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自由主义对外援助理论
2013-08-15蒋启良张荣苏
蒋启良,张荣苏
(南京大学 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京 210093)
0 引言
对外援助一直是国际关系中备受争议的问题,随着学科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对外援助的理论范式也层出不穷,建构主义、激进主义、社会交换主义不断发展,但总体上保持了三足鼎立的状态:对外援助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对外援助学者以援助国的利益为中心,将国际体系建立在无政府的假设基础上,认为权利和利益是根本,援助主要是基于巩固同盟体系、获取军事战略基地、获取受援国的自然资源、扩大海外市场、强化投资和销售垄断地位、拓展公共外交的手段、进一步扩大“软实力”等。①新马克思主义对外援助理论主要是伴随着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发展的,认为对外援助是另一种形式的“殖民主义”,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利益。②国内对这两种援助观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相对而言,自由主义援助则需进一步的发掘,③本文主要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对自由主义对外援助理论进行梳理,对其基本内容进行简要勾勒。
1 自由主义援助理论对现实主义援助理论的批判
现实主义援助理论与自由主义援助理论分属于不同的理论范式,对援助的动机、效果、手段的解释存在较大的差异。现实主义援助观认为,无政府体系下,对外援助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经济、国防考虑,强调国际体系和军事力量,认为军事援助是援助的重要方式。自由主义援助观则认为国家间存在着合作,随着行为主体的多样化,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国际行为体,非政府行为体和国际机制的作用日益多样化;国家不仅仅是利益关系,还存在着道德关系,国际法对国家是有约束力的。自由主义援助观对现实主义援助观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人性善恶的讨论。现实主义援助观认为,在“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国际无政府体系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状态下,不存在世界政府,各国的安全只能依靠自助,根本不存在道德的制约。卡尔就认为“国际秩序下,权利的作用远远超过道德的作用”。④摩根索、李普曼、凯南、卡尔等现实主义者均认为“乌托邦”主义只会对现实主义追求国家利益的观念带来负面影响,他们坚持援助是服务于国家政治和经济战略。[1]但持自由主义援助观的学者就提出,国家会受道德的影响,在援助的过程中,人道主义意义显著。Llord.D.Black在《对外援助的战略》一书中就提出美国的对外援助的传统受宗教、政治和个人自由的影响,而这种资助穷人,资助他们所需的传统是带有传承性的,并且教堂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突出。⑤虽然接收国对援助国的援助仍然持怀疑态度,但是欠发达国家间还是存在共识的,认为发达国家有道德的义务去援助发展中国家。
当然,自由主义援助理论也注意到了权利和利益在国家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但他们对“现实主义理论之父”摩根索的“人性恶”提出了质疑。拉姆斯坦就认为“忽视了人性中的丑陋方面,和忽视人性中的承诺的力量及对不公正的憎恶,都是错误的认识……人性是复杂的,总是伴随着自私自利、理想主义和毫无意义的破坏性,这三种因素在国内社会和政治及国际事务中,就像个人的生活一样,都是不断变化的。”⑥自由主义援助观的学者认为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达到善的,例如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盛行、各国都努力恢复并试图做到永久和平、建立国联、普遍裁军等,无论结果如何,但都反映了人们对和平和发展的渴望。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关系学术界也产生了除实证方法之外的研究方法。持自由主义援助观的学者就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试图通过数据来验证人性中的善的方面。经调查,他们发现50%的人会归还丢失的钱包;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捐肾给那些如果没有捐赠就会死亡的陌生人;71%的美国白人认为多年的歧视妇女和少数民族的政策应该废除,应该让他们获得正常的权利……。⑦所以克雷布斯总结道:“大量有效的实验证明人们行为中的平等和正义同样适用于国际社会。”⑧由此可见,国际社会的混乱不能仅仅归因于人性中的自私自利,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性,还有安全困境和缺乏沟通等多层次的原因,也是导致国际社会缺乏法律、道德和规范的重要原因。事实上,良心和道德对国家间的关系意义重大,如甘地领导的不合作运动迫使英国从印度退出的典型案例,就是一个道德服务于政府的积极案例。
