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质量 特色办刊——关于《贺州学院学报》办刊的思考

2013-08-15黄文韬

贺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贺州办刊语言学

黄文韬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质量是学报的生命,而社会效益则是其首要的准则。这是编辑人员必须时刻铭记在心里的。在不断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中,学报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挑战,编辑工作者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高自己出版物的质量,坚持社会主义效益第一的原则,才能屹立于出版界,得到生存和发展。学术质量是学报最重要的生命支柱。学报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其稿件学术质量的高低。因此,如何把好学术质量关,是办好学报的首要问题。学报的学术质量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稿件质量、审稿质量、编辑质量。稿件质量又是重中之重[1]101。因此,学报要保持特色和影响力,一定要准确定位,狠抓质量关。

一、学报发展概况

学报的发展通常可以通过办刊宗旨、栏目设置、用稿质量来呈现。《贺州学院学报》作为一家地方普通高校学报,学报所属的贺州学院座落在桂、湘、粤三省(区)交界的广西贺州市。我们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编辑出版的方针、政策,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积极传播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弘扬民族优秀科技文化,促进国际科技文化交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和文风。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思想。

高校学报的特色化发展是高校学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学报办刊质量的根本所在[2]125。从1984年创办内刊至1998年公开发行(季刊),《贺州学院学报》已走过30年的历程。学报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广西高校优秀学报”;语言学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桂学研究栏目在区域内也有一定影响力。从办刊历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地方性高校,要善于探索学报发展道路,不断总结经验,看到自身局限,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高校学报设立专栏研究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一方面为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阵地;另一方面也为学报建立特色,做到“人无我有”提供了基础。对于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925。只有坚守质量标准,坚持特色办刊,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特色栏目的意义及必要性

我们以品牌建设为契机,以发掘特色为抓手,以地方文化为载体,坚持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繁荣语言文化。为塑造《贺州学院学报》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历史传统,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特色名栏,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贺州学院学报》根据先名栏、后名刊的学报发展思路,重点建设“语言学”、“桂学研究”等栏目,逐步将其办成特色栏目。经过几年的探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刊特色。

(一)现实意义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许多语言与方言处于濒危状态,中国的语言与方言也不例外,团结全国专家学者及时记录濒危语言与方言是语言学界的迫切任务,如何保护中国丰富的语言活化石,保护类似贺州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更是《贺州学院学报》全体编委努力打造语言学栏目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语言方言复杂,需要民族共同话来进行交流,研究中国复杂的语言与方言,找出它们与民族共同语的对应规律,利用语言研究的成果,指导中国多方言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可以直接服务社会。设置语言学栏目,能更好地展示地方语言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构筑各民族团结的和谐社会。

自1998年公开出版发行以来,学报就一直坚持设置语言学栏目,组织刊发了大批研究、反映地方特色文化的稿件,推出了一批在该研究领域堪称高质量和较高水平的论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富有特色的研究团队和作者群。总发文量超过150篇,所发表文章符合《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在长期办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学科优势,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地方区域语言文化发展看好,势头日趋强劲,已引起全世界各国的关注,《贺州学院学报》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时俱进,积极回应这一发展现实,我们在1998年成功推出语言学栏目,并使这一栏目成为吸纳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繁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栏目刊发的文章转载率逐年提高,影响力扩大。2007年3月,第四届全国土话、平话研讨会由全国汉语方言协会主办、贺州学院承办,有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20多所高校、研究院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贺州学院学报》语言学栏目也得到了全国专家学者的首肯。

(二)必要性及其作用

1.语言学栏目设置有助于保存和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保护语言资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国家正在建立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保护语言资源。贺州市是语言学界公认的国内罕见的语言资源“富矿”区。贺州市的语言品种众多,其中汉语方言有土话、粤语、客家话、西南官话、湘语、闽语6种。少数民族语言有壮语、瑶族勉语、标话、苗语。其中土话又分为七都话、八都话、八都半话、九都话(声)、鸬鹚话、两安瑶话(实际上是一种汉语方言土话)等数种,粤语又分广府白话、本地话(声)、钟山话、梧州话、街话、六州声、开建话、怀集话、铺门话等,湘话有宝庆话、湖广话,客家话又分河婆声、五华音等,其中部分处于濒危状态。除广西本土学者对贺州的语言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外,贺州还吸引了不少国内外著名学者前来调查研究,中国社科院《方言》杂志近两任常务主编都来过贺州作调查,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还在贺州学院设立了科研工作站,与贺州学院开展合作研究。有关贺州的语言研究已有不少的成果,代表性的有陈小燕《多族群语言的接触与交融——贺州本地话研究》、《广西贺州八步(桂岭)本地话音系》,邓玉荣的《广西贺县(莲塘)客家方言音系》、《富川秀水九都话研究》、《钟山方言研究》等,这些成果无疑有助于提升语言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2.能为语言应用服务,促进语言规范化,推广普通话,推广汉语。中国语言方言复杂,需要民族共同话来进行交流,研究中国复杂的语言与方言,找出它们与民族共同语的对应规律,利用语言研究的成果,指导中国多方言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可以直接服务社会。

