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逻辑演进——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文本的解读
2013-08-15张文国马会端
张文国,陈 凡,马会端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81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蕴含了异化劳动理论、人的本质理论、共产主义理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理论等丰富思想。在这部文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阐述是按一定的逻辑思路展开的,其中理论前提也是立论依据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二重性,即人对自然而言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理论中介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理论指向是共产主义状态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
一、理论依据:人与自然关系的两重性
马克思是从两个层面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对自然有依赖性,“是人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人对自然具有能动性,人类要利用自然。能动性和受动性这二者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全过程。
(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对自然具有受动性。
首先,马克思提出自然界在时间上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对于人类社会存在而言具有前提和基础性意义。无论是从人类个体方面,还是从人类整体方面而言,人都是自然界长期分化的结果,都是“从一个单独的卵细胞分化为自然界所产生的最复杂的有机体。”其次,人类诞生在自然母亲的怀抱里,生活在自然之中,依赖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并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作为对象性存在物,人是受动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是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质言之,人“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二)自然是人的活动的对象,人对自然具有能动性。
马克思提出,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自然又是表现和确定他的本质力量不可缺少的对象。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活动方式的不同,“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活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由此,尽管动物和人都各有其生产活动,但“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在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质言之,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世界。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人对自然界具有的受动性,也要看到人对自然的主动能动性,自然作为无机的身体为人类所用,“被抽象的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力,对人说来也是无”。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具有两重性的,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二、理论中介: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异化”一词在西方很早就已出现,《新约全书》中保罗在训斥异教徒时说异教徒是不能了解什么的,由于他们的愚昧无知就使他们从上帝的生活中异化(alienat)出去了。有人在考证这个词汇的历史时视此为此词的渊源所在。至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开始使用这个词,但他是在“转让”的意义上来使用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继承了黑格尔的异化哲学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变化,这就是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人类的劳动本身、人作用自然的工具、自然本身乃至人本身皆发生异化,这就使得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走向破裂。
首先,人作用于自然的方式——劳动——发生了异化。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视其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劳动是人类作用自然界的最初的方式,是促使人进化、使人的身心得到发展的方式。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大批雇佣工人被要求强制从事单调的劳动,这样就使劳动本身发生了异化,从而表现出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类的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等四个方面。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特色之一,它解释了“劳动者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的事实,也揭示出“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即“自我异化”,以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给资本家创造了宫殿,却给自己创造了贫民窟”的现象背后所掩盖的人本身的异化,从而人类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自我异化”的劳动是一种被迫的劳动,使劳动者失去了劳动的快乐,此时的劳动只不过是维持生存的不得已的选择的畸形现象。
其次,随着劳动异化而带来的是技术这一人作用于自然的工具发生异化。技术异化的概念并不是马克思率先提出来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并未提出“技术异化”问题,但从当下技术批判理论的兴起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的理解。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对技术本质的理解,他认为技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由此,“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与社会生活进步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由此,由技术进步、私有财产制度所带来的劳动异化也表现为技术的异化,即作为人类活动手段的技术对人类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这表现为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泯灭了人们劳动的价值。人不再是掌握和控制技术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
再次,技术异化的产生使得人类对自然改造力度过分加大,自然也沦为技术的奴隶,这样就出现了自然(主要指人化自然)本身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成就了具有历史性的人的思想和感觉,从而,“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但是,异化劳动却使人对自然的这种依靠变成了占有,导致“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尽管吃、喝、生殖等等本来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人的异化了的生活环境正是这种片面的牲畜般的吃、喝、生殖。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了。人与自然不再是以前的那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反而是相互伤害,相互制约。人对自然的过分开采,出现了生态危机,导致了自然对人类无情的报复,自然与人的关系出现了一个恶循环,因此,人与自然进行和解,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理论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解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对人与自然的和解问题作了深刻的阐发,他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关系进一步恶化所造成的“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视为“世纪面临的大变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提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解问题,而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在共产主义理论的视野下展开的。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是在他批判了流行的共产主义观念之后阐发的。在他看来,以往的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性的共产主义都没有处理好私有财产和人的异化的关系,没有看到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方面,从而对私有财产的否定还没有真正触及到私有财产的本质,还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在他看来,“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就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这种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和人道主义的实现。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是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与统一的社会。私有制使人变得愚蠢而片面,从而对像只有在“被我们所直接占有、被我们所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对自然的理解也是如此,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关系被占有和开发使用所替代,自然成了资源,成了和人相对立的被认识和改造的客体。也正是这样,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替代。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以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改造人的劳动为基础的。这样,劳动恢复到其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水平,人通过劳动在自然界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并成为“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在以后的理论建构中,在阐述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过程的基础上,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各个方面所导致的不合理状态,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想建构。要支配和调节人的活动的比较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后果,防止或减少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可以看出,他是想通过变革社会制度来实现生态文明的。共产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必将克服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的理想制度建构是共产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构建了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指向。由于共产主义理想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都涉及到了人与世界关系的三个方面(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自身的发展),二者的提出都是基于对不合理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反思,最终都是要建构起合理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因此,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有着天然的一致性。这种人与世界关系的理想状态也正是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因此,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真正合理科学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到那个时候,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在生产中,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升华到高度统一的境界,人与自然实现了真正的和解。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