其次,质疑国际体系论,强调单元的积极意义,鼓励国家间的合作以肯尼斯·沃尔兹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者,提倡国际体系论,从系统层次去解释国际现象。该理论把国际政治的研究分为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系统是由结构与互动的单元构成的;生存压力和国际体系限制了国家的行为,国际体系决定了国家的战略选择,而各国和个人的自我利益、原则、人性等对国家间关系没有任何的影响,也就谈不上道德问题。华尔兹认为“外交政策建立在国际关系既不是道德和非道德的意向上,而仅仅包含着对我们这个世界负责。”⑨虽然在体系理论和还原理论等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但是自由主义对外援助观还是提出了五点质疑:生存压力不能限制国家行为;国际体系本身可以被单元的观点和实践所改变;现实政治并非总是认为国家是最好的行为体;国家的国际政策中的道德呼声也是重要力量;国家的观念和国内社会价值是考虑国家利益的潜在因素。⑩
在肯尼斯·W·汤普森编写的《在第三世界中美国的道德和政治领导力》一书中,众多的年轻学者通过研究分析美国在第三世界中的道德影响力,试图回答美国是否能在第三世界中发挥作用。对拉丁美洲、中国和非洲的援助,事实上带来了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发展。⑪由此可见,国家尽管受到无政府体系的限制,为了自身的安全,需要去追求权利和利益,维护自身的安全,但安全的需求也可以通过集体安全,建立自主的稳定的民主政权,通过道德的审慎原则,使得政府能够为追求持久和平和繁荣而不懈努力,选择成为有公德心的国家。泰勒评价道:“大量的证据证明在原始社会和其他社会中,在没有超国家政府的前提下,照样会提供公共产品和维持社会的稳定,所以在无政府的状态下,最重要的是单元的特征和在此过程中的相互作用。”⑫自由主义对外援助者,强调单元的作用,鼓励国家间的合作,这也就是基欧汉等学者的相互依赖和复合相互依赖的理论。[2]
基欧汉在援助领域主要提出了移情及国际机制的概念,提出合作的可能性问题。对于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争辩,基欧汉认为,即使现实主义学者有时也不得不承认,并非所有的国际行为都能以利己主义加以解释。“但不排除存在这种可能性:参与决策的具有影响力的集团会珍视像和平这样的人类共同事业的价值,并对政府施加压力以改变其外交政策。如果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理想得以成功实现,国家最终将从中获益还是受损,将取决于具体的环境。”⑬利他主义援助目标主要包括通过援助满足受援国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和促进受援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接受基础教育人数的比率、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降低婴儿死亡率、促进农产品产量的提高等。移情性会对国际合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家将更加倾向于获取最大的双赢结局,以能够带来更大的总体收益的方式解决国际问题,即使其直接收益可能会有所损害。如果一国把一系列原则视为具有道德上的约束力,并公开承诺恪守这些原则,这将对这个国家的声誉起到一种标识作用。遵守道德准则的国家也将被视为可资信赖的政治合作者,是可与之达成互惠协议的合作伙伴。对待援助问题,应该理所当然的认为是互惠性的,是一种交换关系,在评价马歇尔计划时,基欧汉认为:“我们最好将马歇尔计划视为一个交换关系与普遍性互惠的结合体,前者指以物质好处换取现实及未来的服从,后者则是以情势性相互依赖为基础的。”[3]
再次,质疑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制定源于国家利益,忽视道德在外交决策和制定过程中的作用。持现实主义对外援助观的学者认为,援助是服务于国家利益,人道主义的理念只是一种宣传口号,是一种“伪善”。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尼布尔认为:“国际社会的正常事务,政治和经济结构等必须被公正的精神统治。”⑭对外援助的最初动机是帮助那些欠发达国家,帮助他们实现自给自足,帮助他们抵御侵略和暴政,从而有机会去获得文化、社会和精神上的发展,通过工业化、肥料维护、科学的种植方法等去提高产量。⑮1860年代,印度面临着严重的食品危机,华盛顿邮报在1965年和1966年三次报道了印度的食品问题,呼吁美国给予援助。此后,世界银行、美国以及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给出了积极的回应。由此可见,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整合自由国家资源和获得普遍的扩大国际援助的共识及长久的支持的意愿等成为对外援助工作的重点。他们呼吁,西方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对不发达国家援助,在对外政策中,应该重视伦理和道德标准,强调社会正义。自由主义援助理论还强调在援助的制定和实施中,施加附属的条件,其目的是提升受援国的人权、民主、善治、良政等问题。宗教是推动援助的一个重要动力,宗教能够推动个人和国家为了善的事情而做出个人和国家的自我牺牲,而对外援助的目的就是尊重人权和强调对人的尊重。⑯
总体而言,自由主义援助观认为,对外援助应成为援助国和受援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突出人的价值,无论是对外援助的起源还是实施的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出发点,关注人才能够实现世界和平;信念、价值和日常的道德话语实践及国内政治的生活可以转化为一个人的认识,也会外溢到国际事务之中,特别是国内的社会福利项目和分配政策将影响国家的对外援助政策;国家会被国际事务中的博弈和国内政治机构经验和国际社会中的角色所影响,通过多次博弈可以建立稳定的体系,如古巴导弹危机中及之后的美苏博弈,双方摸索出对方的底线,在以后的博弈中就会避免冲突,产生合作的愿望;国际机制和实践有着深厚的社会意义,将有助于形成道德的规范意义,这也是之后建构主义、英国学派、反思主义一直强调的共同观念和规范。