3.语言学栏目的建设是依托地缘优势,服务于文化强省、文化强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资源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语言学栏目设置能够依托贺州学院优势学科和历史传统,充分发挥贺州学院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学院高度重视语言学名栏建设并在财力、人力上采取了相应的支持措施。因为要办成特色名栏,吸引全国专家学者的关注,就要不断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多样性的地域文化。贺州市的地方民歌、戏曲、风土人情等地域文化都是通过当地的语言或方言反映出来的,如贺州瑶族有瑶歌,客家人有客家山歌,多样文化在贺州交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客家文化的纽带,推动了贺州市经济的发展。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批准成立了“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研究类似贺州的语言与方言,有利于利用中国语言文化研究成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

4.语言学栏目建设是促进地区民族关系和谐的需要,也是构筑学术平台,打造研究团队的需要。贺州居住的人们有壮、瑶、苗、汉等民族以及本地人、客家人、湖南人、广府人等族群。而族群和谐首先是语言和谐,研究语言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与融合的规律与特点,对研究民族和谐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语言学栏目的建设促进了类似贺州地区民族关系和谐的需要。

贺州学院历来重视语言研究,具有优良的语言研究传统,有一支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队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贺州学院的重点学科,贺州学院获得的广西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族群语言研究方向研究团队实力强大。近年来,更是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通过建设语言学栏目,可使学报学术成果上层次有特色,且有利于贺州学院语言学特色研究可持续发展。

三、应对措施

为提高学报的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加强学报建设

探索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管理机制,发挥学报编委会的指导、监督、咨询作用,积极征集校内外优质稿源,刊发高质量学术论文,努力提高学报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坚持“走出去”方针,扩大组约稿范围,提高知名作者的比例,实施优质稿酬政策,通过约稿、聘请知名专家组织稿件,拓宽稿源渠道,吸引高职称、高学历专家学者供稿,注重吸引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建设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

(二)内修质量,外扩影响,提高办刊质量

作为地方性高校学报,要走多元化的改革道路,要根据地方特色,走学术个性、内涵发展的道路,积极探索办刊新思路,做好选题策划,坚持采编的高标准和严流程,彰显学报特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加大力度策划特色栏目,吸引地方特色稿件,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彰显办刊特色。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工作。同时,关注校内外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发挥学报窗口作用,坚持特色稿、名家稿、优质稿、现实性稿优先刊用,充分调动不同作者的积极性。

(三)开阔思路,做好选题策划和组稿工作

组稿是发现、选择、组织作者完成作品创作的活动;是依据选题计划,就预定的主题写稿[1]101。作为地方高校,通过编辑部的积极组稿,稿源虽然还算勉强,但高质量的稿件却不是很多,其中的原因既有学报地位本身的局限,也与当前国家乃至学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与相关政策有关。而学报属学术研究类刊物,一般来说信息都较为分散,加之编辑人员因长年按照各种规范处理文稿,思维容易僵化、观念保守,一般是等米下锅,很少有人主动去找专家、院士约稿,致使稿源质量、水平难以提高[4]24。因此,我们积极探索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管理机制,注重研究组稿方法,努力提高学报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尤为注重特色栏目建设和来稿质量,如通过著名专家组稿,关注知名专家学者的项目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并求得专家学者的支持。

