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HOP和Painter软件在儿童绘本中的要素分析
2013-08-15杨婷
杨 婷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一、儿童绘本起稿技术
(一)儿童绘本起稿的方法
绘本是一个靠图形来表现和诉说内容的艺术形式,在信息传递上有直接、简洁、目的性强等特点,且具有很好的大众基础。利用PHOTOSHOP和Painter软件绘制儿童绘本的图形线稿时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用铅笔在纸上画好线稿,然后通过扫描仪扫描到电脑进行上色处理,主要以可爱卡通简笔造型表现。第二种是直接利用PHOTOSHOP和Painter软件中的各种画笔绘制图形线稿,PHOTOSHOP是一款图像处理软件,主要用来进行已有图片的合成和调整,绘画并不是它的强项,在PHOTOSHOP软件中绘制线稿是通过钢笔工具来完成。在Painter软件中绘制线稿主要是用的笔刷工具来完成,其中的铅笔工具很方便,线条处理起来很流畅。要强调的是,线稿很关键,直接关系到上色及最终效果,所以线稿绘制尽量充分。
(二)儿童绘本起稿分析
线稿在儿童绘本中十分重要,它是表现的基本手法,线是一种概括、洗练而又能动的艺术语言,具有丰富的韵律美与节奏美。以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儿童绘本以线造型,这种独特的造型表现方法,强化了线的形式趣味,使线的运用方式带有了个性化的特质,在儿童绘本艺术中,运用线条进行造型的绘本作品并不少见。
二、儿童绘本中的上色技术
(一)儿童绘本中的上色的方法
儿童绘本与其他绘画用色追求复杂调和、丰富细微,讲究真实性有所不同,儿童绘本可以大胆采用某种夸张或假定的固有色,大面积固有色的平涂使得主体图形显著跃现出来,更加有效地增强了图形的视觉张力和感染力。儿童绘本对于色彩的运用,讲究配合得宜,而不必恪守对象的实际色彩。儿童绘本画更注重一种主观心理世界的构造,强调艺术思维的主观性,这是对自然物象的特征加以主观强调的结果,也是儿童绘本解决艺术创造与自然美对立的一种巧妙手段。
Painter软件中的笔刷种类和变体数量是空前最庞大的,一共有三十多种笔刷,四百多种变体,并且利用它你可以逼真的画出水彩、油画、水粉、蜡笔、粉笔、铅笔等真实画笔的风格。与之相应的,Painte对于绘画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并且必须搭配数位板才能将其功能完美发挥,上手稍慢,对电脑要求也稍高一些,例如:Acrylics(丙稀画笔)这个是painter 8新增的一类笔刷,其实是从原来版本中Brushes(毛笔)中分离出来的一个类别。原来比较熟悉的Captured Bristle(分叉毛笔)也归到了丙稀画笔之列。丙稀画笔的特性是笔毛分叉比较厉害,而且笔毛的质感比较硬。
(二)儿童绘本中的上色分析
儿童绘本艺术完全可以传承其形式美法则,创设出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浓重华夏民族艺术性格的中国现代儿童绘本。罗斯·艾尔斯库勒和哈特维克探索绘画与人格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提出了使用颜色的正常发展进程,“颜色是儿童情感生活本质以及情感强烈程度的最早表现,学前儿童通过颜色媒介表达他们的情感、冲突和困难。”儿童确实是天生的色彩学专家,在绘画过程中孩子很少关注细节、大小、比例和物体的固有色,他们不是把颜料在图画上的简单叠加,而是能够本能地感受到色彩的通感属性,用夸张的色彩表现心境、感情、意图。借鉴儿童绘画的色彩体验儿童的内心感受,把色彩概括后运用在绘本中,可以起到烘托故事气氛,感染儿童的内心情感引起共鸣的作用。例如:儿童画《小狗》应用了红、黄、蓝三原色使画面色彩艳丽、明快,表现出了狗妈妈哺育小狗开心的画面。绘本《彩虹色的花》也采用了儿童画的鲜明的颜色,同样反映出书中舒心快乐的故事情节。
三、儿童绘本中的修细节技术
(一)儿童绘本中的修细节
有趣的细节图形是画面中引发阅读兴趣的点,那么当这些细节延续便形成了贯彻故事的线。这种连续的图形细节也有助于儿童整合故事。连贯的细节一般在故事中以辅线的形式出现,辅助主线更好的完成故事的讲诉,使故事变得层次丰富,也强化了阅读的乐趣。
儿童绘本表现技法十分多样,画、刻、印、剪贴、拍摄、塑性……而各种表现手法所产生的机理效果各不相同。在国外表现机理的运用在绘本创作中非常常见。利用色粉笔的质感表现柔和的毛发,利用水彩的流动、渗透所形成的机理表现梦幻、轻柔的画面。虽然表现机理是手工绘画中的附带小细节,但与冰冷、机械的电脑特技相比,恰当的表现机理能使作品如虎添翼,既切合主题也能张显作品的个性。使得作品能在海量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Chalk(粉笔)是新增的一个类别,原来的版本是属于Dry Media(干媒体)里面的变体。Sharp Chalk(尖锐色粉笔)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细节刻画工具。
(二)儿童绘本中的修细节分析
儿童绘本中的修饰细节环节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儿童绘本市场升温很快,但国内原创绘本却一直处于竞争劣势。其原因并不在于缺乏优秀的故事脚本和画面表现,而是对绘本细节设计的忽视,使得大部分作品都缺乏优秀的故事脚本和画面表现从而使大部分作品都缺乏一读再读的魅力。
作者就修饰细节画面的三个构成部分——色彩、图形、表现机理,进行细节设计的探讨。
