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合作式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探索
2013-08-15叶树铃毛锡锋肖文华
叶树铃,毛锡锋,肖文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为方式的科研实践活动[1]。工程训练中心作为高校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提高学生尤其是机电类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工程训练为平台,建立和形成一支以指导教师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建立起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团队合作式运行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各高校对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越来越重视,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不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很少,学生整体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氛围淡薄[2]。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1 松散性
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通常以学生自由组合为主,3~4个人为一组,每组学生大都来自同班或同一专业,缺少学科交叉和不同专业之间的知识集聚,难以发挥群体优势。指导教师由于教学、科研的工作压力较大,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投入的精力有限,又没有硬性的考核指标,认为是一项额外的任务,往往在前期的项目方案设计时给予指导,在后续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基本上由学生自由发挥,单打独斗,教师很少给予关注。甚至出现学生遇到难题时,有时找不到教师指导的情况。这种松散的组织形式,既造成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1.2 突击性
学校为了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全省性的科技创新竞赛,往往采取搞突击的形式,在竞赛前几个月,由教务处、团委或相关二级学院牵头,临时组建学生参赛队伍,利用放假或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以短时间的突击来完成任务,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学生经过方案设计、前期准备、零件制作、部件组装、作品调试、后期改进等一系列研制过程,需要付出大量智力、心力和体力,在短时间内要研制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作品,谈何容易,因此,学生通常赛前连续加班,甚至通宵达旦赶时间、赶进度,弄得疲惫不堪。赛事过后刀枪入库,偃旗休兵,再也无人问津,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积累的过程。
1.3 功利性
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在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同时,也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过程,从而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但由于受到就业的压力和社会上错误观念的影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有些学生希望通过参加全国或省级比赛,能够收到“一次得奖,终身受益”的效果,总想在短期内就能取得大赛的奖项和荣誉,从而作为毕业后就业的资本和筹码,以此博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青睐,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为了急于取得好成绩,有些学生甚至走“捷径”,抄袭他人设计方案,仿制他人创新作品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学生之间各自设防,相互保密,缺乏合作与交流,严重偏离了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为了锻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方向。
2 科技创新活动的改革举措
实践是创新之源,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3]。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要有新突破、新亮点、新成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开拓创新,重点做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等工作。
2.1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要增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活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学校通过加强大学生科技社团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创新软硬件环境氛围的影响作用,吸引广大学生加入科技社团[4]。要做到发挥学生科技创新骨干分子的作用与重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群众性相结合,组建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入会者必须遵守《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章程》,提交入会申请书,并填写“会员登记表”,申请者在通过面试后,经批准即成为协会会员。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是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依托工程训练中心科技创新基地的学术性学生社团组织。协会紧密契合各类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科技创新竞赛开展各项组织、管理和训练工作。
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开展的各项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创新能力[5]。其主要内容有:
(1)以提高广大学生的科技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氛围为基础,广泛开展学术专题讲座[6]。引入不同的学术思想,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举办学生科技创新作品推广和演示,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提高影响力,扩大参与面。
(3)举办学生科技创新文化节,以科技竞赛、科技交流、科技展示、科技实践为主要形式,融专业性、知识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7],营造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4)编制科技创新方案,制定科技创新计划,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协办全校性的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工程训练竞赛等学科竞赛。
(5)协助做好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的宣传、组织与协调工作,建立会员信息数据库,对会员成长的轨迹进行追踪和记录,并形成档案。
(6)挖掘和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潜力和才能的学生,将他们优先推荐到竞赛训练班,参加国家级或省级竞赛的赛前集训,使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学生科技创新协会通过涵盖课程教学、讲座互动、项目设计、应用实践、学科竞赛等一系列活动环节,建立起深厚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扩大受益面,使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成为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一支生力军。
2.2 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虽属第二课堂,却与第一课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确并稳定一批具有较高科研学术水平与工作热情的专业技术指导教师至关重要[8]。
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仅仅依靠个别教师的孤军作战显然不行,需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集体的聪明才智,铸造团队精神。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持[9]。首先,在工程训练中心内部,培养和选拔一批业务能力精、创新意识强、技术经验丰富、具有敬业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建立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组,学生科技创新的每一个项目由指定教师具体负责,承担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的日常指导工作;其次,根据学科竞赛的需要,在全校范围内,招聘一些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热衷于科技创新和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团队,切实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按项目核定教学工作当量,并进行业绩考核;再次,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具有获取新知识的敏感性和求知欲,大胆地吸收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10]。指导教师团队定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相聚一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引领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攀登新的高度。需要技术攻关时,发挥团队优势,凝聚团队力量,集聚团队智慧,共同破解难题,形成合力共克难关,力争在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有新的突破,取得好成绩。
2.3 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最好是将学生放在充满创新的环境中去实践[11]。因此,具有一个布局合理、氛围浓厚、设施完备、环境适宜的科技创新基地是确保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进行必备的基础条件,应切实加强硬件、环境、制度等方面的建设。
2.3.1 硬件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的建设和投入力度,整合原有的科技活动资源,完善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平台。按照“必需、适用、便利”的原则,在机械创新训练室配备小型的车床、铣床、钻床等加工设备,配置工作台及常用的工具、刀具、夹具和量具。电子创新训练室配备计算机、电路板制版系统和各类电子实验装置以及示波器、万用表等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
2.3.2 环境建设
根据安全的有关要求,在各训练(实验)室墙上布置“安全操作规程”、“紧急疏散图”等安全标志和宣传展板,配置必备的消防器材和通风降温设施,摆放一些绿色环保植物,室内保持采光充分、整洁美观,营造一个和谐、开放、互动的良好环境。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在这里交流知识,切磋技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开发与研制,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第二课堂。
2.3.3 制度建设
为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工程训练中心制定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学生科技创新组织与实施办法”、“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经费申请与管理办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管理办法”、“学生科技创新优秀作品(项目)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各训练室、实验室实行全天候开放,学生提交“科技创新活动申请表”经工程训练中心批准后,可随时进入相应的训练(实验)室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完成后,应提交结题报告、经费使用报告等,工程训练中心组织专家组对作品进行验收,并签署验收结论,验收评定等级为及格以上的项目,可计学生科技创新学分,优良项目可参加年度课外科技项目评奖。
3 结束语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12]科学地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积极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是当今科学技术处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崇尚科学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以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
)
[1]向晓东,张榜生,刘晓云.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19-20,24.
[2]陈平.大学生科技创新价值与实现机制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1):29-31.
[3]汪通悦,孙全平,杨大春,等.基于团队的机械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探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1(4):217-220.
[4]孙岩,王晓迪,田文志.科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85-88.
[5]时椿茹,蔡潇,刘世权.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36):464.
[6]李晓峰.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1998(3):67-69.
[7]李明江,田丽.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124-125,131.
[8]郑绍春.浅谈如何发挥指导老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作用[J].船海工程,2008(4):172-174.
[9]崔源,李雪琪,王文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94-95.
[10]刘明伟,曾红元,何国旗.深化机电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4):135-136.
[11]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4(7):24-26.
[12]十七大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