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读”与“书香未来”——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2013工作会议暨第七届“全民阅读论坛”在郑州举行
2013-08-15曹炳霞
曹炳霞
(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1)
2013年9月12日至1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2013年工作会议暨第七届全民阅读论坛在河南省郑州市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办,郑州大学图书馆、郑州图书馆承办,河南省图书馆学会、河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协办。来自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相关媒体等15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
9月13日,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2013年工作会议在郑州大学图书馆召开。会议开幕式由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崔波主持,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崔为工、郑州大学副校长高丹盈、河南省教育厅评估办主任唐多毅、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严向东、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吴晞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参加会议的领导还有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王余光、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徐雁、副主任黄鹏、秘书长窦英杰、河南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底鲜平、郑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高振超以及来自河南省图书馆学会、河南省科技情报学会、河南省高校图工委、郑州图书馆、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单位的负责同志。
工作会议分上半场和下半场进行,上半场由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徐雁主持,下半场由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黄鹏主持。
在会上,阅读推广委员会及其所设置的各个专业委员会简要回顾了在2012年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各专业委员会通过承办中国图书馆年会分会场、开展征文和各种比赛、举办阅读研讨会、创办阅读刊物、申报阅读课题、组织相关调研和展览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活动,使得阅读推广工作遍地开花、硕果累累。各专业委员会还在会上对2013年已经进行和即将展开的工作作了交流。2013年,各专业委员会将继续集思广益,不断开拓创新,发挥各委员单位的主阵地作用和辐射作用,将品牌活动和常规活动持续化,将理论研究和阅读研讨深入化,使阅读推广工作普遍化、新颖化,不断开创阅读活动的新局面。
最后,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黄鹏副主任对工作会议作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各专业委员会为阅读推广工作所做的不懈努力及取得的各项成绩。他希望各专业委员会继续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不断加强宣传和推广,使阅读推广工作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
9月14日上午,第七届“全民阅读论坛”在郑州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经典重读与书香未来”,论坛由郑州图书馆馆长李红岩主持。
为了让普通市民能品味阅读之趣、享受文化之乐,论坛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吸引了300余位读者到场参加论坛。除一楼学术报告厅主会场外,此次论坛还利用郑州图书馆视频同传功能,在一楼大厅和三楼多功能厅分别设置了两个分会场,满足广大读者的聆听需求。
论坛邀请著名作家二月河,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教授徐雁,河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主任、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院长崔慕岳四位学者做报告。
二月河先生以《我的读书生涯》为题开讲。二月河首先谈了自己作为中共十八大党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呼吁重视文化事业发展的情况,并分析了当前文化发展的机遇和中国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他认为,繁荣当代文化一定要汲取精华,剔除糟粕。
他说,自己当年在校时学习成绩并不好,小学、初中、高中都留过级。直到23岁参军后才发奋读书,比较系统地浏览了《二十四史》,读出了一点自己的心得与感悟。他说当初写清代三大帝王的传记,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文明。当年读史书涉猎很广,也读得非常仔细。比如有关银子的计量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13位,是在《桐柏县志》中查到的。当代一些中国古代电视剧中,常见有人把一锭银子往桌子上一拍,叫店家打酒来,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的。其实,喝酒点菜吃个饭,一点碎银子就足够打发了。
他还结合自己自学、创作的坎坷经历指出了读书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大量的阅读并进行梳理、提炼,才能形成自身的文化。最后,他期待与会的图书馆朋友,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让读者享受中外最好的文化食粮。在报告中,二月河先生不时语出惊人,令现场代表的掌声此起彼伏。
王余光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我们为什么读经典》。他说,经典书籍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经过时间的检验,二是影响力大,三是书籍的自身内容有价值。他认为我们选择读经典,正是一个民族的读者自由阅读并加以选择的结果。
他指出,现在我国每年新出的书品种数以万计,册数多达30多亿。如何面对今天新出版的著作,确实成为图书馆和专家们的难题。他正在组织一批多学科专家编写《中国家庭理想藏书》,想为普通家庭提供最有价值的100本中外经典藏书目录。
虽然大家已开了多次会,讨论时有许多争议,也达成了一些共识:首先是“时间性”,入选书目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次是“地域性”,入选书目必须适合大陆读者的阅读心理。比如《圣经》,在西方是必选书目,而我们不选。第三是“影响力”。一本书的影响力大小,受多种因素制约。比如《史记》,在整个汉代是禁书,直到唐代才受重视。金庸的读者有3亿,但进不了大陆大学生的阅读书目。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前后,发行量大不相同。但书还是那些书,书本身并没有变化。所以我们编写组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1949年以后出版的书一本也不选,因为还没经过时间的检验。但究竟具体会选哪100本书,请大家拭目以待。
徐雁教授以《阅读“名人传”,汲取“正能量”》为题娓娓道来。他说,传记图书是全民阅读中很受欢迎的一大门类,对青少年读者和职场人士尤其适合。传记从体例上大致可分为自传体、回忆体、采访体以及回忆与采访结合体等,认为优秀的传记可以影响读者的人生道路。他指出,扭亏为盈,是企业家的成功;转败为胜,是军事家的辉煌;而把人生道路上的“寒流”转化成为人生转型升级的“正能量”,则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物”的一种大手笔、大智慧、大能耐!
