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文化解析
2013-08-15王文艺
王文艺,宋 辉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13)
中国和平崛起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未来整个世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历史文化的视域解析中国和平崛起的根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不竭动力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性格。中国人不相信有一种异己的力量在支配世界,认为命运操纵在自己手里,要改变命运只有依靠自己。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1](P96)他回答季路提问说: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P169)“子不语:怪、力、乱、神。”[1](P180)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作乱和鬼神的事情。可以看出,他虽然未明确否定鬼神,但是,对鬼神持一种怀疑态度是无疑的。在老子那里,鬼神没有了藏身的余地。在他看来道是万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P225)万物的化育是自然而然的,万物产生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阴阳的矛盾运动,而不能从外部去寻求事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故炎帝于火,死而为灶;禹劳天下,死而为社;后稷作稼穑,死而为稷;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此鬼神所以立。”[3](P817)所以炎帝教会人们用火,他死后被尊为灶神;大禹为天下人辛劳费力,他死后被尊为土神;后稷教会人们稼穑,他死后被尊为谷神;羿为人们除掉了天下多种害人精,他死后被尊为宗布神。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自强不息、拼搏奋进。像 “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等无一不在向全人类昭示着中国古代先人们面对险恶的环境和挑战为求生存、求发展而不屈不挠、奋力抗争的顽强拼搏精神及其展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毅力。 《周易·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P3)天道刚健,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自强不息。追求幸福的生活,实现自身的发展,要依靠自己的辛勤耕耘,这种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里。因此,我们说中国的崛起具有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
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在中华民族遭受外来入侵,深陷灾难之际表现得尤为强烈。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使得中华民族遭受了灭顶之灾。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显示了不可征服的坚强意志,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只得哀叹: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好斗精神”(即反抗精神)很盛,“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5](P253)浴火重生,凤鸣岐山,无畏无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这就是历经磨难而不衰,愈挫弥坚,中华崛起的奥秘。
二、深厚的文化根基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条件
古老的中华民族重视农耕,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曾经创造了众多令人惊叹的奇迹,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农业生产中人们需要观察自然,认识自然,遵循自然变化,久而久之养成了敬畏自然规律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历来重耕好学。《周易·文言》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以立诚,所以居业也。[4](P9)君子致力于培育品德,增进学业。以忠信来培育品德,以修饰言辞来建立诚信,这是操持事业的立足点。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思想极其丰富。儒家在教育教学、道德教育、终身学习、创新学习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例如,《礼记》关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6](P232)等主张对于受教育者形成勤学、质疑的学习习惯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荀子关于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7](P8)的观点可谓是对终身学习的最早论述。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所说:“道家思想体系——包含了原始的科学和方技,是世界上唯一并不极度反科学的神秘主义体系。”“它至少同样强烈地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8](P83,85)英国作家坦普尔在《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西方对中国的债务)》的序言中强调指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可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9]厚重的文化底蕴哺育、培养了众多民族精英,有对天人之道有着深刻感悟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泰斗,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充满浩然正气的大丈夫,有面对外来入侵而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民族英雄,有心忧祖国难酬蹈海亦英雄的热血男儿,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先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洁之士,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才俊,也有不胜枚举的巾帼豪杰,还有众多勤劳、睿智、善良的能工巧匠,他们是中华的骄傲,民族的脊梁。
三、强烈的改革创新和忧患意识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大引擎
与时偕行、积极进取、锐意改革是动力之源。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屡屡失败,但是,每一次失败以后,总结经验教训,前赴后继,执着地变革积弊,一步步把中国推向进步。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展现了中华民族为实现繁荣、富强、民主、文明而努力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正是这种不甘落后、与时偕行、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品格使中国的发展进步获得了持久动力。
