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2013-08-15冯文春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实力世界文化

冯文春

(陕西省行政学院,西安 710068)

在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到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文化强国”战略部署,再到十八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无不彰显党对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视与关切,充分体现了我党在文化发展问题上具有高度的自觉和远见卓识,文化作为国家关注的焦点,并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更凸显了文化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显示了中国社会面对未来长远发展的新视角和新战略,也使我国文化大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一、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标志

早在1975年,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恩比就已经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今日看来,汤恩比的预言可谓是真知灼见。然而,中国的快速崛起也存在着极大的隐患。首先,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面临着断层的危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出现了激烈的碰撞,古老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次,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在高速运行30年后,难以为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第三,中国的快速崛起让西方难以适应,尤其是美国长期以世界警察自居的老大地位受到挑战,唯恐自己的世界领导权因此旁落,酸葡萄心理昭然若揭。恰在此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来说的一个概念,它们都属于实力范畴。实力对于国家来说是实现自己的意志能力。硬实力带有强制的手段实施自己的意志,软实力则不然,它是经过说服及认同的过程,让对方从内心接受自己的理念及想法。软实力的应用对象只能是其他社会实体而不能是自然实体。“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自1990年提出以来,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大众的生活领域都已流行开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在当前正处于全球区域危机不断激化的时代,软实力已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和军事的力量,更凸显其独特的作用,成为世界各国追逐和争夺的新坐标、新高地。在国际较量中,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苏联解体就是因软实力大厦坍塌而不打自败的典型例子。

世纪之交,美国学者威廉·E·哈拉尔在《新资本主义》一书中提出:文化资源是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国家的强大在于文化的输出与文化的认同。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八大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一个方面,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重点,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硬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软实力的提高则有限,尤其是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国快速发展及对世界影响力的掣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中央在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两方面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和变化的背景下,尤其是针对全球范围内和平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而提出的一个崭新理念。它既是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的重要方面,也是十七大重申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的具体体现。再进一步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的重要举措,也是针对我国同外部世界之间新关系的重要部署。当今社会,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激荡,围绕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较量更加激烈。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社会信息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化与经济、政治交融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金融及产业资本的介入,有效整合文化、渠道、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进一步创新文化产业体系,建立面向不同业态特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企业规模、不同融资需求的多层次的文化产业体系,系统解决文化企业投融资问题,积极推进文化与金融的结合。国家的竞争实质上是国家文化的竞争,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体现。

二、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

(一)党中央的重视与全面部署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系列文化建设战略部署,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继续肯定“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是生产力”,明确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动力机制和判断标准,使文化生产力对综合国力提高的强劲作用得到社会的认同。随后,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地指出要继续“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丰富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文化也开始按照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自觉自主的运行。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及现实意义,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体措施,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为我国未来的文化建设及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经济成就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到2012年我国GDP以年均8.8%的速度在增长,2012年经济总量突破50万亿大关,比上年增长7.8%,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2%,其中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位,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国正处于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整体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是改革攻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十八大报告提出在2021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的奋斗目标。经济的大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振兴,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局面已经形成。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投入不断增加,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6000亿元,十年来年均增速超过20%,占GDP的比重突破3%。[1]虽然占比低,但增速高,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的制度创新也不断加快,党中央不断出台新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人民群众的需求

我国有13亿人口,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也是最稳定的服务群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更具有广泛的基础性。[2]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提出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受教育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需要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地丰富以后,精神生活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对书籍、戏曲、影视、娱乐、网络等文化产品的需求将会极大地刺激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建设,也为文化区域化、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拓展空间。

(四)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史,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呈现的张力,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增强,文化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世界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3]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面临的挑战

(一)世界文化的制高点仍被欧美把持

众多国际知名的评奖如奥斯卡电影金像奖、诺贝尔文学奖、格莱美音乐奖等等都由欧美人评选,目前,世界核心期刊也几乎被欧美垄断。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不足4%。美国以世界6%的电影产量占据了世界80%的电影市场,2012年德国贝塔斯曼集团,这个世界上居于领导地位的出版和媒体服务公司的年收入超过中国所有出版社总收入。[4]世界性文化标准的产生均来自于西方,文化的话语权由欧美把持,这与具有5000年古老文化及经济大国的中国地位极不相称。

(二)我国文化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文化企业首先要有核心的文化产品。世界著名的主题公园仍被迪士尼把持,世界著名的企业如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等都以宣传自我文化自居,被称为文化企业。国外企业文化与品牌的相互交织,对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孩子过生日或举行庆祝活动,麦当劳、肯德基、哈根达斯这些地方往往是他们的首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则是他们的最爱,这些国外企业的统领地位势必在几十年后对中国的饮食结构及消费尤其是饮食文化产生颠覆性的作用。我国文化企业的整体状况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了极大的发展,企业文化和品牌意识才逐步建立起来,和国外的“百年老店”相比还很稚嫩。规模较小,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缺乏,整体上处于劣势地位的现状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三)我国文化安全形势严峻

东西方冷战结束后,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霸权主义成为渗透发展中国家的新形式。西方社会思潮与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意识形态观念在中国大肆传播。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文化霸权的威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导地位遭到严峻挑战。[5]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国际接轨”成了中国趋之若鹜的流行话语,学术上常以西方标准作为国内学术评价标准,尤其在文化及社科领域,这种趋势必然抹杀不同文化观点、忽略价值观的本质差异,这就为西方特别是美国资产阶级价值观向中国渗透打开了方便之门。

四、乘十八大东风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十八大报告中,着重强调把文化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位置上来,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已然清晰。[6]循着这条路径展望未来,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更有人民“精神幸福指数”的大提升。随着深入推进以文化事业单位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单位改革,新体制的机制作用会大大激活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民生改善的同时,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中国人在文化领域的追求越来越呈现出高层次、多元化趋势。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从物质、精神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入手,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果实。[7]着眼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文化产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建设的步伐,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1]邬书林.全面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今日浙江,2008,(2).

[2]史小今.加快文化发展重在全面准确把握文化功能——访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10).

[3]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欧阳友权.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蔡武.坚持科学发展推动文化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喻发胜.文化安全——基于社会价值观传播视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实力世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谁远谁近?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