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生化和熟知化角度分析电视小品的艺术性
2013-08-15宋桂霞
宋桂霞
(山东滨州学院 外语系,山东 滨州 256600)
1.引言
相对于影视剧,电视小品确实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喜剧性上,更可以套用潘长江的那句小品台词:“浓缩的就是精华。”作为一门说和演的艺术,小品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8~15分钟),充分调动人们“笑”的神经,给人以精神的刺激和心灵的启迪。要艺术地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充分发挥修辞技巧,即“作者的叙述技巧和文学阅读效果之间的联系”,即小品在声、台、型、表过程中引人发笑的技巧和手段。而陌生化和熟知化作为语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文艺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结合一些实例从语言的陌生化和熟知化的角度探讨一下小品语言的艺术性。
2.电视小品
电视小品是一种有戏剧性因素的小型电视作品。它类似绘画中的速写,用快速简洁的笔法勾画出人物性格的某一特征,某一个侧面,于细微处揭示事物的本质。电视小品多从日常生活中易于被人们忽略,却又是值得注意的平凡小事里,挖掘其深意,阐明一个富于哲理寓意的思想主题。
由于它短小明快,新颖活泼,形式多样,讲求情趣,针砭丑事物时,尖锐犀利,歌颂美好事物时,强烈热情,且播放时间只有几分或十几分钟,褒贬分明,深入浅出,是电视剧中的匕首和投枪。电视小品有两个艺术特点:兼容性和逼真性。兼容性指电视小品可以兼容各种不同的艺术品种的长处,为其所用。它不但可以融合与运用戏剧、电影的艺术手法,同时还可以吸取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的长处,有时还可以利用新闻、通讯的手法,形成各样的有着完全不同特色的小品节目。电视小品凭借着先进的电视技术,将声音与造型、叙述与描写、戏剧性与纪实性、诗意与哲理最大限度地综合起来。这种综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再加工、再创造,因而在新的综合中形成新的质、新的形态。一些新近发生的事情,编导们可以迅速将它改编成电视小品给予反映。而逼真性指电视小品的内容多来自生活,所反映的大多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塑造的形象以小人物为主,有血有肉。而且小品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比较直接、以小见大、讽刺性强、内涵深刻。由于题材来源于生活,观众看后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3.语言的陌生化和熟知化
3.1 陌生化的起源及实质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艺术主张。“陌生化”的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程式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使人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够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的发起者和代言人。1917年,发表论文《艺术作为手法》。在此文中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什克洛夫斯基,1989:6)
“艺术就是要使人们先观察事物,然后再感觉事物,而不是把事物作为人们已知的东西再告诉人们一遍。”(Shklovshy,1989:754)在形式主义者看来,“美学的目的就在于对事物的体验过程,所以艺术手法应该使事物陌生化,使事物的外形变得难以辨认,以便增加感觉的难度,延长感觉的过程。”(Shklovshy,1989:755)因此这种不直呼其名而描述其外观的手法是最符合陌生化的要义。
3.2 语言陌生化的“度”
语言陌生化是语言魅力产生的根源,在文学作品、广告语言、歌词等艺术语言中,语言的陌生化现象随处可见。然而,语言陌生化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制造人们无法理解的词汇,它只是利用人熟悉的语言符号,采用一种新的表达形式,给语言以新生命力。语言陌生化不可能脱离原有的语言符号,只是对它的表达形式加以改变而已。陌生化也并非是越陌生越好,它必须切合一定的语境和接受心理。语言的自动化会让人产生厌烦心理,致使原本生动的语言变成“陈词”、“滥调”,丧失了可感性,变成干巴巴的记号,导致语言魅力的减弱。因此语言要陌生化,恢复语言意象的可感性,重建语言的审美功能。但是语言的过度陌生化,会偏离受众的接受能力,致使语言的被阻隔,同样会影响语言的交际能力。因此陌生化必须有一个度,语言不能无限度的“陌生化”。陌生化要利用人们比较熟悉的语言单位,加以各种组合和变化,或赋予新含义。这样做,可以让受众对语言既有所了解,又具有新鲜感。正因为对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受众才有理解话语意义的基础;也正因为语言有新鲜感,受众才会对语言产生兴趣和关注,语言才会发挥影响受众的作用。例如在《老拜年》(崔凯、张超)中把香肠说成“桶肉”;把大豆腐沾咸盐说成是“雁落白沙滩”;特别是把排骨说成“人狗平分”,并把“人狗平分”解释为:“把肉吃了,剩骨头就给狗了。”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小品在再现熟悉事物时,做一些陌生化的处理会让观众感到惊讶,引发思考,体味幽默的意味。所以在《相亲》(张超)中不说“八点钟”而说“七点六十”;《过年》(崔研君、崔立君)中不说“亲吻”而说“对火”;《老蔫完婚》(张超)中不说“通行证”而说“路条”,这些是书面语俗化的表现。陌生化的另外一种形式是俗语雅化,这种手法在小品中尚不多见,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屡试不爽,《手机》中的“审美疲劳”一词可以说是俗语雅化的经典,随着《手机》的风行,它甚至成为人们互相调侃的日常用语。陌生化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否则得不偿失。
3.3 语言的熟知化
人们总是按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去描述对自己来说比较陌生的事物,正是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各不相同才使我们即使描述同一个事物也会有千万种表述方式。假若我们都用同一种事物去描写另一事物,那必将枯燥乏味,幼稚可笑,创造就会枯竭。这种将陌生的事物用熟悉的事物描写的过程就是熟悉化过程,熟悉化是语言运用的一种重要艺术。
文艺活动既有陌生化,还必须有熟知化。熟知化是相对于陌生化而言的。陌生化是强调感知上难度和时间上的延长,那么熟悉化则关注智力上的节省和感知时间上的缩短。文艺活动实际上是陌生化和熟悉化这两种维度交相辉映的过程。陌生化是让已经熟知的事物呈现出陌生的形态,从而给受众以新奇感;熟知化是让陌生的事物使我们尽快熟悉,从而给受众以认同感。陌生化以熟知为基础,熟知化以陌生为起点,二者并不完全对立。熟知化与陌生化是语言交际中的两个方面,熟知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而陌生化则不断地增强语言的活力,两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电视小品的艺术性即体现在陌生化与熟知化这两种维度上。