2 自由主义对外援助观的理论建构
自由主义援助理论的建构主要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出发,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对外援助的发展脉络,从起源、发展、转变等各个时期的推动因素中探索对外援助的深层次内涵。
首先,持自由主义援助观的学者认为人道主义和平等主义是援助产生的决定性因素,福利国家和国内人权运动及社会民主运动的发展为援助作了铺垫。在援助产生前的几十年,援助的观念就已经伴随着国内福利机构的发展而发展了,到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进一步催生了新的福利制度,即“福利国家”。福利国家强调普世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和均一性原则,所有公民不论其职业和收入,均享受国家福利,获得资助。这进一步催生了人们的平等观念,笛姆斯就发现,“福利国家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独立国家共同责任的共识。”⑰随之而来的是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福利机构和平等观念的发展,普遍产生了国家有为贫穷的人和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必要的帮助的义务。
此外,人权运动、宗教改革和社会运动,促使人们去思考潜在的不公正的社会秩序,要求改革以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在此过程中催生了一大批慈善家和社会机构,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其目的就有征服饥饿、控制人口、促进健康、解决国际冲突、改进发展中国家教育等⑱。而国际法的发展、经济大萧条中的合作意识、一战二战的反战运动、国际社会的机构化等,使人们意识到各国均有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些观念推动了反殖民化运动、反战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值得强调的是国际社会机构化的产生和变革对人们的援助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利时的援助和救济组织、红十字会、国际传教士委员会、托管委员会、联合国的经济和社会机构,均致力于人权事业。总之,从援助产生的过程来看,其最初动机不是服务于国家利益,而是基于人的平等、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关怀。
其次,从发展上看,二战后援助有了质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援助国,为推动援助事业发展,努力构建援助机制。战后,国内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和国际合作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贫困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援助。⑲认为制度和机制对对外援助的发展意义重大,这正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美国设立了“发展贷款基金”,支持世界银行建立国际开发协会向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的开发项目和规划提供优惠贷款窗口,支持联合国设立特别发展基金,建立美洲开发银行,提倡建立食品援助计划即食品换和平计划。⑳20世纪60年代对援助项目管理结构的改组,将发展贷款基金和国际合作署合并为国际开发署,增加在多边援助机构中援助基金,制定贫困的标准。
他们主张建立一个国际援助体系(regime)并使之发挥作用,达成援助的共识,由发达国家作为一个集团对援助行为负责。日前在发达国家经合组织中,发展援助委员会(DAC)承担着发达国家对外援助协调、监督的作用。在发展过程中,基本形成了特有的规则、原则等,如多边援助的作用优于双边援助,限制政治作用,区分援助和商品及服务,以赠予的方式为主,援助必须促进可持续发展、人口控制、环保与民主等。为进一步评估援助机制,他们提出援助政策的政治条件与经济条件,尊重民主、人权、法制与开放市场、放松管制与能否接受援助挂钩,关注援助的结果。机制上,各国相应地增加了合作,多边援助的比例逐渐增加,在援助的质量和数量上也有了质的提升。由此可见,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援助,逐渐向发展化、职业化、关注贫穷化转变,更加地趋向于国际控制和监管,援助已不再是将政治目标放在首位,而是随着国家福利观念和国际合作意识的增强,各国普遍将减少贫困和人道主义放在首位。
再次,从成熟上看,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援助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援助国家及援助款的增加、援助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多边援助份额的剧增、援助的条款和条件都有所变化(主要表现在金融优惠和采购的条件上)、关注直接援助贫困国和消除贫困。所有的这些变化,拉姆斯坦都将其归因于“观念和价值,对外援助的实践所产生的经验,人权和平等,国际合作观念的影响。”㉑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各国就消除贫困、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等八个方面,确定了一套有时限、可测量的目标和指标,统称为“千年发展目标”㉒,进一步确定了援助的目标。
