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份制银行国际化路径探析
2013-08-15常兵兵
常兵兵 娄 建
近年来,改制上市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明显加快了国际化的经营步伐。处在国内银行业第二集团军的股份制银行也通过海外并购或设立分支机构,“试水”国际市场。国际化经营成为当前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就股份制银行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经营道路,对推进全球化经营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
怎样看待当前国内银行的国际化经营热潮?股份制银行应当如何选择符合自身特色的国际化道路?推进国际化经营,还必须做出哪些努力?股份制银行必须给出答案。
一、国际化经营是股份制银行的战略选择
所谓银行国际化经营,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经营管理活动超越了国界,由地区性的活动向全球一体化的市场演进的过程。换言之就是通过股东、分支机构、客户、业务、利润来源、雇员、管理模式等的全球化,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1.国际化经营是全球银行业的主流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加速了国际间资本的流动,促进了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工及企业的跨国购并,并进而推动着金融全球化。全球性市场已经形成,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与金融正在全面融入全球化体系。
从产业层面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国间产业的互动与调整,并通过国际分工影响着各国的产业发展与竞争格局,企业跨国投资经营更加普遍,富裕居民跨国金融需求日益高涨。从金融层面看,各国金融政策呈现出交叉互动的趋势,统一的金融监管标准正趋于形成。一些国家严格限制银行并购,逼迫银行尝试跨国经营;美国、欧盟因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在加强刚性监管的同时,量化宽松货币与财政政策,促使银行综合化经营成为引领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全球银行业大规模跨国界、跨行业并购风起云涌,不断催生出银行业的“巨型航母”。从技术层面看,信息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低成本地延伸银行服务空间和时间的同时,也在拓展着银行规模经济的边界,从而使银行跨国经营不仅能够巩固规模领先优势,同时促进了银行经营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从银行经营层面看,适应了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很多国际银行在具备强势资本和技术优势,国内市场资源又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都在全球市场上寻找着各种发展契机,实现国际化、全球化战略成为国际化大银行超常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浪潮中,既有大型银行之间的强强联手,又有大型银行吸收小银行的以强吞弱,还创造了以小并大“蛇吞象”的成功案例。
2.国际化经营是股份制银行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国内银行国际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投资触角迅速从香港、澳门、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周边地区,延伸到南非、英国,甚至进入了监管准入最为严格的美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广发、深发展、光大、招商等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民生银行投资入股美国美联银行。现实表明,在顺利跨越资本充足率和股改上市的门槛之后,股份制银行跨越国际化经营这“关口”的时间窗已经开启。
首先,国际化经营是金融竞争国际化的需要。随着国内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全面落实,中国银行业本土市场已经全面进入国际化竞争时代,股份制银行不仅要面对国内同业的激烈竞争,更意味着要在完全国际化的环境中,在同一起跑线上与正在加速本土化的外资银行进行“拼杀”。截至2010年末,已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16家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7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分行223家)、2家合资银行(下设分行6家,附属机构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有1家,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90家分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达44家、外资法人银行35家,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56家。面对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经营环境,资本实力迅速增强的股份制银行,迫切需要“走出去”,到国际金融市场开拓新的空间,已有32家中资商业银行引进41家境外投资者;1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进5家境外投资者;9家中资银行在海外成功上市。
其次,国际化经营满足客户“走出去”的需要。从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实践来看,追随本国客户的跨国经营是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基本动因。战略客户、优质客户的对外贸易和投资走到哪里,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就应当跟到哪里。随着近年来国内企业竞争实力的不断增强,众多有实力的优质企业纷纷踏出国门,寻求新的市场。富裕起来的国内居民到海外投资、旅行、居住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新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已累计达到2976亿美元,2001—2010年对外投资合计为2603亿美元,占到对外投资总额的87%。2010年对外投资的净额流量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居全球第五位,首次超过日本(532.6亿美元)、英国(110.2亿美元)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
最后,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的需要。商业银行是对宏观经济周期高度敏感的行业。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流动性过剩、高消耗、高污染、高物价、高投资等问题对经济调整产生了巨大压力。从减少银行利润波动的角度出发,努力实现银行国际化经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发国际、国内两种客户资源,降低单个国家经济周期对银行收益的影响经营模式的正确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也必须客观认识到,与国际先进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无论在国际网络、客户结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还是在国际化的人才、资本运作、抗风险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已经成为股份制银行必须破解的问题。
二、探索我国股份制银行特色的国际化道路
国际化经营对于股份制银行而言,既是重要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金融市场,既要有“走出去”的坚定信心,也必须在战略上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走出一条具有股份制银行特色的国际化道路。
1.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中心
