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
2013-08-15臧德先
臧德先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3)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
一是地域性强。是指农业科技创新强烈受到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社会条件制约的特性。马克思多次指出,农业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统一。由于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它们同化某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适应于不同地域环境的生长发育规律,造成农业生产方法措施 、物质手段、操作程序等之间的地域差异。地域性强是农业和工业的重要区别,工业产品原则上可以推广应用到全国及世界范围,较少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而农业技术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则受自然环境的强烈制约。
二是风险性高。是指农业科技创新在研究开发阶段和推广应用初期的不确定性及风险性特征。马克思指出,农业是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相互交织的产业。
三是公共性广。是指农业科技创新产品所承载的公共服务、公共责任广泛的特性。具体表现在:首先,农业科技创新面向的是广大的农民,这个弱势群体消化科技创新成本的能力十分有限,科技成果必须以廉价的方式让农民应用,成果的效益尽量留在农民手里;其次,农业科技创新承载着更多的社会功能,农业科技转化的效益被分流到各个方面 ,既要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支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就是之所以谓之 “农业是安天下产业”“基础产业”和“母亲产业”原因。
四是交互性多。是指农业科技创新受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与自然气候等诸多因素关联、交叉、互作的特性。这是因为:第一,农业科技创新受农业生产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创新涵盖农业产前、产中及产后多个领域 ,以生物科学技术为主 ,辅之以工业、资源环境和信息等方面,它们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第二,农业科技创新受创新系统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仅以主体要素而言,政府及其部门的政策、环境和投资,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生产、供给状况,农业企业和农户对科技的需求和应用状况,这些都直接影响创新的效果。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翻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农业领域的每一细小进步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素负盛名的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就颇为详尽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科技发展的状况;《齐民要术》记载了北方旱地精耕细作的成熟经验。中国古代科技名人传记的相关章节,也记录了诸多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与改革,充分反映了时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历史证明,我们的先人早已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农业发展离不开土地和水、劳动力、政策、科技等要素,其中潜力最大的是科技。我国人均耕地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5%,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空间十分有限;人均淡水资源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水资源将长期处于紧缺状态。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队伍的壮大,农村劳动力尤其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减少,而政策支持也不会无限度。相比之下,农业科技的挖潜空间相对较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差距还较大,但差距就是潜力。
1.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引领作用。加快农业高技术自主创新,发展农业前沿技术,能够带动生物种业、生物能源、生物药物、现代食品等新兴产业,导致大批新型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从而适应市场新的消费需求。由此,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引导人们新的消费观念、促使开发新的涉农产业方面发挥着根本作用。首先,技术创新能够满足社会对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粮食、肉类等各种农产品的蛋白质、维生素及其它营养成分的含量,满足了人们从“填饱肚子”到“吃讲营养”的变化需求;纺织工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棉花纤维的长度和弹性等,满足了人们从“保暖遮体”到“舒适美观”的多元化需求。
2.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支撑作用。现代农业中,科技创新作用的发挥从根本上决定着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为市场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竞争,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表现为市场价值的优劣。突破农业高产高效重大关键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精确化、标准化,就能提高粮食单产技术水平和农产品生产能力,为现代农业奠定更加坚固的产业支撑。由此,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的有力杠杆。现代农业的发展以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为标志,这主要归咎于发达国家在农业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力。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农业技术创新力度加大,随着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以及环境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农业出现了革命性的进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20%-30%,这一数字到20世纪70年代迅速上升为60%-80%,美国等农业最发达国家更是高达90%以上。“科学技术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提高。”[7]农业科技贡献率代表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由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不足,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7%,到2012年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只有54.5%,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推动农业技术创新。
3.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保障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创新不仅能大幅度增加农作物产量,而且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保障农产品的安全。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性的安全问题。食品主要来源于农产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食品的质量安全性,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因此,对农产品加工技术、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监测预警与控制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以美国为例,美国不断进行杀菌技术创新,将超高压杀菌技术、辐照杀菌技术、紫外杀菌技术以及微波杀菌技术应用到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不仅保证了农产品加工的无菌化、安全性,而且较好地保持农产品原有的品质、色泽、风味和新鲜度。美国还专门建立了国家食品安全和技术中心,主要研发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技术,以确保能够及早地洞悉突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见,来源于现实需要的技术创新能够从多个生产加工环节上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素质,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
1.构建良好政策环境。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鼓励农业科研创新的法规,以法规规范国家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用法律保障农业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是构建利益协调的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拓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渠道。三是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第三方科技成果独立评估制度。在激励机制方面,要改革分配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通过完善评价激励机制,调动科研院所、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制度。总之,政府创造公平、宽松、自由的政策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
2.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科技资源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纵观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和国内农业科技先进地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合力,是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快速突破的唯一途径。要推进产业技术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的深度融合,通过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进一步整合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农技推广机构的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网络,大幅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进而培植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
3.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以创建国家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农业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和产业技术研究为重点,加快建立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推进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建设覆盖主要农产品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按照国内一流目标,建设省级农业院所高校的重大科技装备和基础设施,形成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集群;积极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扶持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创新研究,培育企业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联盟。
4.开辟多条投资渠道。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使公共财政在农业科技投入中居主体地位。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完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要制定政策、优化环境,创造条件,引导民间、企业、外资参与农业科技投入,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通过政府、农业科研主体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多元化农业科研融资体系。
5.打造农业科技队伍。一是打造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二是打造农业科研人才队伍。通过建立人才库和人才市场,广开纳贤之路,发掘和大胆使用敢于和善于创新的人才,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人才资源的质量。三是打造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通过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健全人员聘用制度,规范上岗资格条件,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农技人员队伍,加强知识更新培训,不断提高农技人员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