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干部“百晓”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2013-08-15邵丹萍莫智力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乡镇干部基层干部驻村

邵丹萍,莫智力

(1.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 318000;2.中共台州市路桥区委组织部,浙江 台州 318050)

2007年以来,围绕基层干部如何争当农村工作的“百事通”、“活字典”,借台州方言称生活百事无所不晓的人为“百晓”之喻,台州市路桥区创造性开展以“知百情、办百事、成百晓”为主题的“驻村百晓”活动,并逐步拓展形成“村事百晓”、“百晓询问”、“争做百晓生”系列活动,对“群众路线”这一传统政治优势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开展“百晓”活动的背景

乡镇党委政府是各类矛盾问题最直接的接触层面,乡镇干部则时刻面对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是矛盾问题的直接承载者。加强基层干部能力素质,改进基层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开展“百晓”活动,主要缘于以下因素:

缘于社会转型变革期,提升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当前已进入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基层矛盾不断凸显。一方面,社会群体逐渐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不同群体由于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并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进一步激化。与此同时,普通民众的公民意识不断觉醒,价值观念日趋多元、思想意识更加多样,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具体到农村社会,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农民失地失业的矛盾、拆迁安置政策与群众补偿要求的矛盾、乡镇发展大局与群众个体利益的矛盾日渐突出,成为新时期基层党委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而社情民意不够明了、服务管理不够到位、诉求渠道不够畅通,以及矛盾化解不够及时,也已成为基层党委政府普遍面临的困惑。如何适应转型时期的新变化和新挑战,并在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载体和手段上作出新调整,以此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

缘于政府职能转变中,应对基层干部本领恐慌的内在需求。当前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继续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服务型政府建设,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方向,乡镇这个“毛细血管”首当其冲。作为血管中的热血,乡镇机关干部自然要担当起服务主体的角色,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但受乡镇治理模式影响,一方面,有些乡镇干部仍然习惯于“管、审、批”的工作方式,对农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认识不深,对新时期农民群众思想、行为的变化了解不够,习惯用老眼光看问题、用老方法办事情。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干部的行政能力有所欠缺,对农村政策、农村实用技术、农村语言等掌握运用不够,一旦遭遇突发事件或棘手问题,往往会有“茫然”感和“无措”感。俗话说:欲揽瓷器活,须有金刚钻。转变职能、履行职责要有好作风,更要靠真本领。如何造就一支高素质、堪当重任的乡镇干部队伍,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

缘于干部结构变化后,缓解干群关系疏远紧张的现实诉求。当前已进入乡镇干部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干部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特别是实施公务员考录制度以来,新进入乡镇工作的新乡镇干部群体,占乡镇干部队伍的比重接近1/3,且逐年提高。相比土生土长的乡镇干部,新乡镇干部年纪轻,有朝气,有文化,但他们多为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机关门”的“三门”型干部,其中一些是“走读式干部”,他们缺少农村基层生活经历,对农村和农民缺乏天然的感情。由此导致乡镇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机关化倾向日趋明显,加之基层工作职能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乡镇干部不愿、不敢和不去做群众工作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道路畅通了,干部反而进村入户少了;通讯发达了,干部反而与百姓搭不上话了。李源潮同志深刻指出了年轻干部成长道路上的四个陷阱,其中之一就是脱离群众的陷阱,并总结了“高楼的惰性、汽车的条件、酒席的拖累”三个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的外因。如何有效把握新乡镇干部成长规律,促其较快成长进步,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

“百晓”活动的具体做法

正是基于社会转型期做群众工作更为复杂,基层工作任务更为繁重,而基层干部磨砺不够的实际,路桥区创新开展了“百晓”活动,使工作作风在一线得到转变、工作责任在一线得到落实、具体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干部能力在一线得到提高,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基层组织建设新路子。

