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责任
2013-08-15曾正家
曾正家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安徽合肥 230051)
现代竞技体育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等综合实力的“窗口”[1],“体育强国”指标体系主要指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以及体育各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2],这些领域不但包括竞技体育、大众体育,而且还包含体育文化、体育场地以及体育产业等方面[3].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整体实力,以及一流的管理水平和赛事组织能力,并荣登金牌榜榜首,北京奥运会后,如何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宏伟目标,是现今国家体育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1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重视竞技体育发展,追求在重大国际比赛中的优异成绩成为普遍追求,体育作为国家营销、城市营销的媒介和平台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应用,当代体育在发达国家已成长为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和社会亲和力于一体的综合的社会价值实现平台,体育开始全方位地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4].
1.1 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体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实现了我国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是我国成功举办“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和取得奥运金牌第一的制度保障,它给西方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仿效和借鉴.然而,随着我国社会改革以及文明发展的不断深入,其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这种政府控制和包办一切方式严重阻碍了社会办体育的进程,更抹杀了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与市场经济体制倡导的“放开、搞活”原则背道而驰.况且,由于国家“全包干”式体系培养运动员成本过高,现行体育体制操作的透明度不高,运动员为金牌一搏定终生代价太大,官员把体育作为政绩工程运作具有时限性,现行体制暴露出运动项目人数配备不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如我国足球职业联赛踢假球、吹黑哨问题严重、王蒙打架事件、服用“兴奋剂”、虚改年龄、性别现象常有发生,与竞技体育精神和目标原则相违背,也进一步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和威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建设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进程中,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应在保持这一体制巨大优势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和完善,应建立“以人为本”原则,以实现体育事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新举国体制”.
1.2 我国竞技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人为甩掉“东亚病夫”称号以及“争得主权”,可谓是数代体育人为此与世界各国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如1932年,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向世界推销“伪满洲国”的阴谋,刘长春“单刀赴会”参加了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1934年,为了抗议日本硬将伪满洲国塞进远东运动会,我国愤然退出,致使长达20余年的远东运动会解体.1936年与1948年,我国分别派出141人和53人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柏林与伦敦奥运会,但仍铩羽而归,以零的纪录告终.1958年,为抗议国际体坛少数人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我国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和部分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关系.1963年,我们促成了“新兴力量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新中国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197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出现在德黑兰亚运会赛场,中国体育代表团拉开了走向世界的帷幕.1979年,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恢复,使得中国竞技体育全面走向世界.1984年,许海峰一枪震惊全世界,击碎了悬吊在中华民族头上达50余年的奥运会金牌“零的纪录”,中国体育军团在奥运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突破,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摘下51金并获得100枚奖牌而傲视群雄,更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振奋和鼓舞,更开拓了大国形象的新篇章[5].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主要保证[6].当前,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要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作为其核心内容的竞技体育文化建设,更要担负起责任,发挥我国竞技体育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7].
1.3 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将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国家政策以及经营观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导致我国的体育产业开发还处于初步阶段,2004年底,我国体育产业总量仅占当年全国GDP的0.702%,与欧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近年来,我国体育用品业、健身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成为体育产业的主力军,但我国体育装备用品业研发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8].所以,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探寻体育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开发特色体育文化消费,提升新的体育文化消费增长点,不断提高我国体育文化领域的技术和装备水平,从而切实增强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4 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现状分析
竞技体育项目均衡发展是判断竞技体育强国的4个基本特征之一[9],在我国大部分人的眼中,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竞技体育成绩金牌数量,却很少有人去真正关心竞技体育哪些项目拿了多少枚金牌,在我国“奥运战略”和“全运战略”下,国家和地方大都采取了“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发展战略,导致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结构发展失衡,在优势竞技体育项目上(如乒乓球等)出现人才过剩,部分优秀运动员过早离开竞技场或流向海外寻求发展,造成了资源浪费,在弱势项目上,又出现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严重不足,后续发展乏力和缺失,制约了弱势项目向优势项目的转化,造成了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不均衡化发展以及竞技体育整体成绩的提高.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优势项目主要还是集中在快速力量类、难美类、隔网对抗类、准确类以及格斗类,而在田径和游泳作为奥运会比赛的基础大项上,整体成绩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的三大球项目上,还十分落后(如在近5届奥运会中,中国仅获得过5枚奖牌,其中1枚金牌,而美国获得过17枚奖牌),可见,我国在竞技体育项目上的发展严重失衡,特别是在一些基础大项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三大球项目上成绩不尽理想,这也正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已荣登金牌榜首,国家却仍提出“体育强国”建设的原因.
2 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强国的鲜明指标和表现特征之一,加强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建设,对于塑造体育国家形象、创造国际威望和实现体育强国战略意义深远.
2.1 创新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建设,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实现了我国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巨大成功,实际就是对举国体制最大的认可,然而这种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举国体制”在实际运行中却也暴露出了许多的矛盾,其自身内部管理也产生一系列的冲突,完善和改革我国现行竞技体育体制是创建体育强国的必然趋势.
