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意志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2013-08-15

关键词:意志革命

宋 燕

(广西师范大学 法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意志的作用是惊人的,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除了他具有非凡的知识素质之外,其如撼大山般的意志亦是助他成功的条件之一。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女儿曾断言:“不论历史如何结论,毛的一生肯定将成为人类意志力量的突出证明”。R.特里尔在他所著《毛泽东传》中说:“他的崛起是因为他有持之以恒的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这些结论是否科学姑且不论,但毛泽东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性格确乎成为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有力武器。毛泽东的意志包括其信念、毅力、耐力、魄力等,其核心是毅力与魄力,下面即对毛泽东的意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作一个大致的分析。

在毛泽东参加革命后到1976年这期间,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其间历经各种磨难,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因而这段时间最能体现毛泽东的意志。毛泽东在这段时期内的意志体现主要有其情感之自制性,信念之坚定性,处事之果断性,行为之自觉性与持久性等。

(一)将革命置于感情之上,以理智驾驭感情

毛泽东虽为一代伟人,但他亦是血肉之躯,也有自己的感情。譬如他在观看了《白蛇传》中白蛇娘子被压于雷锋塔下时,他竟不加掩饰地抽泣,继而拍案而起:“不革命,行吗?”就是这样一个感情极为丰富之人,在他的革命的一生中却从未因感情因素而贻害革命事业。毛泽东的亲属不少人牺牲于革命事业,感情丰富的毛泽东得知他们牺牲的消息时,也有过感情波动。但他却并没有因之损害革命事业,这显然与他非凡的情感自制力有关。杨开慧是毛泽东一生的知己和至爱,两人感情极深,杨开慧1930年牺牲后,毛泽东给杨亲属写信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957年还特地为杨填了一首广为人知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但就是这样一位人生知己,1923年毛泽东打算只身离湘去上海时,杨开慧一定要同行,他坚决不同意,最后在毛泽东启程时,杨开慧竟然未去送行,误会之深,令毛泽东伤感不已。他填过一首《贺新郎》,表达他此时的心情,这也恰恰成为后人研究他情感自制力的依据:

挥首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两位志同道合,相亲相爱的知己伴侣,自此便分离了。然而他那如“昆仑崩绝壁”般的意志终于使他如“台风扫寰宇”般地扫除了“愁丝恨缕”,义无反顾地“孤旅天涯”。这是怎样的意志与革命精神!

另外,毛泽东在对待个人得失上也很有理智。毛泽东在完全成为共产党领袖之前,曾受过多次排挤与打击。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当时革命形势危急。毛泽东根据当时形势,就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土地革命问题制定了一套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之方案,准备提交即将召开的党的“五大”进行讨论,但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投降主义把持了党中央,不仅拒绝讨论毛泽东向大会提交的议案,甚至把毛泽东也排斥在大会领导之外,并剥夺了他的表决权,毛泽东虽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对待,仍旧关心革命,在“八七会议”上仍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为解决党内争论的问题在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毛泽东试图在会上总结经验,实现全军思想统一。但是当时有人提出照搬苏联,有人又主张坚持旧军队的一套经验,结果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未被接受,并被撤销了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职务,被迫离开了红四军。红四军在中央错误路线指挥下,去攻势力强大的两广敌人,结果失败,兵力损失1/3以上。形势危迫,周恩来、陈毅遂请毛泽东复出,他立即接受,受命于危难之际,召开了古田会议,为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打下了基础。毛泽东等革命同志辛辛苦苦创建的中央苏区,被李德等人葬送得干干净净,被迫长征。不仅这样,毛泽东还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面对这样的打击,毛泽东在长征中依然尽职尽责地提出正确的意见。毛泽东这种革命气度,这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专注于革命的精神,使他赢得了其他同志的信任与理解。从而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信念之坚定性与目标之专注性

自信、坚定、乐观的战斗精神始终贯穿着毛泽东革命的一生。毛泽东在革命过程中曾几次大起大落。尽管受到排挤与打击,然而他仍然一如既往,对革命矢志不渝,这本身即是一种信念坚定性的表现。曾有人嘲笑毛泽东是只依靠《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来指挥红军的领袖,面对诸多责难与嘲讽,毛泽东的答复是什么呢?“我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重要的真理,而且是很重要的真理。”后来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策略问题》中又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可见,毛泽东只要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当初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也有不少人认为这种作法不是正确的革命方法,但毛泽东仍然坚持了下来,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当时的形势下如若没有他的这种坚定的信念,他的许多光辉的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都将无法实施。1931年2月,蒋介石纠集20万大军发动第二次围剿,他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办法,从赣江构成弧形阵线压向中央苏区,妄图一举消灭我军。毛泽东经过客观分析,权衡全局,决定由西向东打,一胜王金钰而震撼全线,趁机从敌人后方联络线猛力横扫,打破围剿。首战选在东固,静待敌人出动。但是当时敌人由于被第一次反围剿打怕了,不敢出击,红军在山沟里隐蔽20多天,有人对此表示怀疑,既担心走漏消息,又觉得太冒险,易遭敌人夹击。但毛泽东认为,虽则这二十多天情况有所变化,但实质未变,因此他仍然坚持预定的打法。这一场意志力的较量,最后终于达到了迫敌就我的要求,一战而胜,横扫千军如卷席,势如破竹,二十万敌军全线崩溃。