集智气,提升能力成“百晓”。一是“驻村百晓”察民情。“驻村百晓”即驻村干部应知晓村居的100个问题,工作片领导应知晓联系片的100个问题,镇(街道)主要领导应知晓全镇(街道)的100个问题。问题由镇(街道)各线提出,内容涉及基本村情、村级经济发展、计生、综治和党建等各个方面,梳理形成“百晓题库”。在村办公场所设置“驻村连心窗”,公开驻村干部、工作片领导的照片,工作岗位、联系电话等;要求驻村干部每周至少下村居2次,结对联系2户以上贫困家庭或低保户,并印制“驻村连心卡”,分发给村居群众,让他们找得到人、办得了事。下发《驻村手记》,要求驻村干部及时记录村情民意、驻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处理措施和工作建议等,年底对《驻村手记》进行抽查,促使干部切实做实、做细、做好驻村工作。二是“百晓论坛”促交流。每周组织镇(街道)领导干部、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参与,安排干部围绕驻村工作作主题演讲,互相交流讨论工作思路、工作实践和驻村案例,尤其是驻村中“最满意的事和最遗憾的事”,共同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一些干部深有感触:以前在下面听没什么感觉,一上去演讲就完全不一样了。“百晓论坛”的精髓,也正是推动年轻干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交流中进步、在碰撞中启发。此外,还开展“百晓故事大家讲”活动,推选出区级“十佳百晓故事”,编印“百晓”故事书。

接地气,服务发展用“百晓”。一是“百晓连线”解民忧。把驻村干部、驻片领导、镇(街道)和区级部门联结成为工作链,层层明确职责,其中驻村干部为所驻村(居)矛盾问题化解、服务需求满足的第一责任人,驻片领导为协调解决工作片内各类事务的直接责任人,镇(街道)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分别为协调解决辖区重要事务的相关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在此基础上,按照一般事项驻村办、跨村事项驻片办、综合事项镇(街道)办、重大事项联合办的思路,逐级化解、组团攻坚。如省重点项目——500千伏台东变输变电工程推进中,因担心变电站运行噪音和电场辐射,金清镇蒋桥村部分村民曾多次上访。驻村干部与上访村民逐一沟通并征求村两委意见后,提出易地安置变电站周边村民的方案,得到了镇、业主和村民三方的认可。二是“百晓询问”抓落实。干部有压力,干事才会更有动力。“百晓询问”以镇(街道)机关干部为主要对象,询问形式上以镇(街道)机关会随机抽查询问为基本形式;对群众反映问题强烈的村居,召开现场询问会解答群众质疑。询问程序上,机关会上以抓阄形式随机抽取3~5名机关干部上台汇报,然后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百晓问题”进行知晓度测评。对现场询问会形式,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由镇(街道)党(工)委召集党风廉政观察员、驻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驻村干部和村居干部负责答复群众质疑,当场无法答复的事项,说明理由并限期答复。对询问不过关的干部,还要接受第二次询问。反馈落实上,由镇(街道)派驻专门工作小组,集中力量帮助解决。

聚人气,公推公选评“百晓”。把有效激励作为开展“百晓”活动的动力源,按照“群众公认、领导满意、注重实绩、公平择优”原则,在镇(街道)干部中开展“争当百晓生”活动,每年评选出若干名“驻村百晓生”,获得者是干部群众认可的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一是开展“两度”测评。以“百晓”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判依据,采取群众满意度和组织认可度“两度”测评、量化打分的方式,确保培树的典型“组织认可、群众公认”。群众满意度评测内容包括“百晓题库”熟悉程度、进村入户、服务群众、询问回复、廉洁自律等,与“百晓询问”同步进行,权重占80%;组织认可度测评内容包括工作作风、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公众形象等,结合干部年度考核进行,权重占20%。二是突出结果运用。建立驻村干部“两度”测评档案,测评高于90分的,视为优秀并定为“驻村百晓生”,与干部评优评先挂钩,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任用。如蓬街镇80后驻村干部戴某,连年被评为“驻村百晓生”,2011年被提拔为蓬街镇副镇长。测评低于60分的视为不合格,对其进行通报批评、诫勉谈话,要求限期整改。

“百晓”活动的实践成效

“百晓”活动实施5年多来,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基层干部作风转变的过程,已经转化为想方法、办实事的过程;外部的制度约束,已经转变为内在的自觉动力;争当“百晓生”,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树立形象的自觉行动。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重要抓手,“百晓”活动已在浙江省全面推广。