国际机制对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意义在于,在许多情况下,理性行为体的单边战略行为难以获得较大的共同利益,而国际机制规则提供一套办法解决这些难题并且让参与者获得理想的结果。80年代后的国际援助机制的建立,为其他行为体树立了严格的行为模式尺度,帮助参与者确定合作方式同时辨别其他参与者的欺诈行为;通过组织制裁来削弱参与者背信弃义的动机,建立相互信任,降低成本。国际援助机制的建立,在自由主义援助学者看来,改变的成本就会增加,基于道德和国际形象的考虑,机制内的国家都会选择合作和维护机制,共同解决全球贫困问题。基欧汉认为,机制在相关问题领域创建某种近乎法律义务性质的模式,使有关国家给予相互趋同的预期以及对违约者的制裁而遵守规则,也可以通过使信息更为对称等方式减少不确定性,降低合法的讨价还价的交易成本,增加不合法的讨价还价的交易成本。㉓
最后,从援助的领域、形式、措施和附加条件看,自由主义援助观也认为援助是人道主义的,而非国家利益至上论。首先,从援助领域看,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加拿大、德国和荷兰等国,在援助的过程中,强调软条款、多边援助和技术项目,特别是医疗、教育、合作和社区及区域发展上。其次,从形式上看,援助采取这样的形式:减轻洪水、饥荒、瘟疫等其他自然灾害的危害;一般的预算支持最贫困的国家,尤其是背负着重大的自然或经济灾害、战争或内乱;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或直接生产性资本资产;技术援助和研究,特别是在农业、教育、医疗、人口控制、经济计划和分析、项目准备和支持上。㉔查尔斯和玛丽认为,将以人道主义和发展援助为方向,而且这样的设计将援助最不发达的国家和这些国家中最贫困的人口。再者,从措施上看,自由主义援助者支持从经济和社会领域组建一个专家组,为援助提供一些信息和政策规划,从人的需求的角度出发,在社会工作、教育和医疗等领域做出贡献。最后,从附加条件上看,援助要求增加就业机会,特别是世界银行,都将就业和收入分配列为发展援助的目标。在冷战中和冷战后,那些人权纪录较好的国家,也最有可能接受援助。㉕
3 自由主义援助观的主流派别
自由主义援助理论除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一些理论的建构,从实证主义角度考察援助的动机、方式、措施外,一些自由主义的主要流派也对援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有规范理论、世界共同体观念、自由主义发展经济学等。
自由主义的规范理论从全球分配的角度分析了援助产生的动机及未来发展趋势。规范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查尔斯·贝茨,他将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运用到对外援助领域,认为世界范围内自然资源的分布才是真正的“道德上偶然的”,希望建立一种罗斯托意义上的契约。他们坚持“资源再分配原则”和“全球分配原则”,将国内社会的分配正义扩展到国际社会,不同国家的国民相互之间应有分配义务,国际分配正义应遵守有利于弱势全体的差别原则。㉖强调在全球范围内资源、财富和机会分配及其公正性。一些规范理论代表人物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他们提出分配的正义必然要求将所有人的福利考虑在内,并使之最大化,而不问他们的国籍。㉗还有一些从权利论的角度,提出人的基本权利:安全权、生存权和自由权。在此权利的基础上,必然就要求全球分配的正义,对外援助时,就需要对穷国和无法满足此要求的国家提供尽可能的援助。未来的对外援助也将一直沿着全球分配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间的合理分配和公平正义。
世界共同体的观念也称为世界主义者,他们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国际政治不仅仅是由一个个国家组成的社会,还包括一个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个人构成了一个基本的“世界共同体”。这种国际共同体的理念,为国际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的对外援助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政府与个人进行对外援助游说群众的思想武器。查尔斯·贝兹等认为在世界主义下,分配正义应该用于整个世界,用于所有人。㉘不论宗教、文化、国家,所有人都应处于正义之中。在世界共同体中,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间的联系表现为关联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第三世界的发展也与发达国家密切相关,像环境问题、发展问题、恐怖主义等问题远不局限于一个国家能够解决,需要全球的合作。基于此,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发达国家提供援助来实现经济发展,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不仅有利于消除由南方国家带来的不安全感,还可以从南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获益。
