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际服务外包承接企业升级的困境研究

2013-08-15徐庆新魏凌杰

时代金融 2013年1期
关键词:发包方外包升级

徐庆新 魏凌杰

(1.青岛实华原油码头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599;2.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言

服务外包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产业体系中最高层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当前以跨国公司为主题的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形式。服务外包最为跨国公司“归核化”战略调整的副产品[1],其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必然会选择更专业和更低成本的第三方来完成。正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进以及国际外包市场环境竞争的不断加剧,必然会推动中国服务外包在不断的升级中来谋求自身的发展。

中国作为国际上第二层次的承接国、亚洲仅次于印度的承接国,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经济活动中有着自身的优势。首先,中国有着丰富并且廉价的人力资源;其次,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较小;再次,中国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等基本完全符合发包方的要求。然而随着人民币不断的升值压力的加剧以及人力资本工资的不断提升,单纯的依靠人力成本套利所获得的利润空间不断的被压榨。除此之外,国际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大批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进入外包承接市场,以及跨国公司之间越为普遍的产业协作关系,国际外包承接市场的竞争激烈。国内外包市场上,跨国公司的介入必然使得国内的服务外包市场也日渐激烈。随之,国内的承接外包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和质量压力。因此我国承接服务外包企业必然得进行产业升值,改变其在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提升企业在服务外包行业中的企业竞争力。

二、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升级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国际服务服务外包市场的竞争压力以及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生存压力,使得企业升级成为必然。国内外理论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大量承接服务外包带来的技术外溢的积累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升级的关键”。在国外,Pack 和Saggi(2001)则站在承接方的立场上认为,接包方获得的技术转移实质上是价值链内部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之间的技术扩散[2]。Fan C, Yifan Hu. 更加强调了承接服务外包的作用,认为一国技术变化往往不是来自于本国的研究开发活动,而是国外技术转移、扩散的结果[3]。在国内,刘绍坚(2008)[4]、崔萍(2010)[5]等主要是从企业的角度实证承接服务外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研发水平。然而,一些学者则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承接企业的技术升级有着明显的质疑。胡水晶、余翔等(2009)认为承接研发离岸外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仅限于外围技术,会减少基础性和原创的技术研发,容易形成“技术依赖”[6]。纵观学者们关于升级的观点,其立足点仅限于发包方或者承包方,从国际服务外包生产体系考察升级困境的研究则几乎没有,本文正是立足于发包方与承包方所构成的最终的生产体系,结合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经验,发现“技术因素”、“市场因素”以及“制度因素”成为了制约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企业升级的主要原因。

三、我国从事国际服务外包的企业升级的困境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着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企业必须改变当前的经营理念,进行产业升级。然而升级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发包方市场与承接方市场的各种阻碍,本文试图通过在发包方市场与承接方市场的整体框架下,从技术因素、市场因素与制度因素三个角度来发现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升级的困境。

(一)技术因素

从技术因素分析看,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在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该企业在服务外包价值链中的位置,影响着服务外包企业尤其是承接服务外包企业的升级。大量的实证经验表明,承接服务外包过程中的发包方的技术外溢会促进承接企业的技术升级。因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发包方的技术外溢程度;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以及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1]

1.发包方的技术外溢程度低。服务外包的来源以及服务外包的类型决定着服务外包技术外溢的程度。第一,从中国国际服务外包的来源(即发包方)来看,对日、韩服务外包承接来源的依赖,不利于技术外溢。日本占据着国际服务外包市场10%的份额,是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主要来源。因此,日方企业的技术进步对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升级尤为关键。日韩政府在积极推进本国信息技术产业升级,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培养高端人才,以增强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在一定承接程度上间接的提高了外溢的技术水平。[2]然而,日本的外包项目的获得一般要经过“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各类非营利机构——信息服务运营商——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或日本信息服务商在华的分支机构”,在这个环节中,项目分解细,技术控制严格。第二,从承包项目上看,从日、韩获得的服务外包项目多为离岸呼叫、软件开发与测试,处于行业的较低端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因而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对日、韩服务外包的承接所获得的技术外溢较少,对日、韩外包来源市场的过于依赖不利于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的升级发展。

2.技术吸收能力较低。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企业来看,承包方的“技术吸收能力”是承接企业升级的关键。Benhabib and Spiegel(2003)、Yan-ling Wang(2007)的研究表明,技术溢出的水平和程度直接取决于一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即人力资本对知识、技术和信息的接受能力,只有当人力资本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技术溢出才有可能成为现实。[3]由于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以财政投资为主,教育支出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本文借用徐培源(2010)[7]以教育支出占国家支出的比重代表人力资本,反映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总体的“技术吸收能力”。从绝对量上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快速增加,从1998 年的2032.4 亿元增加为2008 的10449.6 亿元,翻了四翻;从相对量上看,教育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维持在3%左右,远低于印度的教育支出水平(7.1%)。教育经费的不足所引起人力资本存量的不足必然会影响企业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过程中对外溢技术的吸收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产业升级。[4]