从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来看,提素质、转作风。“百晓”活动通过把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贯穿于活动始终,引导干部根据“百晓题库”对村情“把脉问诊”,让干部到农村一线磨炼,在重要任务、复杂局面、敏感问题面前稳得住、看得准、有办法,有效实现了学习成果向实践能力的转化。特别是“百晓询问”、“百晓论坛”等做法,要求干部上台汇报,减少了干部浑水摸鱼的几率,这既是对干部作风的考验,也是对其能力的检验,更是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而“两度”测评、评比“百晓生”的方式,把活动表现和工作成效交由群众去评判,把评比结果与评优评先、提拔任用“挂钩”,为基层年轻干部更好更快成长铺路奠基。同时,活动通过细化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责任,有效强化了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使他们自觉把进村入户访民情、办实事当成一种习惯。干部下村的次数更多了,“没有任务不下村、没有要求不进户”,以及代签到、不签到等情况基本杜绝。

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来看,通民意、解民忧。“百晓”活动对转型期群众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从制度上将基层干部的工作与群众利益捆绑在一起,促使他们主动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开展工作。驻村干部成为化解基层矛盾、排查不稳定因素的生力军,他们自觉把群众的诉求与呼声传递上来,把党委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传播下去,及时把不稳定因素消解在基层、化解在一线,促进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如通过把驻村干部作为农村邻里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打通“驻村百晓”与“人和调解中心”的联系,完善了“大调解”工作体系,实现农村邻里纠纷调解不出村,形成了邻里互帮、互爱、互助的良好风尚。通过对村情民意的理性思考,对农村发展的科学谋划,对公共服务的有效改善,使群众的合理诉求有回音、有落实,避免了“小事久拖积大患”现象。许多群众感慨:“‘百晓’活动开通了老百姓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干部及时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绿色通道’。”

从夯实基层执政基础来看,聚合力、强组织。“百晓”活动的开展,强化基层工作指导,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巩固和发展了民心民意资源,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也显著增强。从基层党组织整改提高、晋位升级看,成效明显。目前,较好的基层党组织79.6%实现晋位升级;一般的90.9%实现晋位升级;较差的基本得到转化,其中92.9%实现晋位升级。如蓬街镇水缺头村班子软弱涣散,曾是出了名的上访村。驻村干部将老上访户聘任为镇信访协管员,帮助理顺班子内部关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村务管理,物色培养村级后备干部,逐步增强了村级组织领导核心。去年村级组织换届中,26岁的大学生村官高票当选为该村支书,新一届村班子团结和谐,各项工作开展有声有色。从配合乡镇党委重点工作看,全力主动。104国道改建、三山涂和黄礁涂围垦、金属资源再生园区、市垃圾焚烧场等一批省市重点工程得到有效推进。从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看,逐年提高。近三年“万人评组工”满意度总体评价提高了21.2分,在全省的名次前移了21位。此外,通过将活动主体从镇(街道)干部向村(居)干部和普通农村党员延伸,分别开展“村事百晓”、“民情百晓”活动,有效解决了部分村两委班子“磨合不深、业务不精、底子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农村党员创先争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百晓”活动的创新之处

路桥区的“百晓”活动发轫于基层、创新于实践,它紧密契合了经济社会转型的实际,有机结合了干部素质提升、作风转变和工作推进的需要,是服务群众的好载体、锻炼干部的好舞台、转变作风的好抓手、工作落实的好办法,可以说抓住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牛鼻子”。其创新主要体现在:

基于目标指向的维度,“百晓”活动作为一项强调工作业绩的创新之举,体现了较强的实用性。基层党建的一些创新,如果脱离了基层工作实际,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长久的生命力。而开展“百晓”活动,其初衷就是要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将乡镇干部的岗位下沉到村里,工作向群众“晒”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把传统的指导型、检查型干部,转变为服务型、参与型干部。因此整个活动中,无论是目标的设定、程序的确立,以及考核内容的安排,无不推动干部责任由虚向实转变,无不体现了服务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的导向。比如,把开展“百晓”活动与今年台州市委“大干二季度”、“突破三季度”等工作结合起来,把检验“百晓”活动与检验半年度、三季度的发展成效挂起钩来。

基于价值观的维度,“百晓”活动作为一项强调民意民生的创新之举,体现了较强的群众性。作为驻村联户制度的深化和拓展,“百晓”活动把群众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一开始就注重扩大群众参与度,广泛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评判、突出群众满意,每个环节自始至终处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之下。在活动推进中,把握群众需求的准度,加大维护群众权益的力度,让“民生”二字成为活动的题中之义。如设立村级“百晓民情站”,由驻村干部、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轮流值班,村居党员作为“民情气象员”,就近联系10~15户村民,实时征询、收集民情,成为接地气的重要载体。在活动监督上,把群众意见作为尺子,来评判干部的表现和工作的得失;把基层群众当考官,接受群众询问,给群众以足够的发言权和一定的评判权,发挥了体外监督的实质性作用,也推进了监督的常态化。

