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图示视角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2013-08-15

关键词:文化背景图式译者

杜 冰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背景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种重要的语际交流途径,翻译并不仅是语码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信息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尽可能多的储存文化背景知识并充分激活内化在大脑中的文化图式,才能准确的把握语言的主旨,再现原文的风采。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在各民族文化的积淀中,与其文化相对应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词汇——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便应运而生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去处理这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从而达到信息最大程度保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认知图式理论视角来探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二、理论背景

(一)图示理论

“图示”(schema)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Frederick Bartlett(1932)在他的作品《Remembering》中提出的,他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1]现代图示理论认为图示是认知的基础,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我们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示,只有当输入的信息与这些图示相吻合时,才能产生理解。国内对图式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20世80年代末,国内学者将图式理论从人工智能领域运用于阅读理解,进而辐射到听力理解、词汇习得、文化教学及翻译当中。

图式作为人们从自身的经历中获得的一种背景知识,在翻译的理解与表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示主要分为四类:即内容图示(关于世界的基本知识);形式图示(关于不同文体的修辞结构的知识);语言图示(关于语言词汇和语法的知识)及文化图示(关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博迪(Bedir)提出了文化图示的概念,即所习得的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about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language being learned)。[2]简而言之,文化图示是指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历史背景、民族心理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它在语言理解、文本解释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众多学者都认同在跨文化、跨语言的翻译交际中,译文读者能否正确地理解原文作者所传达的信息和意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中是否存在相关的文化图示。

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亦可喻为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上壤,翻译则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句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3]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转换过程,这种过程从表面上看只是种语言活动,但从翻译的主体即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质上是种思维活动。在这种思维活动中,译者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各个重要的环节,如图示的转换,其中当然包括文化图示的转换。在翻译的理解阶段,译者应具备并激活人脑中已存在的与源语相关的文化图示才能确保对源语的正确解码。在翻译的表达阶段,译者对目的语图示的编码应有利于激活潜在读者已有的相关文化图示,同时也要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更多有关新的文化图示以达到翻译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二)文化负载词概念

正如上文所述,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能够得以展现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文化也是语言的内涵和环境,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因此在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作为其变动过程的载体和记录者的语言,必然孕育出与相应文化对应的,具有鲜明文化特质的语言文字——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words),即“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4]这些“文化负载词”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等。不同文化图示下文化负载词的认知理解也必然要体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三、不同文化图示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翻译的目的是让译语读者能够从译文中获取的交际信息尽可能的等同于源语读者从原文中获取的交际信息,是不同文化特点符号的意义转移。在跨文化翻译交际中,由于具有鲜明文化特质的文化负载词的存在,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群体在对相应事物的理解中,激活了各自独有的文化图式,这也是理解和翻译的难点所在。因此,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时候,译者必须对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充分而正确的理解,尽量激活内化在记忆中的两种相关的文化图式。如果原文信息与译者原有认知图式相符,那么客观上便强化了译者原有的图式;而如果原文信息与译者固有的认知图式相悖,那么就要调整原有图式,或增加原有图式的内容,使它和新信息相吻合;如果头脑中还没有相关或相似的图式,译者就要主动建构。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种认知图示差异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在不同文化图示下采用多种翻译法,如自译法,意译法,代换法,音译法等,尽量做到译作与源语言在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方面的大致对等。

(一)图示对应

图式对应指的是形成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图式在相互理解过程中的能够达到一一对应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源语的文化负载词就可以顺利的转化成目的语的文化负载词。奈达认为,“世界上的语言和文化具有极大的共通性,所以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思想”。[5]这是翻译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由于全世界的人们的生活经历都会有一定的相似性,汉语中存在的一些具体的意象英语中可能也存在,甚至可能在文化形成过程中能够找到共同的文化认知基础。因此,目的语读者的大脑中可能存在相似的认知图式,这样就可以实现对等翻译。

在这种图示下,译者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相对简单,自译法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译者可以直接在目的语中找到与源语对应的语言词汇。在如下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找到汉语成语的英语对应表达,因为英汉民族对这些词有着相似的认知图式。例如:趁热打铁 striking while the iron is hot;海枯石烂 sea going dry and rocks melting。另外,汉译英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表达也可自译为英语:改革开放政策(the policy of reformation and opening);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反之亦然,在汉语中也能找到一些由英语自译过来的词: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No pains,no gains(不劳而获)等。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负载词的意义也准确地传达到了目的语。目的语读者可以毫不费力地理解译文,即使是没有任何注释或解释的直译也不会影响读者的思路和对译文的兴趣。