3.自主创新能力低下。我国服务外包承接业务范围主要为IPO,离岸IT 服务外包占 60.2%,BPO 以及KPO 离岸服务外包的比重小。BPO 业务至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多数服务商还是以数据处理、事务外包为主,能够承接高端服务的企业很少。因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所带来的技术创新也仅仅是围绕着价值链的低端从事着简单的研发工作,是外围技术,而非原创性或基础性的自主技术创新。胡水晶、余翔(2009)[8]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的不断下降,基础性和开拓新创新领域的研究人员比例下降。这反映了我国的研发领域对发包方产生了依赖,这种依赖会限制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5]

(二)市场因素

从市场因素分析,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区位优势不强。区位承接高层次的国际服务外包是我国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以及在国内市场上的区位优势不明显是制约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主要原因,影响着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升级。[6]

第一,在国际市场上,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不强。一方面,在国际服务外包环境中,国家或者企业的竞争力决定着服务外包的数量和质量。在市场竞争力上,企业规模的大小象征着企业实力的大小,是发包方选择承包方的一个重要参考要素。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小,且布局分散,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不显著。据中国投资促进会资料显示,我国十大领军和百家成长型企业2010 年的离岸收入为22.1 亿美元,市场份额约为15%,而印度排名前4 位的外包企业市场份额达到40%。可见,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规模和市场集中度方面都远远不如印度。在质量管理上,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截至2009 年底,中国通过CMMI认证的企业中3 级或以上的企业占88.73%,印度则占96.65%。而中国通过CMMI5 级认证的企业只有48 家,仅占中国通过认证企业总数的3.98%。另一方面,随着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上参与的国家数量的增多,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依据自身更为低廉的劳动力市场来抢占服务外包的低端市场,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同质化,尤其是亚洲服务外包市场的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上所固有的优势,业务外流情况严重,2010 年百家成长型企业的离岸收入为8.1 亿美元,比2009年减少了0.4 亿美元,同比下降4.7%。

第二,在国内市场上,区位优势不明显。我国虽然在地理上形成了四大服务外包聚集区,有着21 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然而很多城市的产业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数据来源服务外包网)在我国服务外包城市中,有超过90%的服务外包城市将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作为最先和重点外包产业,有超过60%的城市发展动漫和创意产业,有将近60%的城市要发展金融后台和工业设计,有近三成的城市将医药研发、呼叫中心、数据处理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目标产业之一,而人力资源外包、财务外包、电子商务外包等的比例比较低。特色不鲜明的城市外包环境致使城市的服务外包企业在固有的宏观环境下不可能发挥出自己的比较优势,故产品和服务无特色。

(三)制度因素

在制度因素上,相关制度的不健全或者不匹配影响着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

1.知识产权制度。在知识产权上,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是发包方选择服务承包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对服务外包的升级不言而喻。服务外包实质上是“软技术”的转移,随着承接的服务外包业务的不断升级,承接方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发包方的一些机密资料和核心技术,因而一国信息安全状况是发包方选择承包企业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信息安全环境较差。《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是调整IT 产品权利义务关系的最主要的两部法律,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不断深入。欧美企业都选择承包商时非常注重该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信息安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大以及知识产权执行力度较弱,对于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开拓欧美市场十分不利[7]。

2.人才培养制度。在人才培训上,教育模式的不适应服务外包的发展。服务外包业务要求高质量的综合型人才,要具备计算机、通讯技术等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英语交流能力以及较强的文化融合能力等。然而,我国的英语教学或者计算机教学偏向于理论和基础知识,或者比较侧重于单方面的教学(比如英语专业的人员缺乏专业技术知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又没有很好的英语水平),学校教育环节同服务外包的人才需求不能很好的接口。因此,许多服务外包企业不得不担负起了培训服务外包人才的重任。由于我国服务外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都少于1000 人),这些企业一般是在不断参与服务外包业务中提高自身的交付能力,培训自己的员工。因而,服务外包企业员工的强流动性,将会大幅度的影响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累积“软技术”的能力。

三、政策建议

本文从技术因素、市场因素以及制度因素分析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升级的困境。从技术因素看,发包方的技术外溢程度、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以及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等将会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升级产生影响。因此,开发欧美服务外包市场、增强教育的财政投入、鼓励基础研究对于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市场因素看,服务外包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并购等途径增大企业的规模,同时还要提高自身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城市、企业的自身禀赋条件合理的差异化国际服务外包路线。此举既能避免产品的同质化所带来的盲目竞争,提高利润率,又能确定我国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地位,发挥品牌效应,在不断提高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数量的同时,促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质量。

[1]詹晓宁,邢厚媛.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承接战略[J].国际技术贸易,2005(4).

[2]黄烨菁,张纪.跨国外包对接包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12).

[3]Fan C, Yifan Hu.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digenous technological efforts: evidence from China, Economics Letters,2007 ,(2 ): 253-258.

[4]刘绍坚.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8(5).

[5]崔萍.承接服务外包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服务外包,2010(8).

[6]胡水晶、余翔.承接研发离岸外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

[7]徐培源.贸易品的技术密度、技术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效应[J].国际贸易问题, 2010(3).

猜你喜欢

发包方外包升级
三方众包市场中的发包方平台博弈机制设计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论“互联网+”时代档案服务外包的问题与策略
回暖与升级
离岸IT外包中如何降低发包方的知识保护: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
业务外包在“慕课”中运用的分析
开展铁路电务设备维护外包的分析
浅析成本加酬金合同模式下发包方的成本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