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比较探析
2013-08-15惠哲
惠 哲
(西安理工大学,西安 710054)
受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制度的影响,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存在明显不同。这是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产生差异的根源之一。对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进行对比探究,对深入分析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主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分析
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有着鲜明的本土理论特色,而现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则具有明显的外来先进思想的烙印。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探究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本土理论,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天命论、人性论和义利观等三个方面。
1.天命论与等级观念。早在中国的奴隶制社会初期的夏朝,奴隶主就开始用“天命”来论证其进行政治统治的“合天理性”,“有夏服(受)天命”(《尚书·召诰》),借助宗教维护统治。商朝时统治者把巫术与宗教相结合,作为政治统治的主要手段。周朝统治者用“天命”来论证商灭与其取而代之的合理性,“天命靡常”(《经诗·大雅·文王》),“非我小国敢伐殷命,惟天不畀”(《尚书·多士》)。春秋末期,孔子将夏商周三代进行思想政治控制的经验理论化系统化为天命论和等级观念,他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颜渊》),才能名正言顺,提出要“畏天命”等,主张天与地上的人君一样有意志,能赏善罚恶,能决定社会的治乱兴衰。西汉初期,董仲舒从适应封建专制主义的需要出发,把先秦儒家思想神学化,建立了“天人感应”理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经董仲舒论证后提出的神权、君权、族权、夫权,不仅为我国的封建统治奠定了神学化的理论基础,也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人性论。关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原因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一般都是从人性论出发寻找根源的。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者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天生的“良知”,“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滕文公上》),但受外界影响,不少人会丧失天生的善良本性,所以他主张通过实施教育,才能恢复人的善良本性。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故而必须重视教育,改变人的好利本性。董仲舒把人性分为类:“圣人之性”、“斗笠之性”和“中民之性”,前者为善,不需教育,中者为恶,是很难通过教育转化为善的,后者可善可恶,是需要教育的。作为董仲舒“性三品”论的反对者,杨雄认为“人之性,善恶混,修善则为善人,修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强调了修身养性在人性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3.义利观。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义与利之辩的问题,是贯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三大主题之一。早在春秋时期,中国的思想家就意识到物质利益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萌发了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管子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墨子认为物质利益是道德的核心,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下》),荀子认为物质欲望与道德品质并不矛盾,“义与利者,人之所两存也”(《荀子·大略》)。当然,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认为道德比物质利益更重要。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利”(《论语·里仁》),孟子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思想,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董仲舒将其思想发展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记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更将这种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在颠倒道德与物质利益关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分析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研究人类各种生产关系的科学,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社会主义,即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行为科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提供了理论指导。”[1]在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系统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灌输”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等内容都是社会主义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理论来源。
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分析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一个庞杂的体系,构筑这一体系的思想家、思想派别众多,经历时间漫长,社会形态夸大较多,但思想理论继承的脉络清晰。
(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思想与理论
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就没有现代的欧洲”。[2]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也是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源泉。
1.公民思想。在古希腊,雅典城邦制国家是其两大城邦之一。雅典建立了奴隶主民主制政治制度,在这个社会制度中,奴隶主和自由平民被称为“公民”(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是自由民,每个公民是城邦中平等的一部分,这就衍生出西方社会和文化中最早的“公民”的观念,及与其相关联的“正义”、“民主”和“法治”等一系列西方政治生活中特别强调的观念。“公民”观念及思想,成为当时,特别是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
2.共和政制和共和精神。在古罗马,在政治与立法等实践活动,继承了古希腊政治思想又实现了新的发展,开始突破狭隘的整体的城邦观念,从共和国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出发解释国家的本质。在政治实践中,罗马人以公民自由为核心的共和精神,以共和精神为动力源泉创造了复杂精妙的共和制度。但这源于古罗马的共和政制和共和精神在欧洲中世纪中断了,在近代文艺复兴后才重新提出,成为近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
3.自然法与人的自由与平等思想。不仅“公民”观念源于古希腊,共和政制和共和思想提升于古罗马,而且自然法和人的自由与平等思想也均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自然法思想源自古希腊斯多葛学派,他们认为自然法是普遍存在的是至高无上的,是一切个人和国家必须遵循的法则;他们还认为自然法赋予个人的理性是相同的,每个人在精神价值上平等的。西塞罗对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发挥,他认为共和国政治法律制度是建立在自然法的基础上的,仍然都是“与上帝共同享有理性”的公民,人人在自然法面前都是彼此平等的。自然法思想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体系和近代“人生而平等”等观念以及天赋人权学说的形成有深远影响。
(二)中世纪基督神学思想体系
公元1 世纪前后,在古罗马产生了基督教。早期的基督教“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3]是作为被压迫者的宗教而出现的。公元2 世纪以后,因教会成员的变化,富人逐步增多并控制教会,基督教的性质变化了。公元4 世纪君士坦丁帝国基督教为国教,到罗马帝国覆灭时,基督教也成为思想上有很大影响,政治上有很大影响的宗教组织。到了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仅基督教作为一个巨大的思想支柱维护封建统治,而且基督教会作为一个巨大的封建势力起着特殊的作用。在思想意识形态,万流归宗,“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4]神权政治论成为这一时期淹没一切的政治思想,成为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理论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是杰出代表。圣奥古斯丁用新柏拉图主义把哲学和神学结合起来,宣扬神秘的自我认识才是哲学,理性应当服从信仰,为信仰作论证;他鼓吹禁欲主义,把追求自身的欲望和幸福斥之为“奴隶”和“罪人”,认为人生活在罪恶的尘世要达到至点,他还主张对异教徒“宁可错杀,不可误赦”。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一切现存的事物都是由神安排的”。[5]他认为信仰高于理性,神学高于哲学,政治和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上帝主宰一切,一切都归结为上帝,政治必须隶属于宗教,皇帝必须受命于教皇,大力鼓吹教权至上、君权神授等内容。
(三)资产阶级有关思想与理论
始于14 世纪、盛行于16 世纪的文艺复兴,继承、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思想道路,也开始了建立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历程,围绕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而产生的大量思想、理论,成为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理论基础。
