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论》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
2013-08-15张玉
张 玉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其中并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内容。所以说,从表面上来看,《资本论》并没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直接的理论基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资本论》为它提供了间接的辩护,就是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发展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利用。所以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一、《资本论》相关内容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经典著作,耗费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半个多世纪的心血。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研究经济问题,一直到1883年3月14日去世时仍在修改《资本论》的手稿,可以说,它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科学巨著。
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集中体现,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资本论》共分三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和货币入手,阐释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二卷阐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之间的矛盾运动,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三卷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进而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本文主要围绕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来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所创立的。邓小平同志认为: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3.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阐明并重新定位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将市场看作是资源配置的方式,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从而解决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不相容的问题,打破了以往国内外经济学家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看法。从理论上来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资本论》基础上所进行的一次伟大的理论创新。
三、《资本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产生提供了间接地理论依据——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但经常出现一些像“商品经济”、“商品生产”等与市场经济相关的词语。二者虽相近,但仍有不同。商品经济强调的是商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所有者将自己的商品按等价进行交换、分配,它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相对应;而市场经济则是强调自由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利用市场机制,如价格、价值、竞争等对资源进行配置,对应的是计划经济。但事实上,二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市场经济从属于商品经济,是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结合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这里看,市场经济属于共性、一般的事物,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则是个性、特殊的。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作为一般的商品经济并不决定社会制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并不单纯的是一般的商品经济,它与一般商品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有很大的区别。
(二)《资本论》中一般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
《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章就是从一般的商品出发,通过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论,逐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根据劳动价值论,通过对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进行分析,得出商品货币关系转变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结论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具有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的是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的是价值。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商品通过简单的物物交换到不断地扩大的物物交换,再到一般等价物的产生,最后一直到货币的出现,这时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商品货币关系。但是一旦货币再进入流通领域,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那些在市场上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这一部分人的劳动力)的时候,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这时雇佣工人的自由、平等等政治权利及经济利益被剥夺。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货币关系也就转变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由平等、自由的关系转变成为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根据剩余价值论,分析劳动者和资本家对产品的占有关系,得出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结论
资本主义的剥削表现在经济方面就是资本家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成资本后,劳动者直接进行生产却不占有自己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而资本家不进行生产却占有他人的部分产品。这时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就必然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是商品生产者直接占有自己产品的权利。这是一般商品经济或者说是市场经济在没有和资本主义结合之前的所有权关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和所有权分离,劳动者直接参加劳动却不占有劳动产品,资本家不参加劳动却无偿的占有劳动产品,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也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规律。由于所有权的变化导致这时的经济形式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3.根据资本积累理论,通过分析价值增值过程,得出资本主义利用市场经济掩饰其剥削实质的结论
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就是工人所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并将这部分价值追加到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购买生产资料,另一方面购买劳动力。从形式上来看,资本家是通过等价交换获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撇开生产资料单就劳动力来说,其实质上是通过无偿占有的别人的劳动成果,来获取更多的可以被无偿占有的劳动、价值,从而实现价值的不断增值。马克思也不断的强调:“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仅仅成为属于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成为一种与内容本身无关的并只能使它神秘化的形式。劳动力的不断买卖是形式。其内容则是,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1](P.239)这是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实质,只不过是被等价交换的形式所掩盖住了。可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有明显的区别,同时它还利用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来掩饰其剥削的本质。
所以说,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被资本主义利用,也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利用。正如邓小平所说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P.13)市场经济它并不能改变或也不能决定社会性质,社会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即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只要不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可以利用市场经济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由此,可以说,《资本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间接地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