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视野中的大学体育教学变革

2013-08-15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全球化伦理民族

李 卫

(济南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随着经济生产方式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各个领域。体育运动前所未有地凝聚了全球体育意识,通过统一体育形式和体育法规,提高体育要素的流动性、加强体育传媒的推广与促进体育管理行为的模式化实现。其标志是:体育空间交流的全球化,体育信息交换的全球化,体育科技的全球化,体育经济与管理的全球化、体育贸易与经营的全球化,体育文化与传播的全球化、体育观念的全球化、体育竞争的全球化,体育教育的全球化等[1]。体育全球化给不仅深刻影响了各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对大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全球化视野中的大学体育

(一)全球化及其对大学体育的影响

1.教学内容注重西方化,忽视了民族体育的重要意义。近代大学教育肇始于西方。因此,在我国大学体育历次改革中,来自西方的体育运动科学和人文知识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国作为多民族、历史悠久的体育大国,本身形成的各种体育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例如:武术、风筝、舞龙、跳绳、毽子、空竹等活动,不仅在我国有广泛的活动基础,而且在亚洲其他国家以及欧洲、美洲等国家,都有为数不少的参与者、爱好者。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体育文化以“普世文化”自居,民族体育文化被不断边缘化。致使“民族体育的优势和特点很难得到发挥,民族体育的丰富内容只能出现在非主流的教材之中,或是作为主流教材的辅助项目出现”[2]。事实上,民族体育开展的充分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民族体育融入体育全球化的基础。例如日本和韩国开展柔道、跆拳道,就成功地跻身奥运会。不注重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忽视民族体育的重要意义又进一步阻碍了我国民族体育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2.体育文化的认同注重个人化,忽视了我国体育文化伦理的特殊性。全球化的伦理本位是原子式的个人主义的。全球化的体育文化伦理同样强调个人的权利至上。这种伦理观同封建的伦理观相比较,具有强烈的进步意义。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西方国家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伦理作为非物质的存在,受个体、居住环境、历史传统的影响,它是一种连续性的存在。我国传统的体育伦理发源于中国古代人民的体育活动。道家倡导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儒家强调以德服人、礼让为要,弘扬了仁爱求善、乐群共存的伦理思想。在我国传统体育伦理中,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与西方求利、求力的体育伦理有较大差异。盲目认同西方个人化的体育伦理,必然造成伦理的冲突,甚至造成民族体育文化伦理的“失根”现象。

(二)大学体育教学的困境

1.体育教学的生命意义匮乏。相对于其他学科,体育教学具有更为明显的生命特征。大学的其他课程多数着眼于知识的传授、思维的改善以及通过认知调整个体社会交往和生存能力,也就是说,更多地关注个体生命的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只有体育教学实现了个体生命的自然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整合。特别是自然生命,其发展和完善只有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才能得到切实的关注[3]。但从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体育教学的生命意义明显匮乏,没有得到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充分重视。“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等体育价值观的提出,对于弘扬生命意义起到了双重作用,一方面,两者克服了以技术为中心的体育教学的弊端,在个体精神层面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快乐体育”、“健康第一”也容易造成体育教学的娱乐化,降低了成功的标准,丧失了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砥砺心灵、克服困难,升华个体生命意义的机会。

2.教学模式滞后。全球化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解放。实现了人的“在场”。随着全球化的浪潮,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可以实现全球直播,成功的体育品牌和运动项目获得了不同群体的认同。个体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程度在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而我国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仍然在模式上沿用与其他学科相似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学习和技术示范,力图使学生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只是在强调教学的工具性意义,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内心对于体育运动的复杂的多维的需求。

