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化的形成

2013-08-15刘家贺

世纪桥 2013年3期
关键词:根据地革命中国共产党

刘家贺

(中共辽宁省直属机关工委党校,辽宁沈阳110032)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了内容非常丰富的革命文化,形成了优秀的革命文化传统。这些革命文化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其中以精神层面为核心。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外优秀文化思想,凝聚了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思想和精神风貌,主要包括科学的革命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风范即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一系列革命精神、高尚的革命道德情操即共产主义道德修养、激昂的革命艺术形式即革命的文学、戏剧、音乐等,也包括见证革命文化存在的革命历史遗址、旧址、文物等物质遗存和一系列革命制度规范等。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的产物,是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

一、革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是20世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就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形成的。20世纪初是思想潮流激荡、社会急剧变迁的革命时代,革命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将其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探寻救国图强的道路。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分子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他们以《新青年》杂志等一批革命刊物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凝聚革命力量,并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革命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经过同各种思想流派的较量,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成为引领时代的主流思想,革命文化也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革命文化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一经形成就彰显出巨大的力量,“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P.1516)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的革命文化也就此产生。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革命文化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取得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革命文化所信奉的“主义”、所坚持的理想信念、所倡导的革命精神都能够在毛泽东思想中得到体现,毛泽东思想是革命文化的重要成果。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写下了著名的《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论著,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革命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中共在井冈山根据地艰苦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开展反对敌军“围剿”作战,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革命措施,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著名的井冈山革命精神,创立了独特的革命文化氛围。井冈山革命精神成为中共开展农村革命斗争的榜样,这种革命精神在以后的革命战斗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又重要阶段,也是革命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延安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精神,延安精神成为对中国革命产生巨大影响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文化的核心,具有强大的感知力和影响力。延安所形成抗战文化氛围,影响到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被延安的抗战氛围所吸引,千里迢迢奔赴延安,在延安集合了一批优秀青年,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学习运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铸就了抗日民族精神,更加推动了抗战文化的发展,成为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精神动力。