他从感悟人生进取之道的角度,介绍了萧乾、沈从文、苏雪林、蒋碧薇、董竹君等名人的传记图书和人生经历,指出在遭遇人生寒流和“负能量”时,应如何向名人学习,成功地实现自我的挑战和超越。他特别推重《风雨平生:萧乾自传》,因为他是孤儿,幼年失母,少年丧父,在复杂的社会、多变的时代,如何走出低谷,走向世界,可以作为今天留守儿童的“疗愈书”——留守儿童只是不能与父母朝夕相聚,但童年的萧乾却已没有了父亲可以依靠,但就是这样在贫苦中长大成人的穷孩子,能够通过自己刻苦的学业和不懈的写作,终能老有所为,奋斗有成,无愧于人生一世,实在值得人们深长思考,获得深刻启迪。
他还重点推荐了沈从文的传记。沈先生14岁就当兵,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全凭自学,在1924到1949年间出版24部书,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曾有希望被提名获诺贝尔文学奖。但1949年被批判为“反动文人”,不能再写小说,被贬为连他的学生都看不起的讲解员。但在人生的炼狱中,他转而研究文物,“文革”后出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又成为享誉世界的顶级学者。
董竹君出身上海贫穷之家,13岁就被家长卖入青楼,后来在友人帮助下,创办了上海锦江饭店,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她的《我的一个世纪》,真实地记述了坎坷而执着的人生际遇。此外,徐雁教授还为读者推荐了台湾皇冠文化事业家平鑫涛的自传《逆流而上》,著名百龄女作家苏雪林的自传,出生在江苏宜兴世家名门的蒋碧薇的回忆录,北京大学知名校友张蔓菱的《中国布衣》等传记作品。
徐教授在最后指出,一个“书香的未来”,必然是一个“文学好书、文学名著和文学经典飘香的社会”,为此他特意向大家推荐了自己作序的,特别适合图书馆和大学校园做“图书漂流读物”的一部“五四”新文学选集——《被湮没的篇章》(严峰主编,李海燕、张婕编,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3年版)等优秀文学作品。
崔慕岳教授以《经典重读与书香校园建设》为题,介绍了河南省数十所高校图书馆10年来开展书香校园建设的基本情况。他认为河南高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和开展群众性阅读活动两种形式,并得到了校内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他强调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就是在履行大学和图书馆的职能。
在论坛结束后,郑州电视台还专题采访了二月河、徐雁,将他们有关全民阅读促进立法,以及郑州如何开展阅读推广工作的建议等,作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据悉,在工作会议期间,同时进行了中国图书馆学会2013年全民阅读奖的评选,并举办了郑州大学文学院王保国教授学术报告会。王保国教授以《羊文化——中原(国)文化学术层面的一种试读》为题,深刻剖析了羊与中国文化的密切联系。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2013年工作会议暨第七届“全民阅读论坛”聚集了全国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经典阅读的话题。会议紧张有序、内容丰富,为推进全民阅读和书香中国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