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汇——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哲学和社会认知

2013-08-15倪水雄

贺州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生殖人文精神

倪水雄

(广西师范大学 校长办公室,广西 桂林 541004)

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最本质的革命力量。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等为先导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管理方式、决策方式和人际关系格局等。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逻辑,深刻认真反思科学技术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正确预测科技文明与人文精神的融汇趋势,从而使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同时实现科技哲学研究领域理论的创新。以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为主要内容,以解决不育问题为主旨的辅助生殖技术就正面临如此关口。

一、辅助生殖技术相关研究现状

自辅助生殖技术发明以来的二十多年里,针对伴生的一系列社会文化问题,相关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其影响进行了探讨,涌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初步体现了现代社会科技与人文交融碰撞的新趋势,大致有四个研究维度。

(一)生命伦理学研究

生命伦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其产生与生物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1971年,波特出版《生命伦理学:通往未来的桥梁》一书,首次提出了生命伦理学一词,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国内从伦理角度研究辅助生殖技术成为相关研究的主流,成果亦集中在这个领域。如高兆明《自由与善:克隆人伦理研究》①在厘清“克隆人”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选取自由权利的维度作为克隆人伦理问题思考的哲学本体论基础,审视了克隆人技术及应用的合理性依据与伦理风险,提出了人类在克隆技术及应用问题上应有的自由及责任精神。何伦的《生命的困惑——临床生命伦理学导论》结合具体的医学案例,如生育控制、生殖技术和安乐死等,探讨了生命伦理学的指导原则以及具体的困惑医学界和广大社会的两难问题②。另外,很多学者讨论精子和卵子能否成为商品、受精卵和胚胎是否为人、父母子女身份问题、非婚妇女可否人工授精、代理母亲的道德伦理、性别选择和无性生殖与传统生育等问题,在分析辅助生殖技术对诸多社会伦理的影响的基础上,建构了合理的伦理原则框架:生命价值、保密原则、宽容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等,并提出了辅助生殖技术伦理实施的具体应对措施。

(二)社会问题研究

一些学者从辅助生殖技术等新生育技术对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社会功能变革的角度,剖析其存在的合理性或负面作用。如樊新民《生育革命——对基因工程时代人类选择生育的社会学探讨》③一书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阐明了选择生育的社会认知度和争议内容,未来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在哪些方面会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综合论述了生育技术影响人类婚姻家庭与生育和引发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他认为生育革命将会瓦解私有制的基础,导致生活方式和思想伦理观念的转变、社会管理基础的变更,并最终导致人类科学地选择自身的进化。

(三)性别视角研究

社会性别研究的介入是近年来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由此形成女性主义生命伦理学研究群体。研究者结合人权、人的能力和人的需要的女性主义生命伦理学观点加以探讨新生育技术与性别的种种关联,涉及社会性别与艾滋病、女性主义与优生学、女性自主选择、人工流产的道德自主性、代理母亲功过和女同性恋研究等。邱仁宗主编的《生命伦理学:女性主义视角》一书集中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争论女性主义中突出的问题,包括生殖和性④。1994年,由福特基金会资助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组织的“生育、性、伦理学和妇女权益:女性主义观点研讨会”,会议论文涉及生育和性问题的女性主义视角、中国妇女和男子对生育和性的知识态度、信息实践及其文化因素、生育和性的教育、信息、服务和技术,妇女在生育和性方面的自主性,以及生育调节计划和服务中的价值和原则[1]27-28。万慧进在《女性选择辅助生殖技术的文化动力》一文中,从女性身体定位的角度研究女性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遭际和地位,认为技术迎合了社会的主流需要,使女性身体客观化为肉体,女性作为活生生的身体已被淡漠和遗忘,辅助生殖技术只有成为女性的自主选择才是合理的[2]46。

(四)技术的法律调控研究

很多学者注意到辅助生殖技术不仅涉及到社会伦理关系,更涉及一系列有关行政法、亲属法等诸领域的边缘性法律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的相关立法严重滞后,应积极寻求合理利用新技术的正确导向和法律调控原则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条文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人类精子库管理办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