4.陌生化和熟知化在电视小品中的艺术性体现
通常,人们的神经早已有些麻木,电视小品在再现熟悉事物时,会做一些陌生化的处理会让观众感到惊讶,引发思考,体味幽默的意味。
从陌生化方面来看,什克洛夫斯基认为:“研究诗歌言语,不论是在发音和词汇构成上,还是在词的搭配性质上,在由它的单词构成的词义结构性质上,我们到处都可发现艺术的特征:词是为由自动论引申出的感知而有意创造的,其中对它的幻象是创作者的目的,它是如此地人为地被创造在其空间性上,而可以说是在自己的连续性上被感知的。“诗歌语言,适合于这些条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诗歌语言应具有异国的、令人惊异的性质;实际上它又是往往异己的。”观看小品时,我们常常为人物精彩的台词而鼓掌。那些精彩的台词,无论是语音、词汇构成还是词的搭配上常常显得一反常规,它令我们惊异,令我们耳目一新。
那么陌生化在电视小品中是如何体现其艺术性的呢?以下以赵本山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卖拐》等为例进行探讨。
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的一段最为经典的对话:
崔永元:今天的话题是昨天,今天,明天。我看咱改改规矩,这回大叔您先说。/大叔:昨天,在家准备一宿;今天,上这儿来了;明天,回去,谢谢! /大叔:挺简单,/崔永元:不是,大叔我不是让您说这个昨天,我是让您往前说,/大妈:前天,前天俺们俩得到的乡里通知,谢谢。/崔永元:大叔大妈呀,我说的这个昨天、今天、明天呀,不是……昨天、今天、明天,/大叔:是后天?/崔永元:不是后天,/大妈:那是哪一天呢?/崔永元:不是哪一天。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咱,这个回忆一下过去,再评说一下现在,再展望一下未来。您听明白了吗?/大叔:啊……那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大妈:那也不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呐,/大叔:是,你问这…有点毛病。/大妈:对,没有这么问的。/崔永元:我还弄错了我还……
这段对话在文化人那里真有一种“秀才遇上兵,有嘴说不清”的感觉。在文化人那里,谁都知道“昨天、今天、明天”的蕴含意义,不假思索,一看就懂。可在一对来自乡下的老头老太的语言环境中由于“昨天、今天、明天”的用法很单一,所以小品将他们放在一个很有文化的氛围中就造成交流上的障碍。小品也由此获得了喜剧效果。
陌生化在小品中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制造歧义,如在《卖拐》对话中:
高秀敏:啊,拐了噢,拐啦,拐了噢!拐啦,拐啦!拐啦!/范伟:我说你瞎指挥啥呀你啊?你知道我要上哪你就让我拐呀你啊?/赵本山:喊卖。/高秀敏:卖噢!卖,/赵本山:卖啥呀?/高秀敏:拐/赵本山:连上。/高秀敏:拐卖了噢!拐卖了!/范伟:恩?怎么回事儿?谁要拐卖你呀?
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当事人故意制造“拐”的歧义,因而使对方把“拐棍”的“拐”理解成了“拐弯”的“拐”,“拐卖”的“拐”。这种有意而为之造成的歧义实质上是有意违反语言规范,将普通的话语说出新意,使人耳目一新,从而达到小品的戏剧效果。而违反语言规范,将普通话语说出新意,引起人的注意,使人耳目一新又恰恰是语言陌生化的重要特征。在这里语言陌生化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同样熟知化也是电视小品中体现小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在电视小品艺术中,熟知化最主要的体现就是韵律化,即合辙入韵在小品语言中的使用。斯宾塞说过:“对我们不规则的打击使我们的肌肉处于过分的、有时是不需要的紧张状态。因为重复的打击是我们不曾料到的;而有规则的打击可使我们节约力量”,由此可见,可以节约我们的力量,这正好同陌生化强调增加感知的难度、延长我们感知的时间形成对比,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韵律化其实就是熟知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5.结论
陌生化和熟知化是语言交际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个重要方面。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艺术主张。“陌生化”的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程式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使人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够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熟知化是相对于陌生化而言的,指让陌生的事物使我们尽快熟悉,从而给受众以认同感。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语言陌生化和熟知化不仅仅局限在文学领域,同样适用于舞台剧特别是小品中,语言的这两个重要方面在塑造小品舞台戏剧效果中功不可没。
[1]Shklovsky,Victor.Art as Technique in Selective Readings in 20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y ed[M].Zhang Zhongzai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67.
[2]Shklovshy,Art as a Technique.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M].New York:Longman Group Ltd.,1989.
[3]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丁扬忠,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4]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C].方珊,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5][俄]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刘宗次,译.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6]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A].二十世纪外国文论经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上海:三联书店,1986.
[8]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第六卷)[C].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9]http://blog.stnn.cc/sanersbook/Efp_Bl_1001737648.aspx[OL].
[10]http://baike.baidu.com/view/407813.ht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