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象辞》曰:“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4](P340)君子有备于无患之时,防范于未然之际。 孟子也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10](P426)。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号召全党要牢记 “两个务必”。 党的十三大对我国基本国情作出了科学判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十五大以来,党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我国国情认识的深化反映了我党的忧患意识,在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的背景下,我们党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之一。忧患意识是一种辩证、科学的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居安思危,乐不忘忧,荣不忘辱,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在成绩面前不要飘飘然;身处坦途时要警惕潜在的危险,对存在的困难要有足够的认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处理问题时要经过周密的思考,制定各种预案,留有余地;它要求人们具有前瞻性,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它也要求人们制定计划要有长远考虑,要有衔接性,做好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要有阶段性目标,不能一劳永逸,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实现既定的目标。忧患意识是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高储蓄率也是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必定会有光辉灿烂的前途。
四、博爱包容的胸怀汇集了各种促进中国和平崛起的力量
中华民族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博大慈爱。《象辞》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4](P18)大地的形势平铺舒展,顺承天道。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地,以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责任。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P182)凡是气势壮盛的就会趋于衰败,这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很快就会消逝。所以,人们要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尚柔贵弱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种谦下不争的姿态,也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更是高度文明的表征。柔顺不是懦弱,而是柔韧、耐性、顽强,是阴柔之美,是一种生存的大智慧。阳刚是美,阴柔也是美。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调和,刚柔同一之谓美。柔顺智慧能使人在逆境中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砥砺意志,最终会像火山爆发一样,迸发出无穷无尽的能量,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在深厚文明的长期熏陶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寓刚于柔,刚柔并济的民族特质,生于斯长于斯的炎黄子孙们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卓越智慧的种群,其中,老子、孔子、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郑成功,革命领袖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等是优秀代表。她给外界的印象是温文尔雅,谦让不争,对于外来的挑衅和侵扰能够保持一定的克制。她反对不义的战争,但是当她忍无可忍的时候就会奋起反抗,所释放出的力量是无可估量的。老子说:“抗兵相加,哀者胜矣”[2](P311)当面临着外来的暴力时,带着悲哀的心情被迫自卫的一方可获得胜利。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曾说过:“假如要一位聪明的人来判断哪个国家人民最为善良,那末无疑的,他必会选择中国人”[11](P78)。
五、爱好和平的传统保证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正确方向
中华民族反对暴力,爱好和平,珍视友谊,睦邻、安邻、富邻的美德薪火相传,长盛不衰。在思想观念里,中国人一直都视强暴为邪恶,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是中国人的道德操守。《尚书·尧典》曰:“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12](P1)庄子也讲:“兵,恃之则亡。 ”[13](P378)厌恶战争,爱好和平,亲邻善邻是一贯的,成为中华民族的先天基因。中国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也都奉行睦邻、安邻、富邻和开放的外交政策。譬如,贞观之治时期的大唐帝国,各民族和睦相处,交往频繁,外商云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活跃,长安,洛阳,扬州等地商业繁盛。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在《东洋史说苑》一书中评论说:“中国人爱好和平,反对武力,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15](P203)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的和平崛起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是福音,而不是相反,这是由中华民族的DNA所决定的,是绝不会改变的。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不应该有任何疑虑或者设置障碍,更不能敌视,而应该抱着欢迎的态度。
六、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有力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自觉、自信、自强的特性使民族复兴的梦想能够变为现实。从她产生到现在,历经九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她洞悉历史的起伏,适应世界趋势,胸有博大精深的治国宝典,已经成为永葆先进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坚定代表者和捍卫者。中国共产党不断反思,汲取经验教训,使国家前进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行进。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探索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使中国走向了富强、民主、文明之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前进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体炎黄子孙凝心聚力,拧成一股绳,消除噪音和杂音,不动摇,不僵化,不懈怠,不停顿,埋头苦干,戮力奋进,中国的和平崛起之日一定会早日到来。
(注:本文系2012年安徽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专项课题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品牌专业文化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1]杨树达.论语疏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许匡一.淮南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4]徐子宏.周易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5]陈旭麓.中国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6]礼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7]蒋南华.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8]梁启超,胡朴安,等.道家二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9]谢星海文.中国教育报[N].北京:1994-08-14.
[10]孟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11]李山.先秦文化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李山.诗经析读[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15][16][17][18][19][20][美]阿瑟·史密斯,桑原骘藏,等.中国人三书[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