3.教学观念错位。体育教学应该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该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也就是说二者之间应该呈现一种平等、对话开放的关系。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关系是教学者掌握权威、被教学者顺从的关系,而受全球化的影响,来自西方的消费娱乐文化消解了体育教师传统的权威形象,成为教学的“雇工”。作为“消费者“的学生,拥有了选择教师继而控制教学的部分权力。这两种关系中,教学观念都存在着错位现象。前一种,造成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萎缩,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和厌倦心理,最终形成对体育课程的歧视和厌倦;后者则造成教育者主体性的缺失。教育者失去了引领和提升的功能,教学沦为一种盈利手段,教育者在工作中失去了崇高的目标,只能走向平庸。

二、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变革

(一)重塑体育教育中的生命意义。

大学体育教育要真正摆脱其困境,重塑体育教育中的生命意义,首先必须尊重生命,尊重受教育者的尊严,必须着眼于其主体性的弘扬和重塑。运动技能掌握的差异、运动的喜好、个人肢体的缺陷等必须得到尊重,体育教育中要强化民主和平等意识。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扬示范作用,与学生积极沟通,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呵斥,更不能“以暴制暴”;其次,要爱护生命。对于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自然生命是最基础的载体。体育课在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也是最容易造成生命损伤的课程之一。体育课上京城出现擦伤、扭伤、鼻出血、抽筋、岔气、,甚至关节和骨折等现象。作为大学体育课程,要从理论到实践,既要注重运动损伤的预防,又要注重运动员精神的培养。这种生命意义的教育不是单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完成的。而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频繁的深入的互动,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才能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教育中重要的生命意义。

(二)重视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

从日韩体育发展经验可以看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样可以受益于全球化。全球化对于体育文化的传播,达到了信息化、网络化、关联化。中国的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全球化的规则体系,制定清晰可行的标准,提炼精深、系统的理论,在保持民族文化特性的同时认真吸取西方体育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要培养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于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要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各界力量,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投入,以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作为手段,探索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发展的多重路径[4]。全球化要求,既要有中国立场,同样需要有国际视野。“和而不同”是大学应对全球化冲击的重要策略。因此,我国各高校应该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传递、整理和选择,完成大学体育教学所承担的社会任务。在重构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大民族体育项目所占的比例,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要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作为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长久发展,履行高校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民族体育项目紧跟体育全球化的步伐,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从而实现民族体育的繁荣发展[2]。

(三)推进“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整合与协调发展

“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已经在大学实施了多年,但孤立的俱乐部式模式很难得到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2013年6月,济南日报刊载了《齐鲁工业大学建高尔夫练习场学生吐槽不实用》的一篇报道。文中介绍齐鲁工业大学在校园内建成了一个高尔夫球练习场,部分学生认为不如多建足球场和篮球场,相对于不收费的高尔夫球场,免费的篮球和足球场更为实用。这篇报道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推广也很有意义。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是在个体的体育愿望和爱好的基础上形成的。高尔夫是广有影响的体育项目,作为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建设高尔夫球场无可厚非;但从整体体育资源分配上看,势必挤占了其他更为公益性、爱好者和参与者更为广泛的项目。后者涉及体育资源的分配,既包括经费、场地,同时也包括教师、教练等人力资源。破解资源分配难题的路径有两条,一是推进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整合,高尔夫球场应在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实现与社会资源的对接,也就是说,学校的各项俱乐部活动,都应在正常教学之外,提供有偿的社会服务,并把获得的社会资源向其他项目倾斜;二是推进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的协调发展。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应与其他教学模式并存,而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这种模式提供的是学生多种选择的机会,而不是唯一。学校并且应对贫困学生提供必要的选课支持,避免学生因无钱购买必要的体育用具而丧失学习的机会,无法融入全球化浪潮下熙熙攘攘的体育活动。

[1]温一帆.体育全球化视野下我国大学改革适应性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9,30(6):87 -89.

[2]王龙.基于体育全球化视野我国大学体育改革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6):220.

[3]陈永起.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35.

[4]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5(3):220.

猜你喜欢

全球化伦理民族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我们的民族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多元民族
全球化陷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