“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是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第一理由。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银行股东要求的资本回报率普遍在15%以上,这一数据已经被列为国际标准。作为已经上市的股份制银行,必须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增加海外业务收入比重,确保银行市值稳定增长和股东价值最大化。衡量一家银行国际化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就是看其能否为银行和股东创造价值。分析美国和日本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过程可以看到,美国银行在向海外扩张时,既注重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又注重经济效益的追求,在发展初期可以允许亏损,但原则上亏损一般不能超过5年。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日本银行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推行“规模优先”的理念,其海外机构扩张战略以建立分支机构和铺摊子、占地盘为主。曾经使日本的商业银行在当时红极一时,1990年7月的美国《财富》杂志世界银行排名前10名银行中,日本占8家,前20名中,日本占14家。但是,在后来与欧洲、美国的商业银行竞争中,日本在国际金融市场所占有的利润份额还是逐步败退。不同的国际化经营思想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值得记取与深思。
因此,面对全新的复杂市场环境,股份制银行国际化经营必须始终坚持以追求安全可靠的利润,以市值稳定增长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中心。
2.经营理念与国际对接
经营理念是银行的精神支柱。综观国内外银行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到银行或者大踏步前进,或者裹足不前,或者陷入泥潭的典型案例,均与是否坚持了正确的经营理念直接相关。举凡成功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商业银行,都具备了全球的视野和先进的经营理念,银行所有的经营活动都以成熟的经营理念作指引。有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才能够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金融市场,造出一个个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银行的金融业“巨人”。
经营理念与国际的对接,就是要回答股份制银行到底应当依靠什么样的经营理念指导国际化经营。国际银行的经营理念概括起来就是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市值理念、创新理念、服务理念等。国际化经营强调的是效益原则,强调的是风险文化,强调的是稳定增长,更强调银行的发展必须志存高远。
随着外资银行的竞争和银行改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日渐增多,许多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在实践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经营管理中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究其实质还是在经营理念上与国际先进银行的经营思想出现了偏差。股份制银行要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就必须在经营理念与方法上实现国际化,与先进银行实行全面对接。
3.发展策略与国际对接
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在把中国的股份制银行推向国际竞争舞台。在国际金融市场叱咤风云的汇丰、花旗、JP摩根等国际先进银行之所以能够成为行业翘楚光耀百年,就得益于在众多领军人物的带领下,推行了科学而明晰的发展战略,从而铸造了金融帝国的世纪伟业。股份制银行的国际化经营目前仍处于刚刚起步、学习探索的阶段,在到海外市场开拓之前,必须对市场潜力进行详细调查研究,以回答国际化经营发展方向、市场定位和发展路径等战略问题。
在发展方向上,应当充分认识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在别人的土地上以怎样的姿态竞争,要在当地市场成为一种怎样的竞争者,是通过国际化经营进一步提升银行经营的地域范围?还是通过国际化进行综合化经营拓展非银行业务利润来源?进一步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国际化改造?一系列的目标等都必须进行认真谋划。如果没有明确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就会成为竞争中迷途的羔羊,终究摆脱不了被淘汰的结局。
在区域定位上,必须采取梯次推进、差异化的地域扩展策略。根据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格局,首先选择以与我国经济交往密切,文化、语言相通、优质中资企业和富裕华人较多的地区为国际化经营基地,以此为基础拓展新兴市场,然后再向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区域推进。在客户定位上,应从主流市场、主流客户、优质行业、优质客户和个人高端客户切入。以个性化服务,重点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当地的优质上市公司;当地重大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的公用事业公司以及大型金融机构;规模大、信用好在国际市场经营效益显著的国内跨国公司;与境内有密切业务往来、有市场和竞争力的境外优质中小企业;信用等级高的境外中小金融机构;境外华人与当地市场富裕高端客户;海外股东等六类客户群体。
在产品和服务定位上,着重产品创新,打造特色优质品牌。重点发展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类产品;财富管理服务和私人银行业务;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网上银行服务等。同时,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的产品策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金融特点,在业务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
在发展路径上,拟可采取的方式有:设立分支机构、新设独资或控股子公司、收购、参股等。一般而言,新设分行的方式不需要母行提供资本金,只需要提供营运资金,在资产规模上不受限制,监管以母国为主。从实际来看,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开设外资分行监管要求比较高,申请难度大。相反,通过开设子公司的方式,以东道国监管为主,还可以带来资本金,容易获得东道国的批准。从资本运作的角度看,通过收购兼并东道国现有金融机构越来越受到国际银行的垂青,比如国家开发银行投资巴克莱银行,中国银行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民生银行为突破市场准入障碍收购美国联合银行,以及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等。
随着股份制银行上市后资本实力的空前提升,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除了应当在境外设立分行外,还要充分利用资本运作方式,有目的、有选择地伺机收购兼并、参股当地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
4.管理体制与国际对接
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不断优化调整经营管理体系,是银行适应国际化经营需要的重要举措。从国际化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看,大部分银行根据业务走向、业务地域采用了事业部管理的扁平化架构。从资源配置方式看,国际化经营通过经济资本手段,实现各种资源在不同地区、业务线的优化配置,通过经济资本的扩张与收缩,实现银行业务结构、地区结构、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有续调整。从经营管理文化角度看,本土化是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核心所在。如果不能国际化经营,不能有效推进本土化发展,其业务竞争就会受到较大限制。