(二)图示冲突

图式冲突是指跨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的同现所造成的误解。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可能有着共同点,但由于对不同事物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存在不同的理解,所以在表达方式上亦反映出差异,造成在两种文化图示进行匹配的时候会产生冲突。在这种图示下,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则要求译者熟悉文化负载词产生的文化背景,通过比较分析两种文化,来调整原有的文化图示。例如今年是中国农历龙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龙有关的图示是权势、高贵、尊荣、幸运和成功,而龙dragon在英语中则是喷火和食人怪兽之意。因此,西方人对中国人自称是“dragon’s descendants(龙的传人)”感到无法理解。另外,在英语文化中,将狗与忠诚、友好、运气相联系的短语,如“lucky dog”,“a joll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等。然而,在汉语中,“狗”经常用于贬义词中,如“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由此可见,中英文读者关于“龙”、“狗”的认知图式是存在差异的。由于认知图式在理解新信息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当新信息与已建立的认知图式一致或匹配的时候,认知图式才能正常地起作用。[5]为了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译者需要对文化负载词进行进一步解释或加注。在翻译此类图示冲突的习语时,译者就不能采用自译的方法,而意译法则能够在翻译的形式和内容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言词汇的民族特色。

(三)图示缺省

由于不同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有时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图示在另种一语言里是缺失的,更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在译者大脑中就无法建立相对应的文化图示,从而产生图示缺省的情况。在这种图示下,译者首先应比较目的语国家与译入语国家在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再结合特殊的文化背景对词汇进行分类解释,且结合不同的翻译方法来构建新的图示。同时,译者对文化特色词语描述的对象所隐含的文化缺省成分要在译文中加以适当补偿。创造性的翻译有利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文化得以相互促进和融合。

直译法:某类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含有丰富的文化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如:“九牛二虎”,“排山倒海”,“吃大锅饭”等。英译时可优先考虑保留形象,方可让读者欣赏到中国特色的语言形象。再如“班门弄斧”不一定被译成teach the fish to swim。反而译成 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更便于外国读者品尝到中国语言形象的独特之处。

音译法:汉语中通过音译的词汇经过长期而广泛地使用,会逐渐融入到英语文化之中,并能够丰富英语词汇,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语言的融合。[3]如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功夫(kungfu)、阴(ying)阳(yang)已经普遍为西方人士接受。再比如,每届奥运会的吉祥物都能体现主办国的民族特色,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最初翻译是friendly。从对外宣传的角度说,无法完全体现我们中国的民族特色。该词的争议结果是最终选择了音译,直接翻译成Fuwa。既简单易记,又体现了民族色彩。

代换法:代换法能够帮助译者在保留原文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某个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语代替原文词语,从而达到引导解释新图示的目的。例如:过河拆桥(kick down the ladder);昙花一现(a flash in the pan)等。

零翻译法:就是将包含一定文化图示的源语直接用于目的语中。如DVD、E-mail、MSN、GDP等,像这种英文表达不论是在中国人的口语中还是正式的文件中都可见到并广泛使用。

(四)图示错位

图式错位指的是相似的意义在不同文化中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由于各民族的生话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的不同,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类似的观念。[6]译者只有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有较好的掌握,才能呈现出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色彩,而不会歪曲语言中的文化意象。一般来讲,代换法适用于这种图示下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例如,在汉语里“红茶”就不能自译为“red tea”,而是“black tea”;同样,“黑面包”是“brown bread”,“青一块,紫一块”是“black and blue”。 此种翻译策略常会采用幽默诙谐的方法,对译者来讲是难度和挑战而对读者来讲则是乐趣和享受。

四、结语

如果说文化图示理论强调了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那么,文化负载词则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内涵和差异。认知文化图示下文化负载词的认知理解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翻译作为语言形式的一种转换亦是一种语言文化艺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则是译者积极思维认知话动下的一种跨文化翻译。[7]在熟悉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前提下,译者首先应分析文化图示和文化负载词之间的对应关系,适时修正或重构已有的文化图示,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最大程度的相互照应。总之,文化图示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丰富了各国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加强并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文化信息输入,加强中西方文化比较,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敏感意识,在翻译实践中努力洞察文化特色词语所隐含的文化背景信息并与目标语文化背景知识加以比较,从而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文化负载词处理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水平。

[1]Bartlett,F.C.Remembering[M].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32.

[2]Bedir,Hasan.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rough cultural schema[D].Adana:Cukurova University,1992.

[3]尤金·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Jin Di&Eugene A.Nida:On Translation[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6]刘萍,曾文华.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7]陈曼,万呈惠.文化图示理论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9).

[8]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9]王大来.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图式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