《型世言》中“砍”字凡38见,《醒世姻缘传》中“砍”字凡66见。例多不赘。

二、“砍”字的出现时代及来源

以上我们对文献中“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这些调查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

(一)唐代以前文献中绝大部分的“砍”字都有异文出现,因此,说唐以前已见“砍”字似不可信。中华书局版《三国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鲁迅《古小说钩沉》于“砍”字均失校。唐以前的这几部文献中的“砍”字应该是后代传抄和整理过程中误改形成的。

(二)唐代的《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及《全唐文》中出现了13例“砍”字,而且还出现了“砍伐”这一双音结构,据此,似乎可以断定“砍”字唐代在已经出现。然而,说唐代已见“砍”字的最大困难是,我们查阅的《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及《全唐文》,属于太田辰夫所说的“后世文献”,很难保证这几部文献中的“砍”字不是明清时代人的误改所致。因为我们在太田辰夫言及的“同时文献”(如,《敦煌变文校注》和《唐代墓志汇编》)中没有发现一例“砍”字。因此,认定唐代已见“砍”字的结论仍不可靠。

(三)从宋代开始,“砍”字出现频次渐高。《太平广记》中就出现了20例,而且均无异文出现,比较可靠。最重要的是石刻文献中还明白地出现了一例“砍”字。

据此,我们认为,“砍”字至迟是宋代出现的。

对于“砍”字的来源,清代有些学者作过探讨。钱大昕[5]85《十驾斋养新录》卷4中有一条记录颇值注意,抄录如下:

“斫,之若切。今世俗读如砍。偶阅张文潜《明道杂志》,有一条云:‘世传朱全忠作四镇时,一日与宾佐出游,全忠忽指一方地曰:“此可建一神祠”。试召一视地工验之,工久不至,全忠怒甚,见于词色,左右皆恐。良久工至,全忠指地视之,工再拜贺曰:“此所谓乾上龙尾地,建庙固宜,然非大贵人不见此地”。全忠喜,薄赐而遣之。工出,宾僚或戏之曰:“尔若非乾上龙尾,当坎下驴头矣”。东北人谓斫伐为坎。’乃知此音之讹由来久矣”。张文潜,名耒,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北宋时楚州淮阴人。在钱大昕看来,“砍”音北宋时已出现,不过字不写作“砍”,而作“坎”。对此,李慈铭表示不完全同意,他在《越缦堂读书记·子部·杂家类·十驾斋养新录(清钱大昕)》)中说:“斫无坎音,今俗作固非,作坎亦俗字”[6]800。

阮元[7]886认为“砍”有“坎”音。《周礼注疏》卷三十六《秋官司寇第五》:“再宥曰过失”。郑玄注:“过失,若举刃欲斫伐,而轶中人者”。阮元《校勘记》)说:“大字本、岳本、嘉靖本、闵本同。监、毛本‘斫’误‘砍’。按今俗有此字,读如‘坎卦’之‘坎’。而韵书无之”。

俞樾[8]639认为“砍”是“斫”的俗字。其《诸子平议》卷32说:“《成二年·公羊》疏引樊光曰:‘斫,砍也。’砍乃斫之俗字”③。

章太炎[9]146则认为“砍”是“戡”的俗字,其《新方言》)说:“今称杀曰戡,俗作砍”。

对此,我们的思考是,“砍”、“斫”二字字形极为近似,原本为“斫”,但传抄过程中,“斤”误写成了“欠”,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字形“砍”。这一点,从先唐文献中“砍”、“斫”异文,似乎也能得到印证。或者,正如上举清代学者所说,“砍”字早期就是“斫”字的俗写字④。

注释:

①尽管《太平广记》是唐代及唐以前笔记小说的汇集,但因成书于宋代,难保其中没有编者李昉等人的改动,所以我们将之列入宋代文献。

②徽州本、成化本《朱子语类》中无“砍”字,成化本此二字作“斫”。

③俞樾所据的毛本有误。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的《公羊传疏》作:“《释器》云:‘鱼曰斮之。’樊光云:‘斮,斫也’”。所附《校勘记》也说:“樊光云:斮,斫也。毛本斫误砍”。

④当代学者中也有持这种看法的。君实《中国山水田园诗词选》(香港:上海书局,1977:641):“斫地烧畲旋旋开”,注:“斫,俗读‘坎’,同砍字义”。

[1]宗福邦等.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本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22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王凤阳.古辞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4]卢弼.三国志集解·蜀书·姜维传[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2.

[5]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3.

[6]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M].上海:上海书店,2000.

[7]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俞樾.诸子平议[M].北京:中华书局,1954.

[9]章太炎.章氏丛书·新方言[M].杭州:浙江图书馆,1919.

猜你喜欢

全唐诗用例文献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