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阅读中时间信息加工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3-08-15仝宇光

关键词:副词语篇建构

仝宇光,范 宁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一、情境模型概念的提出

在语篇阅读中,对时间信息加工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他对历史纪实性和小说性语篇中时间信息的表达与理解做出了区分。在当代心理语言学中,运用实证的方法对语篇阅读中的时间信息表征进行系统研究源于上世纪80年代,Johnson、Laird等研究者将时间信息加工纳入到“情境模型”(situation model)的研究中。[1]研究者普遍认为,语篇阅读不仅仅是对单字的语音、正字法等的理解,也不仅是对单个句子的命题层级结构的理解,在更深层次上,主人公的目标、行动在虚拟的心理世界中被展开描述,读者对情境的理解等同于对所描述的故事世界建构了连贯的心理表征,即建构了“情境模型”,而时间信息是理解一系列描述事件所形成情境模型的窗口。

Garnham的句子探测实验巧妙证明了情境模型表征的存在。[2]实验者要求被试在呈现探测句后,判断探测句是否符合呈现句的意思。相同情境下的呈现句为From the furrier the hostess bought the mink coat.探测句为At the furrier the hostess bought the mink coat.不同情境下,呈现句为From the furrier,the hostess received a telegram,探测句为 At the furrier,the hostess received a telegram。实验发现,相同情境表征下的两个句子的细微差异不能很好区分,反应时间较长;而不同情境表征的两个句子的细微差异能够很好区分,反应时间较短。

二、语篇阅读中时间信息基本的认知过程

语篇中,每个独立的描述性事件(有明确的实体和施加某种影响的动词)所建构的心理表征即为一个独立的情境模型,每个情境模型中的时间信息或者明确显示、或者隐含显示,时间信息的心理模型的建构可分成当前模型、整合模型和完整模型三个部分。[3]每个模型中,时间信息要么被加工为先前模型所描述情境的发展或者情境的转换,当发生情境转换时,先前时间信息模型的通达将会下降。

例如,在下面的描述语句:“张洁躺在床上,听着她最喜欢的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最后乐章(S1)。两个钟头后,她关掉音响,睡着了(S2)。”读者理解S1句时,在此刻t1所建构的“张洁听乐章并很享受”的心理模型即当前模型;当读到S2句时,把t1建构的心理模型合并到t2时刻所建构的“关掉音响睡觉”心理模型时,叫做整合模型。整合模型或者是当前模型情境的发展,或者是情境的转换。例如,当“两个钟头后”这一时间副词不存在时,t2时刻建构的模型是“听乐章”情境的进一步发展为“听累了睡觉”,整合的模型容易建构;但是当这一时间副词存在时,t1时刻建构的模型和t2时刻建构的模型之间出现了中断,暗示了情境的转换,那么整合模型更难以建构。当剩余的语句都被理解后,读者在长时记忆中建构的模型是完整模型,完整模型是动态的,会随着读者对所有信息的重新加工或者推理发生变化。

三、语篇阅读中时间信息加工的现状

(一)时间持续信息的加工

时间持续信息的加工较为简单,代表的理论是动态表征观。[4]这一理论认为,当开始加工某个描述事件时,阅读者先对该事件所描绘的心理经验产生心理模拟,当随后的事件是这个情景的接续发展时,理解者接着已有表征建构,产生一个动态表征。这种更新持续进行时,就包含着对已有动态表征的继续,叫做追踪(tracking)。如果语篇是以一系列连续的情景接续事件而非情境转换事件展开时,这样就能够不断追踪。据此,当事件1与事件3之间的时间距离长时,通常事件1所用的时间也会加长。例如,语篇中描述了三个连续事件:事件1:格林太太为过圣诞节准备好要做的鲤鱼和调味汁。事件2:突然她和丈夫争吵了10分钟/3个钟头。事件3:她早已忘记了今天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那么事件2的持续时间越长,探测词“鲤鱼”的加工时间就越长。