多年来,我们通过策划和组约刊发了一批高质量的特色稿,学报的影响因子进一步提高,编发的期刊引频次、下载频次较上年有所提升。语言学栏目作为特色栏目,每期都刊发具有一定影响较力的论文,如暨南大学詹伯慧《对“平话”问题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李玉《汉语同源字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卢小群《论湘南土话中的文白异读》《老北京土话的语缀“儿”》、重庆邮电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林忠《“把”字句中“把”宾语的篇章功能考察》、惠州学院刘志生《魏晋南北朝墓志词语考释十则》、暨南大学曾昭聪《明清俗语辞书与方言词研究》、湖南大学刘文正《汉语动词的立类问题研究》、西华师范大学杨小平《敦煌写卷词语考释》、吉首大学刘精盛《“献替”造词理据考——“献替”之“替”不是“废替”之替》、湖南师范大学郑贤章《汉文佛典疑难字笺识》等。桂学研究栏目自开栏以来,我们组编、刊发了黄伟林、王德明、张利群、胡大雷、刘道超、唐凌、蓝武、张坚、过伟、韦浩明、李晓明、朱其现、陈才佳、杨宗红等大批研究、反映广西地方历史文化的专家稿件,逐步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研究团队和作者群。

(四)严格审编制度,提高审校要求,确保用稿水平

为了加强审稿制度,把好审稿质量关,我们学报实行“四审制”(初审、专家复审、副主编复审、主编终审),严格双盲审稿制,并通过中国学术期刊杂志社提供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每一篇来稿进行检查,杜绝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

同时,注重追踪近年来的引证指标统计数据、影响因子的排名、各学科论文被引用情况统计、学科网络传播情况、单篇文献引用情况统计、与其他期刊的引证指标比较,分析制约“影响因子”大小的因素。不定期召开开编委会,增进编委对学报定位目标的了解和理解,调动编委组稿、投稿、审稿的积极性,在提高刊物质量、内涵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当前,各种各样的资料与信息蜂拥而来,人们不再为乏书可读而苦恼。但是,另一个问题却随之出现,那就是面对这铺天盖地、良莠并存的各类信息,读者不知何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必须在题目和摘要上下功夫,这是读者浏览文献并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该篇文献的关键,但这往往是作者特别是年轻作者不太注意的地方,他们常常以为这只是论文写作的形式要求”[5]172。

为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在论文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编辑加工,突显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创新点。在上机印刷前,严格执行三校一读制。按照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化的要求,做到“齐、清、定”,确保刊用文稿的质量。因此,专职编辑要主动地加强各方面素养,努力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编辑。

我们还引导和鼓励编委和编辑参加相关学术会议,这样可以达到如下目的:第一,了解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为选题策划提供思路;第二,建立和加强与作者、审稿专家的联系和了解,赢得了支持,对作者队伍和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第三,在学术会议上约到高质量的稿件;第四,宣传刊物,扩大影响。对提高稿源质量和数量、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学术地位和知名度都起到了有效作用。

(五)引进编辑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期刊发布平台,推动刊物的网络化进程

为促进学报媒体数字化的发展,提高学报采编工作效率,扩大学报影响力,尽快实现编辑流程再造工程,以适应采编模式向流程化、规范化、科学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的需要,学报编辑部引进了一套“编辑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期刊在线采编系统”软件,系统是集不同角色(作者、编委、审稿人、编辑、读者)于一体的在线办公自动化平台,使不同角色都能从期刊的编辑出版中获得个性化的收益,使编辑有更多的时间去追踪本学科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科研。本系统还是一个基于数据库的集主动宣传与被动宣传为一体的期刊宣传平台,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特别是面向国外的宣传渠道[6]23。这为学报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总之,学报的发展要坚定不移地以提高办刊质量为导向,对外具有吸引力,对内形成鞭策力。只有办刊思路清晰、办刊目标明确、办刊措施得当、办刊模式适应新市场,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高校学报才能快速发展和壮大,才能在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7]169。唯其如此,地方高校学报才能克服同质化倾向与“千人一面”的现象。

[1]吴郭泉.论主编的领导艺术对高校学报发展的影响[J].贺州学院学报,2011(3).

[2]张秀萍,胡晓丽.高校学报的特色化发展与学科建设基本向度[J].学报编辑大视野,2010(1).

[3]李艳.地方特色文化与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契合[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6).

[4]沈玉英.提高高校学报办刊质量的几点思考[J].学报编辑论丛,2007(10).

[5]卢冰.《热带海洋学报》策划、出版研究专辑的成功尝试[J].热带海洋学报,2010(6).

[6]欧阳丽霞.期刊建设的主流[J].编辑学刊,2008(11).

[7]朱美香,罗联.新时期高校学报发展的再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猜你喜欢

贺州办刊语言学
游贺州紫云洞
印象贺州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吾城·吾乡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社会语言学名词
围绕中心抓落实,开创办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