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生社团管理比较及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启示
2013-08-15樊立三李新瑾
樊立三,李新瑾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一、中美学生社团发展与管理的比较
(一)发展历史的比较,在西方国家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首先发起,到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期,以推广民主政治与社会改革的学生社团陆续出现,学生社团也由重视生活享乐和人际交往,转而研究社会问题,尤其二战结束至今“学生人事服务”和“服务学生”的理念兴起,强调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发展而不仅是进行智力训练[1]。在这种主导思想下,学生社团就得以蓬勃发展。在我国,社团大约起始于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而由在校大学生发起组建的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社团,当属京师大学堂学生丁作霖1904年发起成立的“抗俄铁血会”,尤其五四运动前后,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波蔚为壮观的全国性学生社团高潮。70年代末,大批青年人带着热情与渴望重新回到了学校,为着共同的爱好,性格相投的年轻人聚集到一起促发了社团创建的热潮。改革开放后,社团热达到了高潮,社团活动几乎成了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我国的学生社团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将高校学生社团分为四类:理论学习型社团、学术科技型社团、兴趣爱好型社团和社会公益型社团。
(二)管理方面的比较
1、管理政策方面。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可以在校内组织学生团体。学生团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服从学校的领导和管理。”这是我国高校学生社团赖以生存的法律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学生可以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范围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并接受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提倡并支持学生及学生团体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术、艺术、文娱等活动,但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美国高校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并坚持“依法治团”,各州教育委员会学生事务专门性法律、联邦宪法以及学校自主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校、指导教师、学生甚至家长以及参与社团活动的社会单位或个人的权利与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另外,学生社团“它还依据自己的章程在学校内部发挥管理、协调、自律的作用。这种通过民主管理自律原则实施的学生自我管理,既增强了美国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又强化、提高了管理工作实效。 ”[2]
2、管理机构方面。当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的机构主要是由“学生社团联合会”对全校各级各类学生社团及其活动进行管理、指导、扶持和监督,并定期进行评估,而各学生社团则接受社团联合会的领导,学生社团联合会又隶属校团委的管理和指导。美国高校一般设有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当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隶属于学生事务处的“学生社团辅导室”,类似于我国高校团委或学生会间接管理的“学生社团联合会”,主要负责学生社团的成立审批、监督考评、活动指导、经费划拨及提供其他必要的支援。另一种是“学生社团委员会”,一般以主管学生事务的院长或副校长为主席,也有的以教授为主席,而委员会的成员大多数是学生,个别委员为教师,委员会决定有关社团组织及活动的政策,接受新社团成立登记,判定社团活动是否违规以及担任学生社团组织及活动的顾问等等[3]。
3、审批管理方面。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程序较为简单,一般委托校团委行使社团成立的最终审批备案。学生发起社团应向学生社团联合会(社团部)或学生会、团委等管理部门逐级批准、审批,且需试运行一年才能进行合法收费及管理。
美国许多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鼓励和资助大学生成立各种社团组织,但在正式获准成立前,一般都需要管理机构较长时间的考察。发起人要向院长办公室提出申请,并要有两位指导老师的推荐函,其中至少有一人是拥有投票权的全体教师会成员,要有充分承担社团财务责任的能力。学生活动办公室将在三个工作日之内指派专人对申请材料予以审核,并出具相应的审核意见[4],另外,美国大部分高校中也存在许多没有得到学校正式批准的学生社团,这反映了美国高校学生工作自由的特点。
4、活动管理方面。我国学生社团作为学校与学生的中间层,其活动的自由度、灵活性不大,且往往政治色彩较浓,导致活动的吸引力不够并经常处在低层次徘徊;再加上由于受管理观念、场地经费、政策支持等的差异性,导致很多学生社团发展困难重重。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自治权相当高,“只要学生社团不与联邦和州的宪法相冲突,不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违背,学校当局是不会过问和干涉的,社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完全由学生经过讨论自行制定。”[5]而且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申报制度和活动管理制度;学生社团可以自由开展内容自选的活动,但是必须提前一周或数周提出申请,而且一般都集中一个统一地点。
5、经费管理方面。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会费收入、学校拨付和社会赞助,而且都是学生社团自收自支,缺少监督,另一方面,作为学生社团基本经费的会费收入一般较低,加之学校拨付经费也很少,而谋求社会赞助更是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和规定,导致经费保障不足。
而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相当充裕,除会费收入外,还有学校相关部门和基金会的经费支持、自营项目收入(包括举办收费活动)以及校友会和社会团体赞助,另外也允许社团活动得到广告、赞助和募捐收入以及通过营利性服务项目获得经济收入。同时,负责学生社团工作的事务部门大多有详尽的经费资助条件和经费管理、使用、财务记录制度,并定期开展培训和财务工作指导,而且每年必须要向学院院长办公室提供详细的财务报告,接受财务审核。