(二)时间转换信息的加工

时间转换的研究是围绕建构时间中断的情境模型而展开的,时间转换信息由时间转换副词和关键句组成。例如,由“就在此时/一会儿以后/一小时后(时间转换副词),张洁脸色苍白(关键句)”。部分研究者提出了场景理论(Scenario Model),这一理论认为由于时间是语篇中的背景信息,被理解后处于暂时静态存储状态,因而时间信息的加工是以离散的信息块而加工的。[5]每个描述性事件所隐藏的时间信息块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当有时间转换发生并且超过先前信息块的典型场景范围时,就会产生明显的时间转换表征。例如,当读者读完在邮局邮寄包裹这一场景的几个连续事件后,呈现时间转换句:“十分钟以后/七小时以后,张洁去了朋友家。”结果发现,处于长时间转换场景中,时间转换句的理解时间显著长于短时时间转换。

然而这一理论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质疑,Zwaan等认为时间转换的表征是受到时间框架(time frame)指引的。处于同一框架内的事件,不会产生明显的时间转换表征;超过这一框架的,就会产生时间转换表征。为了能够对时间框架做出更明确的说明,他又提出了强印象假设(strong iconic assumption),即关于时间信息方向性和连续性的假设。[6]在语篇中,读者默认的时间方向是向前的,时间连续性是短时距连贯不断的,并且这两种特征是并行加工的。换句话说,读者头脑中不仅存在着关于连续事件(successive events)发生的时间关系的印象,而且也存在着关于邻近事件(contiguous events)发生的时间关系的印象。只要这两种印象有任何一种被打破,就会产生明显的时间转换表征。例如,“约翰喝完咖啡,开始打字。一会以后(短时)/一小时以后(中时)/一天以后(长时),他脸色苍白。”按照强印象假设,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是短时句快于中时句,中时句等于长时句。按照场景模型,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是短时句等于中时句,中时句快于长时句。最近,我国研究者何先友提出了两阶段加工模型。[7]研究者认为,遇到时间副词时,不会立即更新情境模型,此时符合强印象假设;但是对于关键句,读者会有意识地根据典型时间范围建立新的场景,此时符合场景模型。

(三)时间相叠的加工

时间相叠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时间表达方式。它指主从句均包含时间副词,从句的时间副词的时间长度要长于主句的时间长度,并且存在时间相叠关系。研究者根据动词特征区分了两种时间相叠形式,即事件型相叠从句和状态型相叠从句,从句中的动词,表示对事件其他参与者起作用或产生一些影响,这样的从句叫做事件型从句,例如,“今天报纸报道说这个月警察击毙了一名劫匪。”只表明个体的属性(例如,生病了)或双方之间稳定的关系(例如,双方处于恋爱之中)的从句叫做状态型从句。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时间相叠关系,研究者提出了惯性加工原则(the principle of inertia)来解释。[8]在事件从句中,主句事件是紧紧相随在从句已经发生的事件之后发生的。这样的追随关系构成了心理加工的内部序列,事件的因果结构和它暗含追随性的关系,使得主句和从句之间的时间距离信息成为时间加工的内部线索。主从句之间的时间间距越长,时间相叠的加工越困难。在状态从句中,从句事件不具有和主句事件直接的因果关系,对从句状态的感知依赖于主句的时间副词与从句状态延续之间的关系。当主句的时间副词能够辅助读者感知从句状态延续时,即存在时间相叠时,不论主从句之间的时间距离长还是短,时间相叠的加工不产生困难。然而时间相叠不存在时,即使主从句之间的时间距离很短,时间相叠的加工也会产生困难。

举例而言,在事件从句中,对于如“报纸今天报道说警察这星期/这个月/上星期/上个月击毙了一名歹徒”这样的例子,研究发现,“这个月/上个月”的阅读时间无差异,但长于“这星期和上星期”,因为前者与主句中的时间副词“今天”的时间距离长于后者。但是在状态从句中,对于如“报纸今天报道说小麦的收成这星期/这个月/上星期/上个月很稳定”这样的例子,“这星期/这个月”的阅读时间无差异,但长于“上星期和上个月”,因为前者与今天是时间相叠的,而后者是非时间相叠的。