毛泽东不仅自己坚持正确的信念,还以自己的这种坚定和乐观精神去影响与教育他人。1928年到1930年,当时全国虽然已建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但较之于国民党的力量,红军依然很弱小。这时党内有些同志对红军的前途感到悲观,产生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思想;后来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又批评毛泽东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的代表,“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2]。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在调查的基础上,陆续写了一系列著作,从客观上和主观上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理由和依据,鼓励同志们要振作,坚信革命胜利,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3],并且充满信心地预言中国革命高潮必将到来。

正是这种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必胜的信念帮助那些悲观主义者坚定了信念,度过了革命低潮,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三)革命之自觉性与果断性

毛泽东成为党的领导核心后,很多重大问题上都需要由他最后决定,这就要求他必须有相当的魄力与果断性,当机立断,不得犹豫,否则就会错过时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者延缓历史进程。历史上经典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转折,把毛泽东的把握时机的果断性发挥得淋漓尽致。1947年,国民党虽然经过一年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被共产党消灭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但军事上仍然占有一定的优势。以毛泽东等为首的中共领导人,认为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军不应该等到敌人的进攻被完全粉碎、我军在数量上装备上都超过敌人之后再去展开战略进攻,而应抓住战机,不给敌人喘息机会,立即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决定将主力打到外线,将战争引向国统区,首选国民党首都南京的大别山作为进攻矛头,派遣素以果断著名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大军,作为主力军,并制定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周密部署。由于决断正确,执行彻底,这一中外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就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另外,震惊世界的辽沈战役采取的“首战锦州、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也是毛泽东意志的坚实证明。当时东北野战军领导对这一就地消灭东北蒋军的方针,一直犹豫不决,主张先打长春,虽则后来也采用这一战略,但决心一直不大,特别是得知关外蒋军由葫芦岛增援东北,更是犹豫,认为“准备的是一桌菜,上来了两桌客”,没有信心。毛泽东其间反复致电东北野战军领导人,陈说利害:“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虽然敌人增派了军队,但总的有利于我的形势没有变化。正是毛泽东的反复说服与坚持,最后才促使东野领导人下了最后决心,全力以赴打锦州,辽沈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东北全境解放,我军获得了一个最巩固的后方,也使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在数量上也占有优势,蒋家王朝的覆灭已经不远了。

1950年6月美国不顾我国的严正警告和世界舆论的反对,发动了侵朝战争,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当时中国刚建立,经济落后,百废待兴,被推翻的反动势力又不甘心其失败,在各地破坏生产,杀害干部,制造各种反革命事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当时不少外国舆论都认为中国不会派兵援朝。但党中央与毛泽东却及时果断地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迫使美国在1953年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协定》,给美国以沉重打击,保卫了我国的安全,捍卫了世界的和平,这也是毛泽东同志果断性的具体表现。

1958年赫鲁晓夫通过驻华大使尤金求见于毛泽东,希望中苏搞个联合舰队。毛泽东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当时中国海军创建还不到10年,还只处于沿海防御阶段,不可能与苏联平等地搞联合舰队。在涉及到国家主权的大是大非面前,毛泽东是有这个决断力的。

建国初期,身为天津市委书记、市长的刘青山、张子善在全国经济困难时期,竟然挪用天津人民的救灾、救济款项为己牟利,毛泽东知道后,毫不犹豫地依法严惩。在对待侵害人民利益的腐化分子上,毛泽东有这个果断。

以上是对毛泽东的意志的粗浅分析。正是由于毛泽东具有以上的意志,才使得他能以巨大的理念和勇气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又以其顽强的意志和能力带领人民一起实践着这条道路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当然,毛泽东的意志也曾使中国革命受到了损失,但是,我们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能以“以一眚掩大德”。