上述研究成果,均聚焦于人工生殖技术与社会伦理、法律制度的关系。从科学与人文精神碰撞、汇聚的角度讨论辅助生殖技术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与传统文化如生育观念等的关系之研究尚十分薄弱。而通过探讨技术在伦理文化和生命哲学方面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和现代困境,解释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丰富民众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哲学和社会认知度显得十分迫切。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

当今的科技文明不仅是理性的科技发明创造,而且是与人文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融会和贯通,以期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所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汇,是指无论在人类认识、协调、变革自然的科学技术活动中,还是在人类探索人世和处世立身的社会活动中,都能够受到两种精神的指引,使得科学技术同社会协调发展”[3]14。

那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在何领域如何互动与交汇的呢?事实证明,是在科学与人文两大核心精神看似最为矛盾和冲击最为显明的领域。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生命科学技术不仅打破了生命孕育的自然、神圣性和神秘性,而且动摇了血缘的继承和人伦的传递,带来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化。近年来,在社会公众和研究者中,有关辅助生殖技术的争论蔚然成风,这些讨论助推了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融汇。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人类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是否丢掉了人间至为宝贵的东西?如何把科技文明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这是如今最应该提上议事日程的问题。人们的出发点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科学技术,而是关心从精神、人文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来规范科学技术活动,促使其健康发展和更好服务于大众。一系列争论和伦理诘难都是关于在辅助生殖技术实施中如何处理科技与人文矛盾,使之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汇,从哲学自身的发展来说,就是如何看待科学和技术发展出来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所谓工具理性,就是科学技术所蕴涵的理性精神,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人对外部世界作理性的理解和说明,以认识成就来表达其自身的现实存在。工具理性关注逻辑与利益,强调经由对事物的理性计算、规划和掌控,谋求利益最高化和效率最大化。工具理性往往与功利性或曰功利主义相连,这种功利主义是从精确计量和权衡的角度使人们的行为产生对大多数人最为有利的后果,而区别于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行为和态度,现代科技创新都是这种功利的理性计算的结果,以利益最大化为宗旨,但容易忽视对人性、对社会的伤害。哈贝马斯把从科学技术中生发出来的工具理性视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之一。就工具本身而言,其性质并非意识形态的,而是带有较大程度的中立性。然而,工具理性的本质是阈于主体之中的意识形态,具有引导人的思维走向的特征。由于人类的哲学反思不是恒常和长久的状态,因而工具理性导致的思维误区使人类在大多数时间里任意识形态操控[4]68。在哈贝马斯看来,工具理性是一种目标定向和隐含权力象征的理性,它以对外部世界的控制为最终目标。与此相反,世界的恒常状态是各个体间总是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所要求的不是工具理性,而是协同理性,最终需要达到主体间的独立、相互尊重和理解。而现代社会的现代性危机就在于,机械性和权力性的工具理性代替了协同理性和价值理性。

从这一层面看,人类在占据了改造世界的绝对主导地位之后,如若缺乏价值理性的引导,就会面临很多困境和压力,因为人的理性化并不是以牺牲对终极价值和意义的探寻为代价的。价值理性是在超越人类获得和认知成就本身的基础上,直面和探询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如若追溯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源头——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眼中的理性就主要表现为对流行价值的批判和反思。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根源在于他对流行价值观的理性根基的热切寻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推崇价值理性为人的本质和首要理性,认为价值理性并非随着工业革命而出现的与工具理性相对立的新近概念,其伴随人类的产生而发展。

辅助生殖技术无疑对人的尊严和价值构成了冲击和挑战。哈贝马斯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每个人只有将自己看作是人类的一个平等成员,是人种的一份子,才能避免对其他生命控制和操纵,才能避免对待他人的工具化态度。对技术应用界限的人性论论证“不是要反对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是就忧虑当前基因工程的范围和界限是否合理”[5]20。古语有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在“有能力成为他自己”之时,对技术的应用不能超越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作生命历史的主体,与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同样重要。

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二者孰优孰劣?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显而易见,工具理性的弊端已经越来越凸现,表现为对人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漠视与偏离,造成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技术的本末倒置现象。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工具理性主要表现在生育的人工化和商业化,生命的神圣性受到亵渎,以及在文化和社会制度、结构层面,对传统生育文化、婚姻家庭结构和儒家伦理的冲击。面对一系列的争论,现代生殖技术发展过程中“人”的价值和意义被放到显著的位置,工具理性期待着以人文哲学的价值论进行重新解答。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认识生殖技术对不育夫妇、人的生育权和剩余质量带来的巨大功利价值,而且要从哲学的高度以价值理性来规范技术对社会影响,从而使人类真正获得科技与人文通融的益处。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现代科技理应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不应该成为对人文价值理性背离的借口。