基于方法论的维度,“百晓”活动作为一项逐渐演变深化的创新之举,体现了较强的渐进性。“百晓”活动最初由“驻村百晓”开始,近6年时间里持续发酵,逐渐衍生出“百晓询问”、“百晓论坛”、“争当百晓生”、“百晓民情站”、“村事百晓”、“微百晓”等系列,并使得整个活动的运行、监督、教育、激励机制相继得到完善。如果说改革创新既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变革,既是一种扬弃更是一种创造,那么“百晓”活动就是渐进发展,而非一步到位的创新。一开始“驻村百晓”的产生,是一种变革,依靠的是准确定位,局部发展;其后一系列“百晓”的陆续推出,体现了活动主体的扩大、内容的拓展,以及手段的丰富,创新历程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显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更多体现的是传承延续和渐次递进的理念。

“百晓”活动的思考及启示

“百晓”活动是路桥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平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基层群众工作的一次生动实践。从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

启示一:方法促进效率,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方法要创新。一要注重“老、新”结合。在运用好传统工作方式的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发展要求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一方面不能放弃思想教育工作这个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管理和利用,如在路桥先锋官方微博上开设“百晓”连环画专栏,开通“微百晓群”,开设“驻村百晓微论坛”,尽管载体微、内容微,但推动了网下、网上联动,党员群众的参与度广,积极性更高。二要注重“专、泛”并行。“专”就是单一、有针对性。对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而言,就是各项规定动作做到位。“泛”就是广泛、普遍,在“结合”上做文章,虚实结合、化虚为实。要把基层干部能力素质的提升和责任担当意识的强化结合起来,把基层组织建设与民生问题解决结合起来,把基层干部对群众的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把引导群众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通过广泛深入的工作开展,推动区域内的科学发展。三要注重“长、短”兼顾。“长”就是坚持用长效机制,来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让好的作风保持下去、好的载体延续下去。“短”就是突出短期、局部成效的促进,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情况,采取一定的载体和平台,促进思想的转变和工作的推进。比如根据村级组织换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形势发展要求,连续推出“百晓”活动的阶段性主题,逐步扩大参与面,将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从而避免了昙花一现。

启示二:机制决定效能,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机制要创新。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要想有成效、获长效,必须实行科学的管理,尤其要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在管理机制上推陈出新、切中要害。按照系统论原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机制包括教育培训、责任落实、管理约束、监督评议和激励等内容。路桥区不断丰富和发展“百晓”活动的内涵,逐步涵盖了工作目标、工作手段和激励措施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循环反馈系统。从培训机制而言,建立了“百晓论坛”和“党员大轮训”制度;从考核机制而言,建立了“百晓询问”制度;从激励机制而言,开展了“争做百晓生”的评比。在整体推进层面,通过把活动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范围,并作为镇(街道)党(工)委抓基层党建专项述职内容,创新了基层党建工作常抓不懈的领导机制。正是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和创新,从机制层面保证了干部受锻炼、群众得实惠,从而巩固了“百晓”活动成果。

启示三:环境激发活力,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环境要优化。一要坚持奖惩并举。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利益才能激发活力。在科学评价基层干部工作成效的基础上,要通过干部任用、先进评选、民主测评等方式,建立起合理的奖惩机制并落实到位,让受奖者得其“奖”,受惩者得其“惩”。二要坚持以人为本。乡镇任务非常繁重,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较差。要把“落实三真,关爱基层”精神落到实处,更加突出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探索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措施,解决工龄长、业绩突出干部的级别问题,鼓励基层干部扎根基层。三要坚持正面引导。开展“百晓”活动既要实干,更要宣传。组织部门要搞好典型引路,注意发现、总结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宣传部门要多作正面报道,注重挖掘和宣传活动推进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维护基层干部的形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社会认同感。

猜你喜欢

乡镇干部基层干部驻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乡镇干部如何摆脱“身份迷茫”?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乡镇干部
请您抽空盖个章!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