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大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主题的演进及其缘由
2013-08-15万纪耀
万纪耀
(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贵州兴义 562400)
一、十二大主题: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确立“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主题的缘由。“文化大革命”和它以前的“左”倾错误,影响很深广,危害很严重。党的十一大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重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对于动员群众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次大会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严重阻挠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此后,党从各个方面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地阐述了许多从实践中提出的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在许多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保持坚定的立场,及时地正确地开展了反对“左”和右的倾向的两条战线的思想斗争。党中央一方面系统地清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错误理论,防止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继续发生,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另一方面,重申以坚持党的领导为中心的四项基本原则,批评和制止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并对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犯罪活动进行坚决的打击。党在处理许多实际问题的时候,都尽力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办事,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许多相当复杂的思想问题和社会政治矛盾处理得比较妥善。
十二大的使命,就是总结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性胜利,进一步肃清十年内乱所遗留的消极后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
2.实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部署。十二大坚持和发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继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经济建设方面。在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从1980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在20年内,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三个根本环节,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促进消费品生产的较快增长,带动整个工业和其他各项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的改善。在全部经济工作中,特别要注意解决四个重要原则问题: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和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全国要在1990年以前以多种形式基本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经济比较发达、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要争取提早实现。全党和全社会的先进分子,要不断地传播先进思想,在实际行动中发挥模范作用,带动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
民主法制建设方面。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两手:一手是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另一手是坚决打击经济领域和政治文化领域中危害社会主义的严重犯罪活动。
二、十三大主题:加快和深化改革
1.确立“加快和深化改革”主题的缘由。党的十二大坚持和发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十二大以后,党中央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及时作出正确决策,有力地推进了改革和开放,加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党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九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都大体上翻了一番,是建国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改革和开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经济活跃起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改革和开放,也使民族精神获得了新的解放,产生了许多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新思想,奠定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体制的基础。但是,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如在领导工作中还有不少失误,新旧体制正在交替,许多制度尚不健全,各方面的管理和监督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的倾向仍然存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还有市场,僵化思想仍然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原来的基础很差,过去耽误的时间又太多,还相当落后;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不加快和深化改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可能更加落后,世界上就将没有我们应有的地位。十三大的中心任务,就是加快和深化改革,总结经验,坚持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进一步确定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
2.实现“加快和深化改革”的部署。经济建设方面。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第二步奋斗目标,必须着重解决好三个重要问题: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合理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主要是: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物资、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正确的分配政策。
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各项改革措施,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从解决业已成熟的问题着手。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三、十四大主题: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1.确立“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主题的缘由。十三大以后,我们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在国际国内的复杂艰难情况下,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经济从1984年到1988年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展现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在前进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大了一点,重复建设比较严重。1989年春夏之交,党和政府依靠人民平息了反革命暴乱,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进。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求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谈话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十四大的任务,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2.实现“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部署。在上世纪90年代,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为了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十三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第一,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认真抓好几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一是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二是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三是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四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第四,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第五,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第六,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第七,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第八,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第九,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第十,加强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四、十五大主题: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1.确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主题的缘由。在21世纪将要到来的时候,我国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严峻挑战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压力,我们自身还有许多困难。大好机遇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继续增长。这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二是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国已经形成可观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亿万人民新的创造活力进一步发挥出来。三是我们党确立起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1997年初,邓小平同志逝世。国际国内普遍关注邓小平同志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定不移地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前进。十五大的使命,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2.实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部署。十五大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方面。从十五大起到21世纪的前10年,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十五大提出,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推进机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五、十六大主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确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主题的缘由。进入21世纪,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们党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但是,“三步走”中的第三步,时间跨度为50年。十五大曾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小三步”,即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建党100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十六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更加具体化,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十六大的主题,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实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部署。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五大提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
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主要任务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六、十七大主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1.确立“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主题的缘由。十六大以后,我们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而十七大之后的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5年,是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基础的非常关键的时期。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十七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主要是五个方面: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到2020年,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达到: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十七大的主题,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2.实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部署。经济建设方面。关键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政治建设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文化建设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社会建设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七、十八大主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主题的缘由。10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同时,我们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十八大提出了新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八大的主题,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署。第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经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抓好的重要任务: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第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主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四,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社会建设和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