自由主义发展经济学也是对外援助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国际发展援助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该理论代表人物和理论流派众多,主要有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两缺口模型、大推进理论、经济起飞理论等。罗斯托是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经历传统阶段、过渡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等六个阶段。他批评了美国外援政策中的四个错误理念,即外援的任务是赢得朋友、加强受援国的军事力量、确保私企在受援国的主导地位以及通过消除饥饿来阻止共产主义影响的扩大。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这六个发展阶段,而起飞阶段是最关键的阶段,通常需要一些客观条件,如建立一些主导部门和合适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国家不能完成这些条件,所以需要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发展援助来帮助他们完成这一系列条件。㉙该理论认为,提供国际发展援助,就是要打破发展中国家走向“起飞”过程中的资金和技术瓶颈,并对传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进行改造,相对忽视当地政治、社会和文化中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㉚可见,该理论也是以自由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他们建议美国等发达国家提供一个五年开发援助计划,真正实现这些国家的现代化。
总体而言,自由主义对外援助理论,强调道德、平等和公正,人道主义需求在援助中的重要性;对旨在改善第三世界贫困和促进经济发展而实施对外援助持积极乐观态度;热衷于在对外援助中传播自由主义价值观;注重对外援助的效率与结果评估。同时,国家利益应该在援助考量中被最小化或被剔除,取而代之的应是跨国人道主义关怀,建立在日益增长的全球共同体意识上的国际利益概念;强调发展合作对于解决第三世界存在的众多问题,如绿色革命、降低出生率、提升基础设施、消除疾病和贫困等有重大帮助;在援助机构中,他们还提倡世界银行能够真正发挥多边援助的作用,在贫困国家发挥自身的影响,而不能作为西方国家的工具,为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而服务。凯森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大部分的援助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在众多国家和地区,援助都做出了积极的和有价值的贡献”㉛。
4 结论
自由主义对外援助观,强调道德的示范作用,强调人权、平等、社会公正等观念,认为国际合作和国际机制能够真正消除贫困,对外援助现象不单单是现实主义所标榜的“权利”和“利益”。对外援助如果真正像人与人之间的礼物一样,援助国是出于情感和无私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援助,援助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通过梳理和挖掘自由主义的对外援助观,笔者有三点思考。
首先,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各国已形成相互依存的国际社会,国际惯例、国际法和国际制度的作用日渐明显,其基础不仅是权力和法律,还包括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国际伦理道德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各国追求国家利益的行为构成一定的约束,有助于各国间建立互助合作的良好关系,也有助于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库利认为:“国家会因为正义、宽容、公平以及强大、成功而相互羡慕,国家是渴望生活在这一模式中的”[4]。然而,目前国际道德却成为一些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控制、颠覆、操作等霸权行为的工具,利用人权等任意干涉他国内政,所以笔者认为,在对外援助现实主义理论占主流的前提下,特别是无政府状态和国家间为权利和利益相互争斗时,自由主义试图去建立一个愿景、希望、承诺、信任可以做出重大变化的世界,是值得肯定的。但也要注意坚持审慎性道德标准,应该坚持心理上的平等、事实上的互利。
其次,自由主义对外援助理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自由主义一直认为对外援助是一种重新分配的过程㉜,其实重新分配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存在着等级和无意识的行为,存在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其实对外援助只是一种社会现象;自由主义理论不能解释为何得到援助的往往不是最穷的国家或比较民主的发展中国家,援助提供往往附加多种条件,人道主义关怀论不能全面地解释许多援助现象;自由主义者提供援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民主和公正的国际社会,他们要求在对外援助中输出价值观念,将援助与自由、民主、人权等问题相连,附加各种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但是标准的确定问题,以及政治条件是否会被利用等一系列问题,仍值得深思。