1.天赋人权论。天赋人权论主张人生来就享有生存、自由、平等、追求幸福和财产等不可动摇的权力。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人们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权力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当这种权利受到统治者破坏时,人们有权推翻其统治,恢复自己的天赋人权。
2.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认为人类处于平等、自由、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然状态”中,后来人们为求得保障,经过自愿协议,放弃自然授权,订立了契约形式国家。由于政治不平等发展,统治者违反缔约目的破坏社会契约,使国家不能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自由等权利,所以人们有权起来反抗,建立一个以新的社会契约为基础的理想国家。
3.分权制衡论与代议制政府论。很多的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分权是保障自由、平等、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法院、君主掌握,三种权力互相制衡,其中任何一种都不可能防止为独裁专制,这就是分权制衡论。
代议制政府论是在分权制衡论基础上提出来的。认为国家是人民放弃自然权利而结成的,国家主权只能属于人民,立法权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只能由民选的立法机关(议会)行使。主张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不仅具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等权力,而且可以决定政府(内阁)的去留。
4.自由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是在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后,逐步放弃了其早期思想中评判的革命的精神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后来成为西方政治文化的主流和典型表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而与早期资产阶级思想不同的是,自由不是指平等的政治权利,而是自由贸易、自由经营、个性自由发展和自由竞争等。其代表人物边沁认为,个人利益的满足是保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手段,追求个人利益的功利原则才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动力,才是判断是非善恶的唯一标准和尺度,这样,自由主义就把个人视为国家的基础和终极价值,把国家视为服务个人的工具,从而要求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划出界线,限制国家权力的范围,维护个人的权利。
三、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异同分析
对中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他们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之处。
(一)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相同之处
1.均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天命论”、“人性论”和“义利观”等,西方的“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和“自由平等”等,还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都论及到国家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政体的分类,国家的组织以致国家的管理各个方面,都阐述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强调“教化民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重要性。
2.均存在神学政治论的“身影”。神学政治论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是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一个相同内容。它宣传世界是神(上帝)创造出来的,一切现存的事物都是由神安排的,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神授予的,人的等级划分也是由神决定的。这样就为各国的统治者罩上了一圈神秘的光环,一般老百姓只能俯身帖耳,听任统治者的摆布,把统治者当作神的化身来顶礼膜拜。
3.均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中,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从国外吸收过来的成分,在内容上、提法上存在着相同的地方。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内容和方法,不仅对亚洲国家(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国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西方的自由、平等等理论对我国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刻影响。随着各国国际间交往的日益扩大,这种不同国家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互影响的现象将不断增强。
(二)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差异之处
我们在肯定中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中存在较多相同之处时,也更应探析他们之间存在的众多不同之处。
1.发展过程存在不同。从发展的过程中看,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发展转型型、一脉相承型、混合发展型。中国是发展典型代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产生于本土的理论,对现代虽然也有影响,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主要是接受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内容丰富,时间延续很长,但其思想脉络清晰,属于一脉相承型。
2.表现形式存在不同。从表现形式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作为人类文明组成部分,涉及的面宽,延续的时间长,从整体上说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对于不同国家,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天命论、人性论、利益观三大方面;现代思政政治教育则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关于“公民”、“共和政制”、“共和精神”和“自然法”思想到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近现代资本主义则表现为“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分权制衡论”、“代议制政府论”和“自由主义”思想等[6]。
3.服务性质存在不同。从性质的差别看,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要求不同。从以上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社会形态服务奴隶主、封建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不同统治阶级的统治。虽然在内容上、形式上会有继承的一面,但在服务对象上则有本质上的不同。
(三)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异同原因分析
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存在异同原因很多,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
1.历史文化传统差异。思想政治教育是区别于物质生产的一种精神活动。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思想是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包括了各种学说、著作所反映的理论成果。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能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其本身也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经过了较长的历史文化发展阶段,因此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存在既有相同的一面,又产生令人瞩目的多种差异现象,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并非偶然。
2.世界观存在差异。人类社会经历了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不同形态的发展阶段。制度不同,服务阶级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也不相同。虽然在维护统治阶级统治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具体到不同社会时,统治阶级又是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不同,源于不同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同,也源于统治阶级的世界观不同。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不能脱离物质生活而独立存在。如果把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颠倒过来,把精神看成第一性就会认为是人的思想或感觉创造世界,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即神创造世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源于对世界看法的根本分歧,而在一系列问题上出现科学与否的差异。
[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1.
[5]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98.
[6]海莉花.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研究散论[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