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真、静、实教学策略探究
2013-08-15沈利军
沈利军
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数学教学新理念的建立,新教材的使用,新教法的运用,使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焕发了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着数学的味道,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着深刻的思维,如何让数学教学联系真实的生活,使数学教学更有实效性,即让数学教学达到“真”“静”“实”的教学境界,这是当前数学教学中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关于数学教学的“真”
这里所说的数学教学中的“真”,指的是数学的因素,即我们常说的“数学味”。
当前的数学课堂上总是充斥着太多的非数学因素,一些教师正在将新课程理念演绎成形式化的教学模式,完全可以独立完成的问题非要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人声鼎沸”的合作交流只是在讨论原本已经很清楚的答案。种种形式致使数学课上成了“表演课”、“游戏课”、“竞赛课”、“购物课”,等等。
数学课堂上“生活味”越来越浓了,“数学味”却越来越淡了,越来越缺少属于数学的真正本质的东西。虽然这些并不是新课改和教师教学设计的初衷,但在实践中却不知不觉地丢掉了数学课堂应有的“数学味”。表面的热闹冲淡了数学应有的本真,这是一种很可怕的趋势。
数学课堂“数学味”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课程标准的误读。首先,要正确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是指“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的本质。课堂教学设计中所有数学以外的东西都是为学生学习数学这个核心服务的,“生活味”是教学的手段,“数学味”是教学的目的,“生活味”是为“数学味”服务的。教学中必须调整好“生活味”和“数学味”的比例,“生活味”大于“数学味”万万不可。课堂上缺乏教师必要的“引导”,学生的数学思考就难以深入下去,也难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难以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不是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降低。其次,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理解一些数学思想,还要让学生学会用这些思想方法来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将具体形象的数学现象,概括成抽象的数学问题,这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数学课堂要有“数学味”,就要体现其精髓——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数学教学要返璞归真,就要摒弃那些浮华的东西,不让非数学的因素扰乱学生的思维,偏离数学教学的本质,影响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正常体验。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活动的组织等都能影响课堂教学的本质。因此,一味追求数学课堂外表的华丽,是无法完成数学教学本质所要求的任务的。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决不意味着否定数学生活化。因为数学化的过程,数学方法的提炼与应用,都是以有效的问题情境或生活背景为基础的,任何热闹、哗众取宠的数学课是达不到数学教育应有的目标的。数学课堂“数学味”的体现,应该作为我们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抓手和不懈的追求。只有把数学的“根”留住,数学教学才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二、关于数学教学的“静”
这里所说的数学教学中的“静”是安静、宁静的意思,指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灵动且深刻思维的环境。
相当多的数学课堂特别是一些示范课、公开课,教师热衷于形式上的合作探究,图像精美绝伦、文字翻转飞动的课件。这样的数学课,热闹有余,安静不足,数学课缺少了深层次的思维,变得肤浅与浮躁。在这种纷繁华丽的现象掩盖下,数学教学改革容易迷失方向,陷入盲目或盲从的泥潭。
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必要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利于构建一种和谐的课堂。然而,数学本身是理性的,是抽象的,是思维的体操。在热闹活跃的背后,还应多一份必要的安静。特级教师朱乐平在南京的一次全国数学观摩活动中指出,我们需要“安静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不应该缺少学生静静地思考,不应该缺少学生自我内心的独立反省,不应该缺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冷静与顿悟。让学生静静地观察、静静地倾听、独立地思考、认真地分析、静静地尝试、充分地体验,学生的观察、概括、分析等能力才能在“静”的环境中得到孕育、发芽、成长。
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一种更丰实的安静。因此,还数学课堂一份必要的安静,是热闹之后的理性思维,是浮躁之后的沉淀积累。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如何应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际效果。教师备课时,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应做到心中有数。很多问题,看不到合作交流的必要和合作交流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更好的效益时,就没有必要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否则,合作交流中那些思维更活跃的学生的表现和思考会掩盖、替代其他学生的思维。学生自主探索时,就要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尝试,而在自主探究遇到困难时,可以再让他们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这样的合作交流更有针对性,更有实际意义。没有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必定是低效的。我们倡导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要根据学生水平和内容实际,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过于注重形式,虽然看起来很热闹,但学生的注意力常常被吸引到教学内容以外的其他地方,背离课件制作与使用的功能。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注重实效,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熟悉它在数学教学中的特点,明确在不同内容的使用上的长处和短处,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解决教学上的难点,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思考。
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既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张扬学生的数学个性,又要给予学生静静地学习、静静地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静静地学习与思考中不断完善数学思维品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陶冶数学情操。这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事情,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关于数学教学的“实”
这里所说的数学教学的“实”,指的是联系学生真实的生活,使教学具有实效性。
一些教科书为了呈现数学知识,设计脱离现实情境、违背常理的纯数学问题,导致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严重脱节。数学情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数学情境的设计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数学情境的目的性不强,等等。相当多的数学课堂上,缺少了一些传统教育特有的朴实和扎实。
我们所说的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大多是指停留在一个个看似来源于生活的情境设计上,学生真正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机会其实非常少。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们认为数学内容不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觉得学数学没有实际用处。课程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这一点,我们当前数学教学做得还很不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的内容。我们在处理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让生活成为数学课堂的有效延伸。
我们不能为了让学生会解题,善解题,为应试而教,而应努力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经历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能使学生保持自然的神态、平和的语气、凝静思考的状态、活跃的气氛、成功的喜悦的数学课堂才是真实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数学教学中的“真”“静”“实”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上所述,对数学教学中的真、静、实的教学策略的思考,有助于应对当前义务教育数学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有助于让义务教育数学教学改革不断地从形式走向实质,有助于义务教育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地开展下去。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曹培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 [J].课程教材·教法,2006(6).
[4] 曹培英.警惕数学教学中的形式主义[J].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