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山司志》研究现状述评

2013-08-15蒋盛楠

贺州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白山土司壮族

蓝 武,蒋盛楠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白山司志》是白山土司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一部珍稀历史文献,是迄今全国最完整的土司志代表作,也是广西现今仅存的一部司所志善本。该书系清嘉庆年间由右江道思恩府白山土巡检司王言纪监修、朱锦修纂,于道光十年(1830年)付梓而成,详叙白山土巡检司自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状况,内容涉及大量的少数民族风俗、土司统治状况以及明清时期王朝中央对于地方土司的态度和政策,是研究壮族土司制度乃至中国土司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文献,在土司资料系统中实属罕见。迄今学界对《白山司志》的关注与利用度尚属不够,对《白山司志》之专门整理与研究成果甚稀①;这种状况致使其丰富的史料内容与珍贵的史料价值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有鉴于此,笔者拟就《白山司志》研究成果现状作一全面搜集与系统梳理,以期为后学后研者提供参照和借鉴。

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学界对《白山司志》之整理、研究与利用情况,大抵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对《白山司志》的内容进行部分征引的文章。此类文章的内容大多是研究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和少数民族历史。学者们往往根据自身选题的实际需要,对《白山司志》的内容相应地进行部分摘抄,用以验证和充实自身的观点。此类文章大抵有以下数种类型。

1.描述少数民族风俗方面的文章。尤小明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文献的整理利用》②一文,即参考《白山司志》中关于酸笋制作过程之记载,“四五月采苦笋,去壳置瓦罐中,以清水浸之,久之味变酸甚,气臭甚,过者掩鼻,土人以为香,以小鱼煮之,为食中美品,其笋浸至数年者,治热病如神,土人尤为珍惜”[1],以此强调须加强对地方志书中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整理。杜晶所著《历史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关系浅析》③一文,即征引《白山司志》中关于白山地区壮人平日和过节时穿衣特点的描述,用以说明中原地区汉文化对边缘少数民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和文化交流在壮人服饰中的体现。李小文在《壮族麼经布洛陀文本产生的年代及其“当代情境”》④一文中,则是引用《白山司志》中关于土人婚庆习俗、葬礼习俗的记载,用以说明汉文化对壮族上层社会和底层民众同时具有影响力,并且在这种影响下形成了新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变迁也表现在麼经的叙述中。

2.描述广西地方文化方面的文章。滕兰花在《清代广西进士分布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⑤一文中,就引用了《白山司志》中“自司官官族外,解汉语者甚稀”[1]一语,用以说明广西土司地区文化教育的落后。王德明在《清代壮族文人、文学家族的特点及其意义》⑥一文中,则沿引《白山司志》所摘录的《广西通志》关于张绥远延师训导的记载,“郡治半属土司,淫陋相沿,未能绥化。绥远乃广建义学,延师训导,不分汉土,皆令诵习其中。由是汉土之民,咸知礼义,即仲、侬、徕、倮,亦间有读书识字者”[2],用以说明地方官员对于发展广西土司境内文化教育所作的努力。蓝武在《元明时期广西土司制度研究》⑦中则引用《白山司志》中“司地褊小,向未设汉官,亦未立庙学。其诵习诗书者,率不以进取为事。故自明迄今,仅一孝廉、一拔贡,而青衿亦属寥寥。至荐辟一途,则更无问焉”[3]。这一描述区域文化教育落后的记载,被用以证明当时广西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滞后性。

3.描述广西地方经济方面的文章。郑维宽在《清代玉米和番薯在广西传播问题新探》⑧一文中,引用《白山司志》关于白山地区种植和食用玉米情况的描述,用以论证当时玉米已经作为一种常用粮食作物被人们广泛种植和食用的事实。庞广仪在《口岸开放与近代广西乡村社会变迁》⑨一文中,则引用《白山司志》中“耕作外,无它技艺”[4]一语,用以说明广西地区口岸开放前农民所从事工种的单一性,进而说明口岸开放对广西地区农民日常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

4.描述土司统治方面的文章。卢天然在《社会动乱与清代广西基层社会研究》⑩一文中,转引《白山司志》所摘录的清朝历代统治者关于严禁地方流棍进入土司地区的诏令,用以探析当时统治者对于广西土司的政治态度。张江华在《明清广西左右江地区土司的婚姻与策略》⑪一文中,征引了《白山司志》中关于王氏先祖王青随狄武襄公征讨侬智高有功,授丹良堡世袭土舍这一历史记载,用以说明广西土司在其族源问题上所保持的一致性和相似性。

