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对策和方法
2013-08-15陈晋旭
陈晋旭
( 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0 引言
当今社会,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强烈地改变着我们面前的世界,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高等院校,探索与思考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新课题,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领域乃至整个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一些大学生迷恋于网络,数字化生存成为部分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网络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人际交往、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和法则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机遇,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角度,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行为引导研究,开拓新时期网络教育的广阔空间是高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1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除了收发电子邮件外,主要是利用网络了解信息、交际、娱乐,在获得的各种信息中,学术信息所占的比例比较小。随着市场社会的发展,一些应变能力差的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十分敏感,对目前改革开放的环境缺乏承受力,感情脆弱,情绪波动,无法应对失败与挫折,常常由于浮躁冲动而导致心理失衡,形成人格障碍。
1.1 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务实性明显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但他们明辨是非和判断形势的能力较差,而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欺诈,他们宣扬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势必会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道德观念取向。他们中出现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者无不是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的结果,致使许多大学生心理困惑、理想淡化、信仰危机和道德意识弱化[1]。他们往往从网上寻求精神寄托,沉迷于网络空间不能自拔。试想,如果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失去了精神追求,不具备完善的人格,没有起码的社会良知,即使拥有再高的智商,再强的创新能力,也不过是个人私利的猎取者和畸形消费的热衷者,甚至可能沦为国家和人民的危害者,这与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完全背离的。
1.2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突显
网络自由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发表自己的言论,可以把对现实中的不满借助于各种网络平台发泄出来。由于网络规范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网络中行为只能取决于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而大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还存在着不成熟性,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在他人的影响教唆下,会出现不计后果的网络失范行为,网络道德的失范往往成为现实中道德示范的反面教材[2]。
1.3 个性主义膨胀和人际情感淡薄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长期接触网络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虚拟的网络世界改变了以往人与人的沟通方式。有的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的第一感觉就是找网络倾诉,这样往往使得他们离现实越来越远,造成新的精神空虚和自我麻醉,让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建立在虚幻之中。同时网络中虚拟的人物角色使得他们个性主义膨胀和人格双重化,大部分人通过网络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关系,而在现实中减少了与周围社会人群的接触,造成了人际情感的淡薄,最终网络成瘾难以自拔。
2 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对策和方法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全年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在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中,关键在于把大学生的法则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理所当然要求网络德育教育与法则教育的互补整合,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并最终实现思想教育之目的。
2.1 开拓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新局面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网络德育教育的新局面。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现代德育工作的核心。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作为高校的主管部门应建立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来提高网络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督、引导和规范,要按照属地原则,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高校应将网络德育教育纳入日常常规管理范畴,由学工处牵头,各二级学院学工组织和校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良性机制[3]。其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目前年龄较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网络知识培训,面对学生的网络行为不知所措,所以教育工作者只有熟练地使用网络,了解时兴的网络因素,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同时,高校可吸收一些责任感强、政治立场坚定的计算机网路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通过多方的努力,使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转变为具有吸引力、更贴近学生实际的双向沟通的网络德育教育模式。再次,应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当前的校园网络文化,主要以一种潜在的、自然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或多或少带有随意性规范性较为薄弱,广大学工管理工作者可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的优势,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教育他们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4]。
2.2 加强高校网络法则教育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首先,要加强网络法则教育,必须推进网络法制化进程。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法则教育管理部门,为独立开展网络法则教育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宏观把控和科学考核,具体研究网络法则教育方案和内容,建立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同时成立校网络法则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定期对各个成员单位进行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5]。其次,要把网络法则教育与建立惩戒制度结合起来,学校应根据实情在学生手册中对网络违规行为明确相应的处理措施。当然惩戒不是最终的目的,学校也可以聘请法院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网络普法宣传教育,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现实中的生动案例,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联合社会多部门的力量建立网络法则教育基地[6],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法律实践能力。最后,学校要健全网络法制教师队伍,承担大学生教育引导工作的不仅仅是学工人员的任务,高校应站在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基础上,鼓励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积极投身于网络法制教育工作中,调动其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当前各高校都开设法律基础课,作为承担该课的任课教师更应作为培养大学生网络法制观念的主力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7]。
2.3 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则教育的互补整合
道德教育强调的是自律,而法则教育强调的是他律,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网络法则教育,只有互补才能开拓新时期网络教育的新局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德育与法治相结合是学校德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还应促使道德教育和法则教育的相结合。当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则教育的内容和措施都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评估、师资建设、监督制约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教育管理机制[8]。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网络教育,有针对性地开设配套的选修课,开展各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当前的教育理念普遍存在只讲鼓励不讲惩罚或只讲惩罚不讲鼓励的两种片面倾向,要克服这种极端倾向,必须由简单的道德说教转变为以赏罚机制为载体的教育。以赏罚机制为载体的网络教育应建立在法制化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执行制度、管理行为去教育学生、完善学生人格。但是,这项重要工作目前仍处于不完善的状态 ,最主要的问题是制度不完善或者有章不循。这种状态使管理混乱,既费时费力又做不到公平公正,学生受不到应有的教育。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管理中,需要把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具体的法规和准则中,这样不仅有国家严密而完备法律法规作为保障,而且学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使之落实在行动上,进而实现高校网络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3 结束语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教育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和任务,这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意义深远。法则教育与道德教育都是大学德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法治与德治、法则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从制度上有效促进他律向自律转化,最终使高校网络法则教育和道德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构建起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
[1]廖晋梅.“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以成都市高校为例[D].成都:西华大学,2012.
[2]马玉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向-网络德育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78-80.
[3]夏柯.浅谈高校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制建设[J].黑龙江史志,2011(17):69-70.
[4]彭国柱.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创新[J].文史博览(理论),2009(9):84 -85.
[5]黄建新.学生网络法则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0(11):69-70.
[6]严海波.谈谈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问题[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3(4):226 -227.
[7]黄柯.“两课”应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86-87.
[8]罗元.论高校法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互补整合[J].教育与职业,2009(6):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