关于毛泽东意志的来源,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评价毛泽东时说:“他同时还具有能够吸引狂热追随者的超人魅力,以及藐视巨大困难的意志力,毛泽东的领导才能来自于他的坚强意志。我见到他时,感到他的意志力或多或少是天生具有的……”诚然,正是毛泽东非凡的意志力和他的优秀军事、治国能力的完美结合,使他能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度过一个又一个险滩,进行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领导了中国人民建设了新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但是毛泽东的意志果真像尼克松说的是天生具有的吗?笔者认为,毛泽东之所以具有如此钢铁般的意志,是他后天有意磨炼和不断在实践中锤炼的结果,是与他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分不开的。

(一)坚强的革命意志力,来源于他对革命目标的执着追求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亲眼目睹了黑暗旧中国的腐朽和堕落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的苦难,从而立下了救国救民和改造中国的远大志向。他在长沙一家报纸上登载的征友启示,就指明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他认为,“有人格的得生第一,奋斗被杀第二,自杀第三,屈服第四。”[4]主张不屈不挠,“以身殉职,不亦伟乎!”他后来成立新民学会,创建中国共产党,都是基于这一动机。这是他具有坚强意志力的思想基础。

(二)要改造中国甚至世界,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准备工作

毛泽东曾经说过:“横尽空虚,山河大地,一无所恃,所恃者唯我;竖尽来尽,前古后今,一无所据,所据者唯自前”。这世界只能靠我们自己,谁都不可依赖。“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5],只要做好了自己的事,就什么也不用怕了,正是基于这种意识,他认为,刻苦锻炼身体,顽强砥砺意志,是这个准备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所以他通过各个方面磨砺自己的意志。体质上,他认为没有健康的体魄,一切都无从谈起,“人独患无身耳,他复何患?”,必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6],以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他想出各种办法锻炼身体,“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7],像冷水浴、风浴、雨浴、日光浴、游泳、登山、露宿、跋涉等,游泳后来成了他的终身爱好;生活上,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惟安贫者能成事”,“咬得菜根,百事可做”[8];学习上,“奋发踔厉,读书不休”[9],在湖南一师,常常读书到深夜,并且四处求师访友,“人有善,虽千里吾求之”[10],为此毛泽东拜访了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老师。为培养自己入静的能力,他还故意在闹市中读书锤炼自己。

(三)在斗争和战争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在中央紧急会议上(即“八七会议”)发言指出,他曾将他的意见(关于农民情况)“在湖南作了一个报告,同时向中央也作了一个报告,但此报告在湖南生了影响,对中央则毫无影响”。“这个意见是农民指挥着我成立的。我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所以结果我未十分坚持我的意见”。正是从实践中他认识到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农民革命和军事等方面的错误,以及自己实事求是调查的正确,所以锤炼出他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八七会议”发言中,他尖锐地指出:“湖南这次失败,可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的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11]。“八七会议”从某个角度可以说是毛泽东在革命事业中坚持真理的开始。毛泽东在自己不断地实践中和党中央早期犯的左右倾错误中,逐渐地认识到坚持真理的必要性,从而使得他即使在逆境中也敢于坚持真理,提出正确的意见,也使得其他的革命同志在正谬的比较中,发现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最终在遵义会议中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总的说来,毛泽东的意志决非一朝一夕而成的,乃是他自己有意识地不断磨炼地结果。其中包括他的认识过程和志向作用这些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他的远大的“救世”志向使他认识到锻炼意志的必要,亦使他锻炼意志有了明确的目的,他对意志的认识又使他找到了正确锻炼意志的方法与途径。而他对自己意志的磨炼又使他的“救世”志向有了实现的可能。毛泽东的知识与志向终究注定他会成为中国革命的弄潮儿,他的非凡的魄力、自信与耐力使他能力挽狂澜,终于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

当然,意志不是毛泽东事业成功的唯一因素,倘若毛泽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系统的专业知识,那他的意志将没有落脚点。事实上,毛泽东如果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出发点,他就易犯错误,例如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等等。

既有雄厚的知识基础,又有非凡的魄力、耐力、自信等意志,二者相得益彰,使毛泽东成为旧中国中崛起的一代伟人。他的行动改变了中国历史,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并将在今后的社会中继续着他的非凡影响。

[1]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M].人民出版社,1979.

[2][美]尼克松.领袖们[M].刘湖,等译.知识出版社,1983.

[3]张万禄.毛泽东的道路(1893-1921)[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4]胡永丰,刘卫国.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

[5]金冲及.毛泽东传[M].中央文献出版社.

[6]胡哲峰,孙彦.毛泽东谈毛泽东[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7]李君如.细说毛泽东[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8]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

[9]赵大义,高永芬,邵永贵.险难中的毛泽东[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0]李越然回忆,权延赤整理.外交舞台上的新中国领袖[M].解放军出版社,1989.

[11][英]迪克·威尔逊.毛泽东[M].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译.中央文献出版社.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中央文献研究室,1993.

猜你喜欢

意志革命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机械革命Code01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