显而易见,上述文章皆属因写作上的需要而对《白山司志》的内容进行只言片语式地摘抄或转引,用以支撑各自的论文观点,并未对《白山司志》著述本身从内容到形式上作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二)对《白山司志》的内容有所研究的文章。韦爱英在《<白山司志>壮语语料考释》⑫一文中,首次对《白山司志》“风俗”卷中关于白山地区方言的记载进行专门研究和集中分析,用以探讨壮族方言所代表的特殊意义,从而说明壮族语言的特殊用字规律与其生活习俗、地情地貌有着密切的关系。刘世余在《方志视角下的桂南平话研究》⑬一文中,摘抄了《白山司志》中关于本地区方言的相关记录,用以探讨当时土语应用的范围和规模。欧薇薇在《〈白山司志〉略述》⑭一文中,侧重对《白山司志》著述本身之优劣做了简要介评,这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唯一一篇对《白山司志》著述本体进行较为全面而系统论述的文章,抑或囿于篇幅或体例,该文也未能从文献编纂学的角度对《白山司志》进行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全面、深入而系统的探究。

(三)提及《白山司志》的著作。除上述论文外,尚有个别介绍地方志和壮族历史资料的著作不同程度地提及《白山司志》,这些著作主要有如下几种。

1.覃兆福、陈慕贞在其所编《壮族历代史料荟萃》⑮一书中,对《白山司志》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摘录,其中大部分涉及壮族等少数民族的习性、婚姻、丧葬、饮食、居住、语言等方面的内容。

2.王德恒在其所著《中国方志学》⑯一书中,将地方志分为十二种类型,其中之一即是土司司所志,此书就曾提及王言纪所修《白山司志》一书。

3.陈光贻在其所著《中国方志学史》⑰一书中,不仅对《白山司志》的主修王言纪和朱锦作了简要介绍,并且根据司志内容简要分析其创作背景及篇章设置等诸问题。

纵观上述,可以发现,从总体上说,随着学术研究的新进展,学术界对《白山司志》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主要表现有四:

一是相关学术论文和著作中涉及《白山司志》内涵的程度越来越深;二是相关成果中摘录《白山司志》内容的份量越来越多;三是涉及《白山司志》研究的成果范围越来越广;四是对《白山司志》进行专门探析的学者越来越多。

所有上述研究成果,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学界关于《白山司志》的研究态势,从成果形式上看,迄今,学界专论《白山司志》及其内容的文章几近于无,对《白山司志》进行研究的专著尚未出现;从相关成果的研究方法上看,以往学者的研究方法较单一,更多地限于因自身研究需要而对其内容所做的部分征引和转抄摘录,明显缺乏对其进行必要的条分缕析和考辨审视,而从文献编纂学的角度对《白山司志》作专门而系统研究者尚属空白。此种研究现状,显然不利于对《白山司志》内容与价值的全面揭示、广泛流布和充分运用,更不利于发挥其作为地方志书应有的功用。这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有针对性地对《白山司志》的文献学价值进行系统探索,充分利用文献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手法,对《白山司志》的编纂者、主要内容、版本流传、编纂背景、资料来源、类目设置、编修优劣等诸问题进行系统探究,从整体上和更深层次上对《白山司志》的形式与内容做深度分析和仔细解剖,使《白山司志》的研究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和完整,将《白山司志》的内容与价值最大限度地揭示出来,以引起学界高度重视,最终使《白山司志》乃至整个广西地区的地方志,均得到有效保护、整理和利用,使其在学术研究领域发挥更大功用。

毋庸置疑,《白山司志》是一部完善而成功的地方志,是研究白山司域不可多得的一部综合性资料书,堪称白山司域之全史或百科全书。在当下,土司制度研究备受学界重视,有必要重新审视这部珍稀历史文献,使其价值不断得以凸显。为此,笔者认为,目前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深化对《白山司志》的研究。