因此,表面看中外银行竞争的焦点是拼产品、拼服务、争夺客户,但背后实际是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较量。股份制银行必须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杆,改进经营管理,以全球化视野推动全球化发展。不仅要求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等方面逐步达到国际规范,还需要在管理范围、管理技术工具以及管理团队结构等方面达到国际水平。
5.风险管理与国际对接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其综合竞争力的根本在于风险管理能力,是能够在一定的风险容忍度内开展和经营业务,在有效管理和经营风险的过程中实现价值最大化。近几年股份制银行在风险管理理念、体制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股份制银行必须通盘考虑全球的经营环境,以防范和控制风险为前提,稳步拓展国际化的经营。银行业务向境外市场延伸和拓展,涉及同东道国传统习惯和经营方式、经营文化的融合的风险,对当地主流经济和金融市场、监管要求以及客户需求相适应等问题,都应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三、夯实股份制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股份制银行国际化经营不是一夜之间的革命,而是长期变革和转型的过程。国际化经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按照国际标准对银行进行现代化改造,循序渐进,稳健推进。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通过改革和引进战略投资者,股份制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进一步得到健全,基本形成了与国际银行相似的框架。但是,在发挥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方面,股份制银行还没有达到自如、自由的境界。鉴于此,首先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有效运作机制,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职责和权利,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其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准确衡量决策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员工个人对于银行所做的贡献,根据业绩和贡献进行激励。最后,逐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整、详细、准确、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努力开展信息管理手段创新,逐步实现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的标准化。
2.推进经营管理体系改革
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是与建立现代银行组织体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股份制银行要按照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从流程银行建设入手,完善商业银行的体制机制,通过流程银行建设,形成商业银行内部的多元利益制衡机制,并借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扁平化、集中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重塑营销体系,打破原有的“金字塔式”组织分工体系,使商业银行内部责、权、利三者有机地协调统一,创造条件加快向事业部体制转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服务渠道,建立方便、快捷、客户友好、全方位和全球统一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以面向客户需求、强化客户忠诚度为目标的标准化销售流程;建立对客户需求快速反应,规范、高效的产品开发和创新机制;搭建金融综合化经营平台,提升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建立高效、科学的海外发展战略管理机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人文和社会环境,建立适合海外目标市场区域和客户群体特点的境外业务管理体系,包括经营决策、产品和服务创新、业务组合、风险管理等。
3.推进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决定国际化经营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股份制银行缺乏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国际化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在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上,应大力培养精通外语、国际金融业务、法律、电子计算机并能按国际惯例行事、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一方面在行内员工中选拔高素质人才,经过培训派往国外,建立自己的“海外军团”,另一方面揽天下人才为我所用,重点是引进熟悉海外收购兼并业务的专门人才;在人才的激励机制上,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员工能力素质评价体系,构造优胜劣汰的人事竞争机制,促进银行业国际化进程。
4.打造国际化银行品牌
国际化银行发展的主流是综合化经营,目前阶段国内银行经营仍以传统业务为主,缺乏中间业务等强有力品牌支撑。进军国际市场,必须加快业务结构调整,打造新的银行品牌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目前,国际先进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多在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80%以上,与之相比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加强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和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中间业务发展战略协作关系,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在通过创新不断满足国内公司和个人客户需求的基础上,继续拓展面向国际客户的产品和服务,丰富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类产品;营销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以及结构性存款、基金投资等业务;开拓网上银行服务等。同时,适应境外客户需求,开发全球资金外汇业务,如结构性票据业务、现金管理、资产或资金管理,首次公开上市、并购、发债和资产证券化等投资银行产品与服务。
5.推进国内业务的发展
实现国际拓展,最有效的办法是在本土市场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国内市场仍然是我国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和吃饭的“本钱”。在国内业务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同时,股份制银行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开展收购兼并,建立离岸银行业务,开展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实现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
6.创造法律和制度环境
政府应当加快推进分业经营体制向综合经营体制的转变,完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法律框架,加强监管协调,完善国际化经营的监管机制,特别是要加强与主要经济体和金融中心监管当局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准入谈判,为中资银行争取东道国或地区的国民待遇。面对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和变幻莫测的国际经营环境,股份制银行只有通过国际化改造,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