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2013-08-15鲁俊
鲁 俊
(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 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在这种教育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该怎样顺应信息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这是相关教育者必须思考的一个课题。
1 教育信息化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1.1 一场挑战
显然,随着《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都将产生巨大冲击,必将在教育领域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其高职院校对于加强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水平和师资能力等诸多要素都存在欠缺,因此,发展教育信息化,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无疑是一场艰难挑战。
1.2 一个机遇
如果深入分析,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其实比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更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助力。借助教育信息化建设,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可以突破师资、信息等滞后的瓶颈,通过网络、平台等信息化途径,共享发达地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运用实效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强化教育教学管理途径,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所以,信息化建设对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更应被视为一个机遇。
2 信息化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举措思考
2.1 运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共享性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它能使大量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被全体学习者所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统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料已很难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对教育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整体师资水平偏低,面对这一重任难度压力较大。在信息化背景下,各类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由个体占有变为公共分享,发达地区优秀师资的教育教学成果,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同业者借鉴启迪,使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设计开发本土课程、教材时能少走弯路,开发出适应本地、本校或同类环境下的优秀资源,更好地充实丰富优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
2.2 创新实效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方法对教育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虽然也值得借鉴,但基于职业教育鲜明的特色,必须积极探索、创新实效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从业者们研究出了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兴趣小组教学法、校企协作教学法、现场模拟教学法等等。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由于师资水平、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等受限,不少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难以被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具有共享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信息化手段能使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现场或实景进入到课堂,一线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图像和语音的实时传输给学生以生动、鲜活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探究欲望,同时,还可弥补学生难以抵达现场的缺憾。既降低了外聘教师授课成本,又可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2.3 改革现代教育教学手段
无论是运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还是创新实效教育教学方法,最终都依赖于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科学实施。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元素已经在现代教育中凸显优势,成为教育工作者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武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单向灌输改变为交互式教学,实现师生有效互动。运用教学软件模拟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现场实景,使学生在课堂也能“身临其境”。老师还可以分专业建立教学资源库,让学生通过网上教学平台随时点播和下载网上教学资源,利用网上交互功能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双向视频等系统共享优秀教师的远程讲授及辅导,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优势开展学习活动等等。当然,这对教师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开发、运用和管理都是一个挑战。学校层面应该加强师资培训,伴随教育信息化的纵深推进,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1]白华,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研究[J],考试周刊,2011年30 期。
[2]李月华,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松辽学刊(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年05 期。
[3]白静华、傅钢善,基于Wiki 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 年11 期。
[4]张雷,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0 年1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