2.1.1 转变竞技体育发展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发展原则
以人为本是竞技体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价值取向.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工具论”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我国竞技体育价值的主导思想,强调以社会需要为本,一切都要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金牌至上”、“锦标主义”、“奥运争光”思想一直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而忽视了竞技体育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忽视了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忽视了体育的本质属性.在社会转型时期,竞技体育要完全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选择的意志,充分重视人的社会权益,维护其平等地位,从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出发,在管理中切实做到尊重人、重视人和民主化管理.
2.1.2 建立多元化发展格局,树立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体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举国体制”,政府包办,政府管办一体,基本排斥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竞技体育逐步被推向市场和社会,逐步向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的格局方向转变,明确竞技体育必须走向市场化和社会化,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兴办竞技体育,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注重竞技体育投入与产出之比,保证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形成在竞技体育资源使用过程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重视竞技体育资源分配的公正、公平,使国家、地方、单位、群体、个人等利益主体得到保障,建立与中国市场经济相适应、满足市场需求的竞技体育体制,推进有条件的体育运动项目走职业化发展道路,减少政府干预,实行管、办分离,为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提供空间,尊重职业竞技体育实施主体的自主权益,为职业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化发展创造条件.
2.2 塑造竞技体育文化品牌,推动竞技体育产业发展
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其地位无可替代,加强对竞技体育的认识,将体育文化建设融入到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体育锻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的参与和支持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为体育强国建设献力.
2.2.1 打造特色体育文化品牌,塑造国家体育文化形象
要使优秀的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要有一定知名度的体育文化品牌[10].纵览世界各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审视各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现实,我国体育文化资源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望尘莫及的[11].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阶段,如何充分利用和挖掘各地区的体育文化资源,打造和树立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体育文化品牌,并结合地方优势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将之传播到世界各角落,使之与西方文化相融合,增强我国体育文化穿透力、影响力和感召力[12],加强中华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为中国体育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贡献,为我国迈入体育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 打造我国体育文化产业,提高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标识,它既是一种现实竞争能力,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体育国际化、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体育文化的品牌意识日趋激烈.虽然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目前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体育及体肯产业发展还与此不相适应,我们应盘活国内,放眼世界,加强体育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建立自己的品牌,加速培养体育文化产业人才、打造体育文化产业品牌等途径提高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前进步伐,打造体育文化产业,推动体育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增强体育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保障,为建设体育强国添力.
2.3 均衡发展我国竞技体育项目,树立国际威望和体育话语权
以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为代表的体育竞赛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较量和比拼,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提高本国运动员的竞技体育水平,在世界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是各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和追求.
2.3.1 拓展优势项目数量,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中国虽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第一”,但各项目进入前8名的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球类等集体项目与其他国家相比,还缺乏一定的竞争力,而且在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上,与世界体育强国相比,中国的差距还较大.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主要还是集中在跳水、乒乓球、羽毛球、举重和射击等项目上,我国的竞技体育部分优势项目在群众中普及率较低,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严重影响了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从而难以形成规模和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国要继续保持优势项目的持续稳定发展前提下,创造条件,依托学校和社会,提高竞技体育项目的群众普及率,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正确处理和规划优势项目、潜优项目以及落后项目发展,拓展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数量,以提高我国的竞技体育整体水平.
2.3.2 加强国际互动,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体育强国国际影响力是指一个体育强国在国际社会中运用自身,包括体育在内的国家实力去影响其他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意愿和行为的能力[13],2010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出现,其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世界也期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国际视野来看,体育强国的衡量标准绝不仅限于竞技成绩,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多大体育文化影响力或竞争力.所以,我们要继续依托和发挥好竞技体育的“窗口”作用,在国际大赛中继续保持和展示我国的竞技体育实力,以寻求在国际体坛中长期占据领先地位,从而提高国际影响力.在职业体育大力发展的今天,我国竞技体育更要迎合发展契机,通过竞技体育全球化流动机制,打造众多优秀体育明星,加强引进交流,全面走向世界,融入国际社会,将“中国模式”和“中国品牌”,传向海内外,形成内外互补的良性循环,提高国际影响力.
3 结束语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强国的鲜明指标和表现特征之一,加强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建设,对于塑造体育国家形象、创造国际威望和实现体育强国战略意义深远.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我们应转变竞技体育发展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发展原则,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注重竞技体育投入与产出之比,拓展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数量,以提高我国的竞技体育整体水平;我国竞技体育要迎合发展契机,通过竞技体育全球化流动机制,加强国际互动,将“中国模式”和“中国品牌”,传向海内外,形成内外互补的良性循环,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1] 鲁飞.试论竞技体育软实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5):21-22.
[2] 邱雪.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10-14.
[3] 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93-98.
[4] 鲍明晓.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32(6):1-6.
[5] 熊晓正,夏思永,唐炎,等,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4
[6]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7]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9.
[8] 张贵敏.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基本定位——基于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3-7.
[9] 许立群.体育强国的四个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9(8):4-5.
[10] 陈飞飞.体育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1):23-25.
[11] 王俊奇.中西方民俗体育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6.
[12] 张德利,尹维增.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竞技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31(1):24-27.
[13] 任海,王芳,赵卓.论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