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转型跨越中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探讨

2013-08-15董风云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董风云

(中共甘肃省张掖市委党校,甘肃 张掖 230601)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前提和保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是突破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出路,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

从张掖自身看,市委、市政府立足“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的目标要求,把张掖发展的方向、路径、重点更加紧密地融入国家产业政策和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之中,对进一步凸显区位优势、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增强发展活力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一、张掖市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弱势

张掖市就现有的产业、产品状况而言,与相邻地区相比,资源条件大体相同,产业“趋同、同等化”倾向比较突出,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就充分暴露了缺乏特色的地方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脆弱性。尤其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市场经济时代,张掖市传统的土地、粮食、矿产等天赋资源以及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已相对下降,而品牌、技术、专利、商标、市场网络、创新环境等后天创造性资源的利用和发展的优势与日俱增,过去作为推动张掖经济发展要素的许多天赋资源,逐渐在新技术革命推进中被后天创造性资源所取代,有的优势已成为历史,例如张掖曾因粮多、地多、物多、滩多而自豪过,今天却出现粮多钱少、地多水少、物多路少、滩多树少这“四多四少”现象,成为制约张掖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

目前,张掖市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综合效益提升缓慢、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科技保障能力不强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市场培育不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需进一步培育壮大等困难和问题。要推动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这条主线,不断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张掖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难点在农业,重点在农业,希望也在农业。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市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起步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上来,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如何在转型跨越中实现农民经济收入的持续增加

(一)影响和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因素

1.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较差。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大部分水利设施建于上世纪70年代,老化严重,配套不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充分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森林覆盖率较低,生态环境脆弱,霜冻、雪灾、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给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农资高位运行,生产成本较高。近年来,化肥、种子、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逐年攀升,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如2012年,化肥价格大幅上涨,每吨比2011年同期上涨80-160元,涨幅5.7%-61.54%,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同时,部分农民家庭因子女上学、家庭成员患大病等因素,家庭支出过大,客观上影响了对农业的投资能力。此外,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产品之间、城乡商品交换之间的“剪刀差”,既削弱了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能力,也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3.农业科技推广不够,增收空间较窄。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科技人员老化、整体素质不高、机制不活等问题,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运行效率低,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科研成果转化率、适用技术普及率不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业增收的空间狭窄,增幅较小。

4.农民群众整体素质较低,增收能力较弱。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0%以上,群众市场竞争意识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意识不强,农业科技致富步伐缓慢,也直接影响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劳务输出“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步伐缓慢。

5.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潜力有限。经过多年的发展,虽初步形成了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畜禽养殖基地,但基地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还不高,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农民增收受市场因素制约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由此得出结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就要立足实际,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劳务经济质量,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1.挖掘“特色”潜力,建好基地促增收。按照生态、节水、优质、高效的目标,坚持以规模化布局创建基地、以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以产业化经营提升效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立足区域特征和优势,实施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特色农产品之乡”申报认定,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二是坚持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健全良种繁育、疫病防控体系,大力推广科学循环养殖模式,积极培育屠宰加工、冷冻储藏企业,不断提升畜牧业经济效益。三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科研示范、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完善机制,延伸链条,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努力将示范园区建成全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干旱半干旱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2.挖掘“劳务”潜力,拓展空间促增收。努力构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格局,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充分利用各级培训网络,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强化农民技能培训,提高持证率和就业能力。二是拓展劳务基地,扩大输出总量。加强与中东部劳务基地的联系沟通,巩固已建劳务基地;抓住外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建立中西部劳务新基地;利用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设和重大项目启动实施的机遇,积极建立区域内劳务基地。三是不断加强服务,解决后顾之忧。规范劳务中介服务组织的运行机制,扶持发展劳务公司、职业介绍所等中介服务组织,不断提高劳动输出的市场程度。建立服务保障维权体系,为外出劳工人员提供法律和家庭援助,及时帮助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生产生活困难,维护务工人员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不受侵害。

3.挖掘“龙头”潜力,依托带动促增收。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切实加大支持力度。一是抓技改,解决加工企业层次不高的问题。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为主向以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二是抓招商,解决加工企业规模不大的问题。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积极提供政策优惠、税收优惠、用地优惠和贷款优惠,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投资发展,确保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升。三是抓创新,解决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的问题。按照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密切基地农户与龙头加工企业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和产业机制,努力实现生产成本最低化、品种选育最优化、生产方式最佳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产业化经营目标。

4.完善服务体系,提升能力促增收。针对当前农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服务滞后的问题,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服务三农、促农增收的能力。一是加快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国家就业政策向农业部门倾斜,充实到县乡农业技术队伍,培养造就一批专业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县域专家和技术队伍;加强对基层一线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创新考核奖励机制,使其在产业发展中充分施展才能;积极发展村级科技带头人或科技示范户,使其成长为“土专家”、“田秀才”,成为专业技术队伍的有力补充;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聘用产业专家、教授等为首席专家或技术顾问,指导引领农业发展。二是培育壮大以农产品运销协会、农村经纪人和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流通体系。大力发展“支部+协会”的经营模式。实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集镇超市和村级加盟农家店。积极引导成立以农民为主体、基层供销社和有关企业参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项目争引力度,拓展融资渠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瓶颈问题。成立服务于各类经济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5.加强基础建设,夯实后劲促增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抢抓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国扶甘肃47条意见出台的政策机遇及甘肃省张(张掖)定(定西)武(武威)特色农产品基地战略部署,积极争取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信贷、科技推广、市场建设等项目和政策资金,并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各级发展设施农业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高滴灌节水设施和卷帘机的补贴标准,逐步实现水肥一体化和卷帘自动化。积极争引项目和政策扶持资金,按照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的目标,全力推进浅山区贫困片带扶贫开发,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6.发展社会事业,优化环境促增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持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农村环保等的投入力度。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按照“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方向,抓好农业产业培育、基层民主管理、农村环境改善、农民教育培训,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