二、革命文化在汲取中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形成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的核心和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革命文化汲取中外优秀文化成果。革命文化并不排斥其它外来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它是在汲取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1](P.860)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是生长在中国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丰厚土壤上的文化,五千年中华文明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俭以励志”、“舍生忘死”等许多包含着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等思想都被革命文化所借鉴和吸收。同时,革命文化是伴随着从国外传播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产生的,它的开放性是与生俱来的,正如马克思主义本身那样能够吸收一切优秀的先进的思想文化精华那样,革命文化能够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且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后彰显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采取了“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1](P.707)的继承与批判态度,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有益部分,并能够为其所用。虽然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封建礼教、旧道德等做过批判,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是完全反传统的,他们批判和反对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而对其优秀传统给予了保留。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了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P.534)实行了“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1](P.708)的正确做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号召人民群众反对封建迷信,破除“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旧礼教、旧道德,废除缠足、赌博等封建残余,实行婚姻自主,开展扫盲活动,建立了工农学校等一系列措施,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革命斗争,取得了极大成效。在赣西南根据地“许多地方先后开办列宁学校、训练班,以及特委苏府办的红军学校、看护学校、干部学校,各种适宜于斗争需要的教育机关,很多不识字的女孩子,参加革命以后能写得很短的信及标语之类的东西,发行各种革命的教本《工农兵读本》、《劳动读本》等”,实现了“推翻了封建基础”,“没有人敬神,菩萨都烧了,庙宇祠堂变成了农民工人士兵的政府办公室,或者是游艺场,许多农民的家里以前贡着家神‘天地君亲师位’的,现在都换以‘马克思及诸革命先烈精神’,以前过年度节,写的封建式的对联,现在都写的革命标语”,群众的政治水平得到提高,“无论男女老幼,都明白国际歌、少先歌、十骂反革命、十骂国民党、红军歌,及革命革命歌曲,尤其的阶级意识的强,无论三岁小孩,八十岁老人,都痛恨地主阶级,打倒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及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几乎成了每个群众的口头禅”[2](P.355-356)较好地实现了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对外来的有益的优秀文化实行“洋为中用”政策。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不论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学习国外文化也不能不顾中国国情地盲目照搬,“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正确方法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1](P.706-70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受到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的支持和帮助,苏联的经验对中国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共认为“苏联所创造的新文化,应当成为我们建设人民文化的范例。”[1](P.1083)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建党目标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P.602)中共在各个根据地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在中央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委员会,革命根据地被称为“苏区”。在1928年8月颁布的《苏维埃组织法》明确规定乡、区苏维埃设文化委员会,开展文化建设。根据地普遍建立了列宁小学,并且以定期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等方式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革命导师列宁,随着各地苏维埃大会的召开,苏维埃政府的建立,苏区的各项文化建设事业得到发展。正是由于革命文化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吸收外来的进步文化精华,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三、革命文化在借鉴和继承近代以来人民革命经验中形成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反映的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文化,它是在总结、借鉴和继承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运动中非常重视对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总结和历史经验的借鉴,毛泽东对近代以来革命斗争历史多次做过总结,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直至现在的抗日战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1](P.632)他还特别重视对孙中山领导革命的历史总结,认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1](P.563)并且宣布“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1](P.1045)通过对近代革命斗争的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从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为革命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借鉴和继承了近代以来人民斗争的多方面经验和教训。一是借鉴和继承了“唤起民众”的经验教训。人民群众是创造革命文化的主体之一。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唤起民众对革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要把几十年来革命做一个总结,那就是全国人民没有充分地动员起来”,“只有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才有可能。”“这五十多年来的革命的经验教训的什么呢?根本就是‘唤起民众’这一条道理。”[1](P.563)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运动中非常重视发动群众。革命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广泛的群众性,群众一旦接受了革命文化洗礼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从大革命洪流中的“一切权力归农会”,到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从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到解放区人民推着独轮车支前,都充分显示了革命文化被人民群众接收后所显示出的无穷力量。二是借鉴和继承了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武装斗争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共通过总结近代以来人民革命斗争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从孙中山组织革命的小团体起,他就进行了几次反清的武装起义。到了同盟会时期,更充满了武装起义的事迹,直至辛亥革命武装推翻了清朝。”“辛亥革命后,一切军阀,都爱兵如命,他们都看重‘有军则有权’的原则。”“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上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欺骗和恐慌的老当,很不容易觉悟到自己掌握枪杆子的重要性。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全民族抗战,把劳动人民推上了战争的舞台,共产党员应该成为这个战争的最自觉的领导者。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1](P.545-546)“中国革命的主要方法,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不能是和平的,而必须是武装的”[1](P.634)中共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武装斗争形式,开辟了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体现了中共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的创新精神,在历尽艰难险阻的斗争中,在根据地逐渐地形成了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使革命文化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三是借鉴和继承了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经验教训。通过总结近代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中共加深了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认识,认为“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地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些统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就是我们革命的对象。”“我们要建立起来的,则是与此相反的东西,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1](P.664-665)在这样认识基础上,中共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动力等革命必须回答的问题,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革命阶段论,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政治保障。

四、革命文化在领导人民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

革命文化是革命斗争的产物。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运动中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运用文化的软实力作用,把文化和革命融为一体,把文化当作是促进革命运动发展的手段,革命文化也在革命运动锻炼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共领导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后出版了指导工人运动的《劳动周刊》,举办了工人补习学校,成立了工会,在帮助工人学校文化的同时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奠定了基础。在大革命高潮中,中共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创办农民协会、农民夜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方式开展文化普及、灌输革命思想和培养革命人才,在湖南等地出现了“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1](P.39)的情况,极大地推进了大革命的进程,革命文化也在“农民的文化运动”中得到发展。

革命文化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发展非常迅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革命根据地过程中非常重视发展革命文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规定红军具有文化宣传方面的政治任务,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1](P.86)在苏区的各级苏维埃政权中设有文化委员会,在乡村普遍设立了俱乐部或列宁室,并推行普及小学教育,开展了唱歌、演讲、写标语、出版报刊等活动,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教育,形成了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苏维埃文化运动”,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促进了群众积极参加到革命运动中,使根据地的社会风貌焕然一新,根据地的革命文化得到蓬勃发展。

革命文化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得到极大的发展。全面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中共在延安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开展了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动”,推动了革命文化的发展。中共领导人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论著,特别是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比较集中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1](P.663)“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1](P.698)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提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1](P.663)中共在延安成立了马列学院专门编译研究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公开出版发行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各个抗日根据地都出版发行了报刊,设立了负责文化宣传工作的机构,推动了抗日救亡文化的发展。在根据地出现了许多贴近群众的革命文化形式,大众化风格的报告文学、诗歌、漫画、木刻、活报剧、群众性的歌咏活动等都为群众喜闻乐见,《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等剧目都受到群众的喜爱。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了打破敌人的封锁、战胜经济困难的“大生产运动”,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使艰苦奋斗精神在抗日根据地得到弘扬。革命文化不论是从内容到形式在抗日根据地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它所蕴含的强大软实力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根据地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