(一)加强对《白山司志》主要内容与史料价值的解读与揭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部珍稀历史文献,让更多的人都来重视、研究和利用这部珍稀历史文献。《白山司志》是一部专记白山司域统治状况的地方志书。全书共分十八卷,合卷首一卷,凡十九卷。其叙事始自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终于道光八年(1828年)。开卷列有李彦章序、熊如洵序、王言纪序、修志衔名、目录,首1卷有《通志白山司舆图》、《白山司十六城头捴舆图》、《附司下段六城头舆图》、《丹良上段十城头舆图》、《司境山图》、《司境水图》、《白山司署图》、《土城图》等图8幅,另附凡例19则。卷一至卷十八为该志正文部分,含世系、建置、疆域、山川、关梁、水利、田赋、祠庙、风俗、物产、人物列传、列女、塚墓、土兵、禨祥、前事、诏令、杂记凡18目,详叙白山司建制沿革、世系流传、疆域界限、山川关隘、水利设施、田赋数额、祠庙信仰、风俗方言、土特产品、土兵制度、朝廷诏令、地方文告、人物事迹等诸方面内容,涵盖白山司自明嘉靖七年(1528年)至清道光初年间三百多年史事,成为研究白山土巡检司统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整书体例完整,内容宏富,叙事精赅,“不仅开创广西纂修土司司所志的先河,而且还是一部采摭丰富、资料翔实的土司司所志善本”[5]654,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土司志书,为研究壮族土司制度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更是一部对研究中国西南边疆土巡检司乃至中国土巡检司统治及至明清地方社会管理极具标本价值的珍稀历史文献,因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极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志书本身,通过对其本体进行研究来揭示其涵盖的内容与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研究和利用它,以便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二)重视对《白山司志》的传布和利用,让这部珍稀历史文献的史料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使其文献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白山司志》始修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历11个月而书成,其时迟迟未刊印。中经王言纪等人略加续补增订后,于道光十年(1830年)由广西省存远堂蒋如松将此志付梓,遂有道光十年刻本传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载,现存道光刻本《白山司志》仅藏于湖南省图书馆一处,其抄本则收藏于北京、上海、吉林、江苏、湖北、广西等地,包括首都图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和广西博物馆等处。另查《广西地方史志联合目录》所载,《白山司志》抄本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处。由此可见,《白山司志》原刻本今虽仅存湖南一地,而其抄本甚多且流布极广。因此,面对如此便利的资料来源和图书分布,我们要广泛宣传,引起更多的专家与学者重视,并自觉利用这一珍稀古籍。

(三)加强对古籍专门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切实唤醒大众古籍整理、研究与利用意识,让更多的人能够读懂并学会利用《白山司志》,使这部珍稀历史文献能够经久不衰地得以传承和利用。我国方志编修源远流长,从隋时期的图经到元、明、清时期的“一统志”,大至总揽全局,小至府州县志,无不备焉,这形形色色的地方志成为中国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研究区域历史的重要资料。据学者统计,“1949年以前广西历代修纂的地方志共计571种,其中321种已佚,尚存250种(含山水志、寺庙志)。在尚存的250种广西历代方志中,明代12种,清代145种,民国93种”[6]138,这些地方志大都保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和各市县的地方志办公室。尽管近年来各级文献收藏单位想尽办法进行有效保护,但无可否认的是,囿于经费与意识等原因,部分方志资料仍然面临着虫蛀、散佚和缺损的危险。同时,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包括《白山司志》在内的不少古籍没有得到应有的传布和利用,其文献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挥。为此,我们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这些古籍文献进行保护和利用,尤其是要切实加强对古籍整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切实加强对现有方志办、图书馆和通志馆等机构工作人员的专门培训,开展有关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二是加强对各高校历史文献学和古典文献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来促进《白山司志》的整理、研究与利用及传播与收藏。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白山司志》应有的价值与功能。

注释:

①有关《白山司志》的专门研究成果,迄今仅见三项:(1)欧薇薇.《白山司志》略述[J].广西地方志,1998(4);(2)韦爱英.《白山司志》壮语语料考释[J].广西地方志,2006(4):33—38;(3)肖霞.《白山司志》校注[M].广西大学,2011.

②尤小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文献的整理利用[J].图书馆界,2007(1):63—65.

③杜晶.历史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关系浅析[J].广西地方志,2010(3):56—60.

④李小文.壮族麼经布洛陀文本产生的年代及其“当代情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6):106—111.

⑤滕兰花.清代广西进士分布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J].广西民族研究,2007(2):169—175.

⑥王德明.清代壮族文人文学家族的特点及其意义[J].民族文学研究,2009(3):31—47.

⑦蓝武.元明时期广西土司制度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5.

⑧郑维宽.清代玉米和番薯在广西传播问题新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6):114—121.

⑨庞广仪.口岸开放与近代广西乡村社会变迁[J].广西师范大学,2006.

⑩卢天然.社会动乱与清代广西基层社会研究(1797—1911)[M].华中师范大学,2008.

⑪张江华.明清广西左右江地区土司的婚姻与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5):32—40.

⑫韦爱英.《白山司志》壮语语料考释[J].广西地方志,2006(4):33—38.

⑬刘世余.方志视角下的桂南平话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7.

⑭欧薇薇.《白山司志》略述[J].广西地方志,1988(4):76—77,20.

⑮覃兆福,陈慕贞.壮族历代史料荟萃[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164—168.

⑯王德恒.中国方志学[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13—14.

⑰陈光贻.中国方志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132—133.

[1]王言纪.风俗·饮食[M].白山司志(卷九).

[2]王言纪.杂记[M].白山司志(卷一八).

[3]王言纪.凡例[M].白山司志.

[4]王言纪.风俗·习尚[M].白山司志(卷九).

[5]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广西大百科全书》(历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6]廖晓云,冼育华.广西历代方志的价值及其整理保护[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5).

猜你喜欢

白山土司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美丽乡村行之白山街村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凶器哪儿去了
登呼中小白山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