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考

2013-08-15李蕊蕊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人文教学内容专业

李蕊蕊

(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人文地理学》课程是国家高校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所确定的地理学专业(包括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人文地理学既能陶冶学生的一般文化素质,又能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服务,在国外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重点学科.[1]西方发达国家,在目前开展的博雅教育(Aliberal Education)中,都把人文地理学作为博雅教育的主要课程,尤其是美国,除了地理学专业之外,文史类、政法类、经济类、艺术类专业等也把人文地理学作为基础课,有些大学所有专业都开设人文地理课.由于受西方发达国家这种人文地理教育理念的影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自觉地进行21世纪人文地理教育的改革,人文地理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人文地理学课程的改革.[2]

为适应这一学科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的需求,《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深入改革,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主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笔者分析了《人文地理学》的作用和定位、教学现状,并探讨了其改革的思路.

1 作用与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两大分支学科之一,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特征.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中心、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空间结构的一门科学.[3]地理类专业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充分认识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特点,提高对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空间规律性的深层次理解,并能够对各种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坚实基础.非地理类专业的课程目标是适应宽口径培养本科人才的需求,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知识综合、交叉和融合能力,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2 教学现状

2.1 教学内容固化

在《人文地理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和进行博雅教育的非地学专业教学中,用的是同样的教材,教学大纲紧扣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与教材一致.尽管专业存在差异,教学内容也大致相同,不能体现不同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的特色和差异,尤其是不能体现不同学科发展的特色和趋势,可见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特点.[4]

2.2 教学模式的创新不足

当前很多高校《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对教学有效组织管理,但是未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体现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技巧.创新的教学模式是提高《人文地理学》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

2.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调性

地理科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地理科学思维的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中学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师资及其相关专业的后备人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旨在培养从事国土资源整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培养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高级专门人才.但目前《人文地理学》的授课内容基本上是理论学习为主,掌握和应用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人类活动地理分布及其演变的规律;理解和协调人类文化地理现象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和运用方法论及各种人文地理学方法,规划和管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发展形成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情感和价值观.《人文地理学》虽然是三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差异性,但当前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差异性.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理论教学,多以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3 教学改革的探讨

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动态要素是教师、学生及心理环境,人的要素——教师和学生是控制和制约教学系统进行的关键因素;相对静止的要素是教学媒体和物理环境,是物的要素,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载体,而心里环境是使教学系统中人和物的要素得以有机运作的文化与情感支撑.

3.1 确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确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形成以师生互动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教学内容,有重点的选择科研课题,如宗教景观,可让学生结合“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多元的宗教文化产生、共存的地理环境因素,通过组织专题讨论、简历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观念并结合区域特色.如语言景观中,在讲述南方各方言的发展中,重点分析闽方言的内部多样化的原因,建立学生区域观念和区域认知结构,实现从理论型向理论与应用兼容型人才的培养.如在语言景观的教学中,在GIS专业中,学生分析福建的地名景观与泉州的地名景观的异同点,进一步理解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的关系.

3.2 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向作用

当前《人文地理学》教材高等教学出版社3种(含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种,备课过程中要四种教材来回比较,选择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其他三种教材要相互渗透,进行整合.教学过程中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是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自信心.教师所具有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可以大大提高特定的知识教学的成效,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影响教师对概念或特定知识内容的表述方式.在多数情况下,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是相互融合、作为整体影响教学效果的.在教学前的精心的准备,问题的引出启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依据教学情景的需要,对授课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在地缘政治一章中,可以直接以当前的国际地缘争端热点区域为引子,在一些区域的归属上在讲解边疆与边界的问题时,以这些热点区域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课堂效果会有极大的改善.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课堂的管理能力,能及时的应对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以及不受到一些调皮学生的意外干扰.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科研与教学不是冲突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为科研课题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科研课题的成果又可以进一步充实课堂的案例.如在行为地理一章中,根据课题来分析居民的休闲行为空间更具说服力.

3.3 教学内容的优化完善

3.3.1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

《人文地理学》虽然是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但应考虑到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尤其是后修的课程安排.在明确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的后续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优化.首先,删减与其他课程相重叠的内容,添加最新的研究成果,完善教学体系.如地理科学专业在修完《人文地理学》后,继续修读《城市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时,重叠部分可以不作详解.其次,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引进新的内容,作为扩充性的内容,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与热点,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

3.3.2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社会发展

以学校大学生科研课题、开放实验室、大学生挑战杯为依托,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活动,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规划设计竞赛,也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与掌握、理解与应用,应结合专业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

4.1 教学方法的更新.

依据《人文地理学》课程以理论与案例为主的特点,以及社会要求,应加强讨论以及研究性教学环节,特别是讨论式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区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组织课堂讨论是有效组织教学、加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对主要知识点掌握的重要教学方法.根据《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内容,该课程的课堂讨论可分为以下4个主题: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社会经济影响、闽方言内部多样性的成因、边界与边疆的划分与一些有争议区域的归属问题,大学生的购物行为空间.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课堂随机讨论,以及社会关注程度较高的主题进行专题讨论,也可以在每一章教学结束后采用分组讨论等不同的形式讨论.具体讨论方式而言,可采用提前准备发言稿或现场辩论的方式进行,课后可要求学生对讨论结果加以总结和分析,并提交讨论小论文,从而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的平台,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4.2 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化、网络化,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传统的以“板书—板画—挂图”为主的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对课堂的要求,也不能适应教学资源的海量化的新变化;并且,随着“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改革趋势,课程教学学时不断缩短,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并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计量地理学方法,将复杂、烦琐的区域问题直观化、明确化、简单化、形象化,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4.3 加强并完善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包括作业设置和成绩评定.作业的设置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在评判作业时,应侧重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学生专业思想和创意的表达,而不能仅仅依据一个模式判断其优劣[6].课程成绩评定要综合考虑考试成绩、课程设计和考勤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结语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将多媒体等多种教育技术和案例库、习题库等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1] 郑耀星.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与高校跨世纪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0,15(5):54-57.

[2] 孙峰华,管晓荣.人文地理学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4:20-22.

[3] 赵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仇方道.《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507-2509.

猜你喜欢

人文教学内容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人文绍兴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