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2013-08-15种婧
种婧
(莘县水务局,山东聊城252400)
女大学生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及生活的保证。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关系到女大学生就业和成才的实现。
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指出,“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是缓解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根本要求,是充分发挥女大学生作用的必然要求。女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深入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促使女大学生更加有效自主择业,也有利于用人单位更加合理有效的选择优秀人才为其服务并获得利益,进而有利于提高女性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提高。
二、当前女大学生就业制约因素
从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特点来看,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因素
一是社会就业总体形势严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在逐年增加,2011年达到660万人,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女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重重。二是社会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男权意识”根深蒂固地存在,女性只能处于辅导和从属地位,有的甚至还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观念。三是就业市场存在性别歧视。在各种就业歧视中,对于女性的就业歧视尤为严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现象,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难逃于此,“限男生”、“仅招男性”、“男性优先”等字眼并不鲜见。
(二)政府因素
一是相关法律责任不明确、执行力度不够。《劳动法》第十三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这一法律条文虽明确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权,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和缺乏罚则,对就业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还是空白。二是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由于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使得生育成本需要企业自身承担,被企业认为无形中加大了成本,再加上其他因素,很多女大学生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或在录取后提出限制生育的禁期。
(三)教育因素
一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轨。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学校的某些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众多的学校还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地设置专业,合理地构建人才资源配置的体系,注重理论教育而轻实践,致使很多女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弱,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导致就业难的境况。二是高校就业指导不足。大学生就业动机和就业期望的多样性、复杂性致使就业指导的作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显得非常有限。就业指导内容存在表层性、短期性、应急性、零散性等特点,严重缺乏系统性。
(四)自身因素
一是就业观念定位不准确。有些女大学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甚至过分看重“初次就业”,不愿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业渠道狭窄,错失了不少就业机会。二是自主创业能力不强。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整体意识不够强,主动性不够。只有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有些女大学生才会去考虑创业。当有较好的工作单位可选择时,女大学生很少选择创业,在行动上表现出谨小慎微,缺乏敢闯敢冒精神。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支持
(一)优化社会发展环境
要消除就业领域的性别歧视,就必须改变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和浓厚的等级观念。社会要广泛树立公平意识,消除社会文化观念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优化社会发展环境,增强社会平等就业意识。一是通过强化教育的引导作用,让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二是用人单位树立大局意识,坚持“因才选人、因才用人、唯才是举”,给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平等机会。
(二)健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女性就业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切实保护女性就业权益涉及各行各业,必须借助于法律制度,只有通过法律实施取信于民。首先,加强就业法律、法规建设,强化法律责任;其次,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成立专门监督部门,加大力度,严格执法;最后,强化社会监督,真正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保驾护航。
2.完善女性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我国女大学生充分就业,端正其就业观念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完善女性生育保障制度,推行生育保险,将生育成本社会化;第二要建立与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要根本改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就要使女性从繁锁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学习及投入社会事务。
3.发展“就业增长型”经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机会的基础在于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金融业等女性集中的产业,不断增加女性就业岗位;第二要注重扶持中小企业,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
(三)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1.高校教育应与市场相结合、并充分考虑女生的特点。高校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要充分考虑女性教育特点,开设一些适合女大学生的课程和科目,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女生特点、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尤其加强女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1],并且通过职业训练和工作岗位实践,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加强在校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要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就业指导与就业市场的沟通系统,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调沟通,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率。
(四)完善和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素质
1.转变传统的就业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女大学生必须看清形势,客观的评价自己,除了对工作报酬的高期望,还必须认真考虑这项工作是否适合自己,量体裁衣,不盲目追求,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在不断的社会工作实践中找到自己合理的社会定位和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2.发挥女生自身就业优势特点。《中国十大城市就业歧视现状调查》指出:相对于男性,女性的耐心、韧性在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都有超越男性的优势[2]。只要女大学生找准定位,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发挥自身的优势,调整好自我的心态,就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3.树立创业意识,拓宽就业渠道。世界各国的大学也把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置于学生教学培养系统之中,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是大势所趋。当代的女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质及能力,女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自我的优势和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走自主创业之路,拓宽自身的就业渠道,转变思想,自主解决所面临的就业困境,实现顺利就业[3]。
[1]杜静.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2).
[2]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中国十大城市就业歧视状况调查[EB/OL].http://www.china.com.cn/blog/blog/txt/2007-03/28/content_8025220.htm,2007-03-28.
[3]高旭.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归因及对策新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