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3-08-15鱼俊清
鱼俊清,白 牧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西安 710068)
文化是民族繁衍生息的命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源泉。无数实践表明,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民族才是有长久生命力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才是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大放异彩的民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深刻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和形成过程,它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可以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建设作出的战略规划。因此,深化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国家发展的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当前一项极其重大的战略任务。
一、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前提
任何一个文化的自觉都有基本的价值导向,任何一条道路都决定着理论、价值观的发展方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先决条件,丝毫不能麻痹大意。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历程中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它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探索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适应改革开放时代要求,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宏伟历程中逐步确立的。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奠基者,他们立足革命斗争实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对“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思想”[3]进行大肆批判后提出了共产党人、全国人民都应树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观,这种新文化观集中表现为必须立足于本民族自身特点,积极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以赋予我国文化活力;必须以先进理论—马列主义为指导,因为它是被证明了的迄今为止最先进、最系统,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必须为大众服务,因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属性决定了它是人民群众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要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实践中必须反映和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因此,建国初期“二为”方针的确立,从根本上确保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即为人民群众服务,也指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路径,即真正地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联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和文化追求。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坚实开拓者。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航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新范式。1979 年9 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邓小平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首倡者,对其概念作了深刻阐述,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4]对研究和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领域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有力推动者。面对新世纪国内外复杂的思潮涌动形势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深的内涵,即确立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维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功能就是要用现代化的观念来改造人的素质、发展和完善人的本质,批判和抛弃一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的因素,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5]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性就是要求在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以更宏大的世界眼光看待和认识文明进步的方向和趋势,理清本民族文化今后发展的思路,这是文化自觉的终极目标。社会主义文化的未来性,主要是指不能满足于现阶段取得的成就,而是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摸索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总结新经验,寻求对社会主义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达到准确把握科学文化发展方向的目的,使社会主义文化自身不断得到充实。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积极创新者。不断强化文化自觉,在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科学把握的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明确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创新文化发展路径,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5]
我党在这一时期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形成了规律性认识。这些认识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加强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大成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八大又再次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要遵循的基本价值导向,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取得诸多成就的基础上再次阐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不可丢,方向不能偏。
实践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凝结着我们党的高度文化自觉的道路,是一条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文化发展道路,是为人民群众所高度认同的文化发展道路,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科学有效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自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自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论依据
任何文化自觉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作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文化民族,中华民族的复兴更深层次是文化的复兴。要实现文化的复兴,必须有中华文化主题性的重建,有全体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文化自觉。从根本上说,这种自觉就是对文化的本质力量的深切了解,对近现代中国文化问题的正确判断,对当代世界文化潮流的深刻洞察和对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的清醒认识及自觉担当。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近年来,党和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要求,着眼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破除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符合的旧有文化发展模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鼓励文化工作者创作人民乐于接受的作品,从多方面完善文化发展机制,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二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各级各类的媒体宣传之中。三是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之中;四是注重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五是强化机制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彰显了我党更深刻的文化自觉意识,它把文化自觉注入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动过程中,使得这种文化自觉得益于这种更深刻的文化自觉意识,才使我党对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内涵能够进行准确的判定,对文化建设的理论依靠有科学、深入的认识。
三、自觉加强对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动力
任何文化的自觉都有一个历史过程,都伴随着广阔的社会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我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成长成熟在文化反思与自觉的宏阔背景中。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党始终站在先进文化发展的潮头,肩负振兴中华文化的神圣使命,积极传播先进文化理念,努力承担着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责任,下大力气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封建社会的旧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消极腐朽文化,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面貌焕然一新,社会的文化导向顺利实现了转变。实践表明,党的文化事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社会文化和价值的发展方向,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认可,从而凝聚了人心,统一了意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其中所蕴涵的文化观指导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方向和文化建设的地位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民的文化需求不断上升,党的十五大开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次概括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确定为党的“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这是我党第一次把文化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中,开始逐步凸显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2002 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把文化建设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报告强调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这是我党再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了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制定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美国卡尔敦大学教授赵启光先生评价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执政党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作为自身的立党之本,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这一点非常令人佩服”。[6]这鲜明地指出了我党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化。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7 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号召全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7]2011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针对文化发展的决议。《决定》围绕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今后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突出阐释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性。用“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关系”集中论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作用。2012 年11 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并着重阐述了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改革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党对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加深,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为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战略和提升我国文化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构建了科学统一的文化发展坐标系,对于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文化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环境、战略方针、战略保障、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等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8]
我党对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历程,就是在审视自身、观察外界、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自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由此表明,这种文化自觉包含着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也包含着立足实际、着眼大局的务实精神。它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才智的强大精神纽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自觉意识反映了其自身的文化追求,更体现了对发展文化事业的坚定决心。历史发展证明,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也是能够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社会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无不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紧密相连。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往往凝聚着人民的精神认同和情感导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始终成为一种先进文化,始终成为中华文明最有力的彰显者。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5]开拓创新,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构筑精神文化的高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展现勃勃生机。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M].北京大学学报,1997,(3).
[2]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5.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5]李庆云.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文化自觉意识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8).
[6]赵启光.全球化时代的先进文化[N].光明日报,2001-08-2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8]邓显超.试析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创新[J].党史文苑,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