6、管理模式方面。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大多属于团委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即学生社团的运转主要由团委以审批、任命等形式来进行偏行政化的管理。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校团委主导型模式,所有学生社团的成立与注销、日常财务使用情况、社团负责人的变更、日常活动的开展等都要经过校团委审批;二是校院两级团委主导型模式,管理权相对分离,校团委管理校级学生社团,学院管理院级学生社团,并接受校团委的管理和监督;三是院系团委主导型模式,校团委把管理权力下放,由学院具体负责院校两级社团的管理与指导工作,校团委进行每年定期的评审、监督和考核,但不具体管理学生社团日常事务。
美国高校大多采用“服务+自治型”管理模式,即通过提供充足的社团经费和筹措渠道、完善的社团活动空间和设施、科学的培训认证系统和激励机制等全方位的社团服务,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社团自治的基础上来进行管理。学生社团具有相对于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自治相对较为成熟。[6]
7、管理理念方面。我国高校对学生社团管理与建设的理念还较大程度地停留在“死”管、“硬”管的思维模式上,过于行政化的管理让学生社团失去生机与活力。“民主管理的传统与体制,是美国大学管理的特点之一”[7],“不存在阻碍人才向任何方向发展的社会障碍”[8],这反映在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之中,就是强调学生在课外或非学术活动中的个体发展,强调通过使用一系列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和促进个体发展。
二、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研究的启示
(一)树立运营意识,引导学生社团在竞争中发展。从中美两国高校社团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社团更像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此为参照,我们的社团也应该牢固树立经营理念,将企业管理思想融入社团管理,多措并举,积极筹措社团活动经费,要“借社团之体,习创业之道”,实施“社会性企业运作”[9]。一方面允许社团参与校内创业、经营管理,并在课程安排、场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一定照顾,另一方面应该在学校指导下,鼓励学生社团把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社团,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善于竞争、敢于竞争的品质。
(二)坚持管理规范机制化,树立服务意识。美国高校社团管理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管理秩序必须以完善的规章制度做保证;同时也要摒弃一味地强调严格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以管理为辅助,变“以管制、束缚为主”为“以评估、激励为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加大对高校学生社团支持力度[10]。要坚持服务为主导的理念,建立审批、活动管理、考核、经费管理、社团干部选拔等一系列科学、高效的社团管理制度;学校要给予社团发展更大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依靠成员的协作和努力,自主发展,允许并鼓励社团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发挥自身优势。
(三)坚持学生需求为基础,强化社团品牌建设“大学教育的效果是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间及学生参加各项活动质量联系在一起”[11],因此,要以学生需求和社团特点为基础,结合社团发展目标和自身特点设定社团和个体的发展规划,来满足、对应和引导学生的心理需求,促动学生以相应的工作行为作为回报,让个体在社团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极限增值和发挥潜力,利用专业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特色化、品牌化活动,吸引更多同学参与,为社团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四)加大社团扶持指导力度,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根据调查,高校在学生社团的投入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团经费不充足、活动场地不足和不固定以及指导老师少和指导不深入。为此,高校要加大社团专项经费投入,把社团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鉴于社团本身的特殊性,应选拔专业素质强、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做社团的专业导师和管理导师,实施双重导师制度[12],加强对社团专兼职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团实践,切实融入社团活动和工作中。
[1]廖良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青年研究.2005(4).
[2]许云昭、石鸥著,《差距与超越一一中美教育比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17页。
[3]欧阳大文.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比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丁建洋,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模式.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文云冬.借鉴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推进我校学生社团建设[J].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事务工作调研材料汇编(2008年,内部编印).
[6]许云昭、石鸥著,《差距与超越一一中美教育比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17页.
[7](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一一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页。
[8]王贤国.浅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4).
[9]罗琴.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08.
[10]万里.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2-43.
[11]王静.创业教育与高校社团的载体作用.浙江科技学院,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