三、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科学史学之父乔治·萨顿主张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科学研究应该反映科学、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尤其是科学史中深邃的人性。他认为:“科学史应该是综合完整而人性化的,它应该使科学人性化,成为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桥梁。科学是充满人性的,无论从其起源,发展过程,还是从其结果来看都是如此,科学与人文是统一的”[6]46。“科学不过是自然界以人为镜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始终在研究人,无论我们是研究人的历史,还是研究自然的历史,我们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人。我们无法摆脱人,即使我们想这样做”[7]29。萨顿人性化的科学史观为科学研究指明了新方向,如果我们视辅助生殖技术为科技与人文的统一,那么,在现代技术背景下挖掘生育文化的内涵也就成为了可能。

鉴于辅助生殖技术引发的一系列伦理、社会和法律问题,丰富民众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哲学和社会认知度是根本,而达到这一认知的基本态度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汇,即科学技术的运用应该关注人自身的价值和尊重社会公共价值。这需要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医学、法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研究,践行人性化的科学史观,在舆论、法律等层面进行规范。

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探讨技术发展中的价值理性,实现科学技术、社会与人的和谐。STS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肇始于欧美学界。它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规律及其应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交叉性新兴学科。其研究宗旨是挖掘技术的正面价值,降低技术的负面影响,使科学技术成为人类的福祉。“它代表了一种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文、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适应了当代世界克服传统工业文明的深层次矛盾、实现全球科技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开创人类新文明的需要,因而受到各国学术界和社会的强烈关注”[8]1。人类发展科技的现实动因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但其初衷和终极目的并不是为了膨胀物欲,而是善待生命;不是让科技和工具主宰社会和生命,而是用科技的手段来实现人类的梦想和追求,带着人文关怀的理念发展和健全个性,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辅助生殖技术也是如此,因此,人类需要保持清醒的理智,明辨和抵制工具理性下的生命商业化、生殖逾伦理化等问题,调适技术引发的社会结构和传统生育文化的变迁。只有走出技术崇拜和工具理性的观念误区,现代辅助生殖技术才能为人类的生存繁衍与发展服务,为人类自身的文化需求和人性终极价值服务。

事实证明,在科学与人文两大核心精神看似矛盾最尖锐、冲击最显明的领域,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生命科学技术不仅打破了生命孕育的自然、神圣性和神秘性,而且动摇了血缘的继承和人伦的传递,带来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化。这种状况的出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汇提供了契机和需求。这正如黄瑞雄教授所言:“一些科学的新发现,技术的新发明,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给出新的合适的回答或解释”[9]14。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汇的确如此微妙,二者最终将在既具同一性又具对立性的过程中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运用科技需要以科学人性化的理念为导向,不能只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应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生命、伦理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唯有如此,科技才能为人类世界真正带来福音。

注释:

①高兆明.自由与善:克隆人伦理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②何伦,施卫星.生命的困惑:临床生命伦理学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③樊新民.生育革命——对基因工程时代人类选择生育的社会学探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④邱仁宗.生命伦理学——女性主义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纪实:生育、性、伦理学和妇女权益研讨会在京召开[J].哲学动态,1994(5).

[2]万慧进.女性选择辅助生殖技术的文化动力[J].医学与哲学,2006(5).

[3]彭纪南.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着科技与人文的融合[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1).

[4]Habermas,J.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2 Vols.trans.Thomas McCarthy.Boston:Beacon,1979.

[5]刘俊香,邱仁宗.哈贝马斯关于基因技术应用的人性论论证[J].医学与哲学,2005(11).

[6]黄瑞雄.萨顿“人性化的”科学史观评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6).

[7]萨顿.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8]陈凡.文化与创新-第六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会议论文集[C].哈尔滨: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

[9]黄瑞雄.当代科学技术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5).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生殖人文精神
愿人人享有生殖健康
生殖健康的春天来到了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生殖健康的春天来到了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