再次,丹比萨·莫约在《援助的死亡》一书中,一直贯穿着“为什么援助起不了作用?”、“如何才能够使得非洲发展?”这样的问题思考。非洲为何贫困,原因众多,“但公正地说,没有一个因素可以来决定非洲永远贫困……在不同程度上、不同国家中,当这些因素成为解释非洲贫困的原因时,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要依靠援助。”[5]20世纪70年代,很多欠发达国家就怀疑援助的有效性问题,坦桑尼亚等国,就强调自主性,强调现有援助的现状,提升自身发展的条件,否则就会产生依赖性,不可能实现现代化。㉝印度也是一样,在70年代,就强调不能依赖援助。㉞援助支撑了腐败的政府,妨碍了法律法规的执行,社会资本的丧失,内战的频发,减少了储蓄和投资,引起了通货膨胀,扼杀了出口行业,导致了吸收能力的瓶颈,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对外援助理论流派众多,但我们最为关注的还是贫困国家的发展。
注释:
① 对外援助的研究分类众多,如约翰·怀特就提出了四类援助理论:补充论、替代论、受援国中心论和援助国中心论,参见 John White,The Politics of Foreign Aid,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74.笔者主要根据国内外研究的主流分为这三大类。对外援助中的现实主义理论参见:英国的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120页;Hans Morgenthau,"A 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Aid",The American Political Review,Vol.56,No.2,Jun.1962,pp.301-309;George F.Kennan,"Foreign Aid As a National Policy",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Vol.30,No.3,Control or Fate in Economic Affairs(May,1971),pp.175-183;Samuel P.Huntington,"Foreign Aid for What and For Whom",Foreign Policy,No.1(Winter,1970-1971),pp.161-189;David A.Bladwin,Economic Statecraft,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pp.13-22;丁韶彬著:《大国对外援助——社会交换论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1-46.
② 对外援助中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Robert E.Wood,"Foreign Aid and the Capitalist State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ohn A.Hall,ed.,The State:Critical Concepts,(Vol.),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pp.287 -316;Guy Arnold,Aid and the Third World:North/South Divide,London:Robert Ryce Limited,1985,p.166;Steven W.Hook,National Interest and Foreign Aid,Colorad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inc.,1995,pp.38-39.
③ 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丁韶彬著:《大国对外援助——社会交换论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7-54;李小云,唐丽霞等,《国际发展援助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④ 参见 Hans Morgenthau,"A 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Aid",The American Political Review,Vol.56,No.2,Jun.1962,pp.301 -309;George F.Kennan,"Foreign Aid As a National Policy",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Vol.30,No.3,Control or Fate in Economic Affairs(May,1971),pp.175 -183;Robert A.Packenham,Foreign Aid and the National Interest,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10,No.2(May,1966),pp.214 -221.
⑤ Llord.D.Black,The Strategy of Foreign Aid,D.Van Nostrand Company,INC.Princeton,New Jersey,1968.PP.20.
⑥ David H.Lumsdaine,Moral Vis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e Foreign Aid Regime,1949 - 1989,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pp.8 -9.