首先色彩是大部分人对可视图片的第一感官,这种来自于色彩的刺激不仅仅停留在视觉上同时还可以对人的情绪和生理产生影响,作为画面大背景的色彩往往对故事的叙述、气氛的渲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却被大多数国内的绘本作者所忽视。他们凭借着惯性思维设计画面的色彩:晴空永远是蓝天白云。星空永远是黑底白点,色彩所起到的只是说明作用。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天空又岂止是那两三种色彩可以表述清楚的,而这些不同色彩背景所烘托出的气氛自然不同。背景色彩的巧用不仅在单页中起着营造气氛的作用,还能在关联页中起到启承转折的作用。
色彩的细节巧思不仅体现在大的色彩背景上,还体现在局部的色彩安排中。这种细节设计通常利用色彩的感情特性,进行反常态的设计。如:红色的苹果是甜的,黄、绿色的苹果是酸酸甜甜的,那么为了表现一个奇特的蓝苹果在画面上也许一下就抓住读者的目光,并引发起好奇,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巧设计,却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好看的图形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起阅读的兴趣。儿童对画面的理解还停留在局部细节上面。因此在故事阅读中,具有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孩子对于图形的细节观察非常敏锐。根据这一阅读特点,适当的添加趣味图形的细节.可以使平淡的画面显得趣味横生。
针对图形个体的细节加工,往往能得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有趣的图形往往被作者精心的安排在画面的一个不起眼处,等待细心者的发现。一个细节的发现,就会引起心理好奇的连锁反应或是经验共鸣。如:门后躲着的猫,小猪的尾巴上绑了个蝴蝶结,小女孩的鞋子没穿好等,也许这些细节与故事情节无关,但是加入这种细节后.故事的形象就会变得丰富立体,拥有了与众不同的个性。而这些细节很容易引发儿童联想生活中的经历,或许自己也曾经给小狗的尾巴绑过蝴蝶结,或许自己也有鞋子没穿好的经历,这些相似经历使孩子很容易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获取更真切的阅读真实感、愉悦感。
有趣的细节图形是画面中引发阅读兴趣的点,那么当这些细节延续便形成了贯彻故事的线。这种连续的图形细节也有助予儿童整合故事。连贯的细节一般在故事中以辅线的形式出现,辅助主线更好的完成故事的讲诉,使故事变得层次丰富,也强化了阅读的乐趣。
再次,表现机理,科技的不断创新,绘画的表现手段也日益丰富。快速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更多的国内创作者更愿意选择方便快捷的计算机绘图。大量雷同的数码图画充斥着图书市场,使作品缺乏个性,也使得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但读者对个性的呼唤却又导致了盲目的风格化,对美的追求却被异化成计算机技术的炫耀,传统手绘表现被忽视。其实机理具有的不可复制的视觉魅力。人们对机理的感受一般是以触觉为基础的,但由于人们触觉物体的长期体验,导致视触感的产生,人们不必触碰,能依靠视觉产生。儿童由于生活经验尚浅。对于这种视觉机理往往会产生好奇,动手去摸摸,去扣扣,与书本发生密切的互动。
绘本的创作,不仪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过程,也是一个睿智的设计过程。它既要完成文字与图画的整合,更要求有高质量的画面表现,而细节设计的介入,使得作品更加丰富立体,个性鲜明。但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好的细节设计固然可以突显创作者的意图,增加阅读的趣味。强化故事主题。但当细节设计脱离了故事内容时,就会显得与整体格格不入。因此绘本插图的细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故事的整体结构,配合故事情节需要,进行合理、贴切的设计。让绘本真正走入儿童的世界,为他们带来美和愉悦的阅读体验。
四、儿童绘本中的后期处理技术
儿童绘本中的后期处理主要是对制作出来的画面裁剪、颜色校正、增强光影效果、添加配景、合成等方面的加工,其目的在于加强画面效果,使画面细节显得更加丰富。
Photoshop软件具有强大的图形图像编辑处理功能,在儿童绘本中的后期处理主要用到裁剪工具裁剪画面,使画面主题更加突出,让构图更加完美,以及图像调整中的色阶调整、锐化调整、色调调整、添加配景等图像编辑技术。色阶调整可以让对比度和饱和度恰到好处,还可以让色彩更通透。色调调整可以让颜色更鲜艳一些,还能针对某个区域的更换颜色倾向。锐化调整可以改变其锐度,在每个色块的边缘自动分析明暗对比度,去掉一些过滤值带来的模糊。添加配景可以根据需要使画面效果更具有细节,气氛更活跃。
[1]夏丽君,张雪萌.当代绘本插画的情感文化解析[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0.
[2]李春燕.儿童电子绘本阅读《爱心树》教学设计[J].新课程学习,2010.
[3]石竹青.儿童绘本创意来源与创作法则[D].大连民族学院设计学院,2010.
[4]王慧宁.绘本的概念界定及中日现代绘本溯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
[5]黄昕.绘本:幼儿早期阅读的良师益友[J].考试周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