四、语篇阅读中时间信息认知的新趋势

(一)时间信息的生态化认知趋势越发明显

虽然当前研究者对语篇阅读中时间信息的认知从时间转换、时间持续和时间相叠三个视角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也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在实验控制情境中进行的时间信息研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语篇相对较为简短,一般不超过20个语句,使得读者很难像真实阅读一样形成较为复杂的情境模型;另一方面,由于实验材料被实验者基于某种理论思想,刻意删掉某些情节,因而使得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探讨时间信息的认知规律受到了限制。在更加灵活和多样、更加自然和复杂的语篇中,探索时间信息的生态化认知趋势变得更为迫切。

一些研究者顺应了这种生态化阅读的趋势,这也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包含更多章节的语篇中考察时间信息的加工。例如,M.Windy McNerney等在包含10章、361页、5896个句子、96389词的小说The Stone Diaries中,考察了时间转换信息和时间持续信息的加工。[9]结果发现,只在部分章节的阅读中发生了与预先理论假设相一致的结果。另外,研究者开始重视情境模型内部之间的关系,并考察情境模型的其他维度:空间、主角、目标、因果等对时间信息加工的影响。例如,鲁忠义、马红霞等考察了主角的情绪变化对于时间转换的影响,发现在时间转换前后,担心情绪的延续会导致阅读时间的延长,而放松情绪的延续不会产生明显的时间转换;[10]何先友、李惠娟等发现时间转换在前、空间转换在后时,空间转换加速了时间转换句的阅读;但空间转换在前、时间转换在后时,汉语阅读语篇中空间转换不会加速时间转换句的阅读。[11]

(二)时间信息加工中动词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由于语篇阅读中时间信息的表达是以动词的特征为基础的,因而动词对时间加工的作用日益重要。先前的研究主要从动词的时态去考察其对时间信息加工的影响。例如,Magliano、Schleich的研究发现相比于完成时态的事件,进行时态的事件在随后的语境更容易被重新激活。[12]例如,“乔尔开车去机场见故友约翰,然而车胎爆了。他花了很长时间在更换轮胎/他花了很长时间更换了轮胎。乔尔不能准时赶到机场了,他感到很懊悔。”关键问题是,乔尔是否已经返程?结果发现,阅读未完成事件的读者回答“是”的人数更多。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采用句-图匹配范式发现,在读完成时态的句子时,读者选择与句子意思相匹配图片的反应时间要明显短于进行时态句子选择匹配图片的时间。[13]此外,一些研究者指出,动词存在多重层级分类。[14]按照有无明确目标可分为Telic,即目标性动词(例如,建造)和Atlic,即无明确目标性动词(例如,徜徉);按照延续性特征可分为延续性动词(例如,散步)和短暂性动词(例如,敲门);按照进行状态可分为进程性动词(例如,抬举)和往复性动词(例如,散步)。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考察不同类型的动词对时间信息加工的影响。

[1]Garnham,A.Mental models as representations of text[J].Memory&Cognition,1981(9).

[2]Johnson-Laird,P.N.Mental model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3]Zwaan,R.A&Radvansky,G.A.Situation model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8(123).

[4]Kelter,Kaup,Claus.Representing a described sequence of events:a dynamic view of narrative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2004(2).

[5]Anderson,A.,Gsrrod,S.C.,&Sanford,A.J.,The accessibility of pronominal antecedents as a function of episode shifts in narrative text[J].Quart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83(A35).

[6]Zwaan,R.A ,Processing narrative time shift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96(22).

[7]何先友,李惠娟,魏玉兵.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模型[J].心理学报,2011(12).

[8]Gennari,S.P.,Temporal references and temporal relations in sentence comprehens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004(4).

[9]McNerney,M.W.,Goodwin K.A,Radvansky G.A.,A novel study:A situation model analysis of reading times[J].Discourse Processes,2011(48).

[10]鲁忠义,马红霞.主角情绪和时间信息对情境模型加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1(7).

[11]何先友,李惠娟,陈广耀,汪小伟.情境模型中时间和空间维度更新的相互影响 [J].心理学报,2013(1).

[12]Magliano,J.P.,&Schleich,M.C.Verb aspect and situation models[J].Discourse Processes,2000(29).

[13]Madden,C.J.,&Zwaan,R.A.,How does verb aspect constrain event representations?[J].Memory&Cognition,2003(31).

[14]Madden,C.,&Therriault,D.J.,Verb aspect and perceptual simulati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09(62).

猜你喜欢

副词语篇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副词和副词词组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