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2013-08-15侯英杰
侯英杰
(沈阳医学院社科部,辽宁沈阳11003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本文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引言
首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课程存在着低水平重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眼里无疑是在“热汤饭”,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其次是各门课程之间许多内容交叉重叠,学生认为虽然学习了几门课程,但都是在重复同一个东西,调动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第三是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教材内容总是滞后于实践,缺乏时代感、超前性,学生学习的兴趣索然,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四,由于学科的不断整合,目前缺少能准确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神实质的教材。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现阶段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其主要特征是,一方面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加之社会上与日增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各种丑恶腐败现象等,都给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方面带给学生大量的信息,带给大学生新时代的行为理念和高效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网上复杂多样的思想观念也给大学生带来困惑和迷惘,网上大量的暴力黄色信息、反动言论也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去解释、引导,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不能回避的。
二、对策
(一)提高认识
要改变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首先必须从改造社会大环境着手,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要做到这些,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全体教职员工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风尚教育,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加强阵地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净化社会风气,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其次,必须解决学生内在的思想困惑,为什么要学习政治课?学习政治课的意义何在?这就必须对大学生深入进行社会主义的办学思想教育、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教育,加强对外国政治思想或道德教育模式的评介,肯定中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让学生认识到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在总体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摆在应有的位置上。
(二)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1.要解决好中学教材和大学教材在内容上的重复,可以考虑将教学内容切块分担,每一个教育区间实现一个教育目标,不再采取目前简单重复的做法。
2.现有方案中不同课程的重复也要克服,做到让学生通过了解国史、国情,进一步了解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如此既避免了与“概论”课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复,也能实现“纲要”课既定的教学目的。
3.要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从几年来实践课教学的情况看,实践课的目的和要求已经明确,但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找到达到目的的科学、实效、可行、经济的途径和办法。如个别学校开辟实践课教学基地,把学生带到校外教学基地亲身感受火热的生活,让理论在实践中复活,未免不是好的办法。但大量的教学经费及校外学生人身安全问题让多数学校停下了脚步。留在校内,可行的办法就是组织学生讨论,演讲、阅读文献,撰写读书心得和社会调查报告等。教师要在校内做好对学生的组织、指导工作,给予学生一定的经费保证,让学生利用课余及假期进行社会调查,使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从而使理论得以升华并对实践予以指导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和办法。
4.要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是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不断更新之间的关系。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不能动摇,可以考虑逐年编写“教学辅助材料”的办法来解决及时需要充实的内容。这一办法对“概论”课特别适用。
5.提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可以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语言表达的说不清、道不尽的缺陷。
6.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构建一种“启发引导,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释疑思想困惑的睿智长者。实践证明,受教育者如果对教育者有比较深的感情,或者说关系比较融洽,思想和心理的沟通也越方便,发生共鸣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能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展开,师生共同探讨,互相启发和提高。这样就会使学生能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往往会转化为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7.考试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化,使考试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常常出现一种现象:平时上课人头寥寥,考前复习人头攒动,抄抄背背,就能拿个好成绩。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认真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制度,实现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基础政治理论知识测试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评价相结合,把出勤、课堂表现、小论文、读书笔记、课外实践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抛弃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头脑、入人心,使考试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本着“强化平时,淡化期末”的原则,规定平时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考勤占30%,缺课一节扣5分,作业一次给20分,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酌情给10分等。其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质上是理想信念教育,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人”的教育,其教育目的更多体现在“情商”上而不是体现在“智商”上。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强烈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否具有对社会、对亲人、对朋友的亲情、友善和感恩,分数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体系从现行的应试教育考试体系中独立出来,改百分制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评分制,给学生一个基本的评判即可。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结合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几年内得到明显改善,是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努力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首要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