⑦ 实验散见于:Hornstein et al.,"Influence of a Model's Feelings,"pp.10,222 - 26.Cited in Rushton,Altruism,Socialization and Society,p.4,pp.2 - 3.1968;Staub 1978,Positive Social Behavior and Morality,1980,pp.4.
⑧ Krebs ,"Pro- social Behavior,Equity,and Justice,"p.300,summing up,1982,pp.261 -308.
⑨ Kenneth Neal Waltz,Man the State and War:A Theoretical Analysi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pp.238.
⑩ David H.Lumsdaine,Moral Vis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e Foreign Aid Regime,1949 - 1989,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pp.14.
⑪ Kenneth W. Thompson, American Moral and Political Leadership in the Third Worl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5,PP.121-159.
⑫ M.Taylor 1982,Community,Anarchy and Liberty,esp.pp.22-38.
⑬ Wolfers,Arnold,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Essay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2,p.94.转引自〔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信强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⑭ Reinhold Niebuhr,"The Spirit of Justice",Christianity and Society,(Summer 1950).
⑮ M.Taylor 1982,Community,Anarchy and Liberty,esp.,pp.139.
⑯ Jane M.Hoey,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Aid,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329,International Co- Operation for Social Welfare-A New Reality(May,1960),pp.137-143.
⑰ Richard Morris Titmuss,The social division of welfare,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1958,pp.220 -221.
⑱ 洛克菲勒基金会:http://www.rockefellerfoundation.org/
⑲ David H.Lumsdaine,Moral Vis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e Foreign Aid Regime,1949 - 1989,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pp.227 -228.
⑳ 美国的对外援助主要见于:刘国柱,郭拥军等所著《在国家利益之间: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援助探研》,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尤建设著,《美国对印度援助研究:1951~197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王慧英著《肯尼迪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㉑ David H.Lumsdaine,Moral Vis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e Foreign Aid Regime,1949 - 1989,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pp.253.
㉒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http://www.un.org/chinese/millenniumgoals
㉓ 基欧汉:《关于国际自由王义的思考》,载《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王义、权力与治理》,第86-103页。
㉔ Charles R.Frank,Jr.,and Mary Baird,Foreign Aid:its speckled past and future prospect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29,No.1,World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Winter,1975).pp.155 -157.
㉕ James Meernik,Eric L.Krueger,and Steven C.Poe,Testing Models of U.S.Foreign Policy:Foreign Aid during and after the cold war,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60,No.1(Feb.,1998)pp.63 -85。援助的附加条件,一直备受争议,中国一直不主张附件条件,但也饱受批评,中国的学者就强调有区别的对待,不能将附加条件等同于干涉内政。西方的附加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还是有助于援助的实施的。
㉖ Charles R.Beitz,Politic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pp.127-176.
㉗ Peter Singer,One World:The Ethics of Globaliza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Preface".
㉘ Beitz,C."International liberalism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a survery of recent thought",World Politics,1999a 51(2),269 - 296.Simon Caney,Review Article:International Distributive Justice,Political Studies:2001 Vol.49,947-997.
㉙ W.W.Rosto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A Non-Communist Manifesto,pp.29-164.
㉚ W.W.Rosto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A Non-Communist Manifesto,pp.17 -18.
㉛ Robert Cassen,Does Aid Work?Report to an Intergovernment Task Force,Oxford:Clarendon Press,1994,pp.225.
㉜ David H.Lumsdaine,Moral Vis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e Foreign Aid Regime,1949 - 1989,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p.119 - 125;Jean-Philppe Therien and Alain Noel,Welfare Institution and Foreign aid:Domestic Foundations of Canadian Foreign Policy,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994,27(3):p529-558.
㉝ Henry Bienen,"an Ideology for Africa",Foreign Affairs 47(April 1969):545-559.
㉞"India Seeking Renewal of U.S.Economic Aid",Washington Post,5 April 1974.
[1]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M].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151.
[2][3]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苏长和,信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24,29,128.
[4]查尔斯·霍顿·库利.社会过程[M].洪小良,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20.
[5]丹比萨·莫约.援助的死亡[M].王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