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2013-08-15王双立
王双立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一、我国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必要性
十八大提出的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是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多年后认识到的一个问题,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如此,中国更如此。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对于中国,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调整经济结构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和区域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调整难度非常大的。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并且进一步提出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
(一)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符合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是有规律的,最终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GDP的主要生产产业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理论上,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应居主导地位,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第三产业应居三次产业的主导地位。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是遵循这一规律调整产业结构的,如美国、日本等。2010年,美、日两国的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分别是 1∶20.4∶78.6 和 1∶29∶7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美国和日本已经完成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而中国2011年的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是 10.1∶46.8∶43.1[2]。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日本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比重低。我国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这一目标还有很大距离。我国应该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最终形成第三产业占经济主体的格局,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
(二)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都进入了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期
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原来的产业结构被打破,必须寻找新的产业作为突破口,使本国经济走出低谷。各国都把加大科技创新和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振兴,抢占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新一轮新兴产业革命将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全球形成新的产业链及市场,并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美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前,最大的两个产业是建筑业和金融业,美国现在已有的在建房屋和空置房屋,可以支持美国两年的住房销售,同时,美国金融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支持美国经济增长的两大产业被击碎,产业结构面临着调整。日本在一系列危机后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其他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我国的问题更加突出,产业结构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亟须更快地调整。结构调整的关键动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全球即将进入以知识为基础,以资讯和生物科技为主导,以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生物科技、通讯、电脑、机器人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
二、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总体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迅速成长的工业未能对农业提供应有的技术改造和服务,第二产业虽然规模很大,但实力不强,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科技含量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制约作用也相当突出。根据国际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分析,我国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产业结构仍需改善,现代产业体系没有形成。
(一)农业基础薄弱,第一产业内部不协调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里用了三个“仍然”、三个“最”把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鲜明地表达出来。“十一五”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五年,我国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仍存在基础薄弱、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一是农业资源逐渐减少 。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8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的趋势难以逆转[3]。随着我国城乡统筹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保住18亿亩红线任务更加艰巨。农村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外流,如果处理不好,农业就面临削弱和萎缩的风险,现代农业发展就会更加滞后。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我国中低产田还占2/3,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6%,3万多座水库存在病险隐患,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3]。三是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后。201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超过了53.5%。这两个50%以上,意味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转向以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新阶段,也意味着科技正在成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6,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0%[3]。
2.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形成了较好的格局。但是,目前的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我国的牛、羊、猪等肉类产品,苹果、梨等水果产品,花卉产品以及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面临着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困扰。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1以上,而我国只有0.43∶1,与国外相比差距比较大。三是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各地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
3.4 果粒生长动态 无核红宝石单果质量和单果体积随果实生长发育而变化。避雨与露地栽培对比,在花后30天,葡萄单果质量基本一致,避雨栽培单果体积略大于露地栽培;随时间推移,避雨栽培单果体积和质量明显高于露地,采收时避雨栽培的单果质量增加14.29%,单果体积增大5.56%。
(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工业“大”而不“强”
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一直很大,2011年三产之间的比例是 10.1∶46.8∶43.1[2]。第二产业总量扩张明显,但生产结构不够合理,结构升级较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规模大但没有竞争力,即“大”而“不强”是我国第二产业的突出特点。
我国工业的“大”体现在许多方面。2010年我国原煤、粗钢、钢材、水泥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国钢产量约占世界钢产量的37.5%,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8%,水泥产量超过45%。从2009年开始,我国汽车产销量超过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子信息总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工业产品已有210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装备制造大国。据官方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22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七大类行业规模名列全球第一,两个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二位,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指出,中国工业大而不强,最集中表现在工业增加值率太低。40%、35%、26.5%,三个数字展示的分别是发达国家、世界总体、中国的工业增加值率[4]。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体现在工业增加值上,尽管我国目前工业产品种类有500多种,但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占的比重不大,导致工业增加值不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第一、第二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增长非常快,但存在总量偏小和行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发展水平滞后。从总量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在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在50%左右,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徘徊在30%~40%。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的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占40%以上;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发育仍然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三、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局面,要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重点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现代产业体系就是发展结构均衡、组织合理、布局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八大报告秉承了“十二五”规划提出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就是现代服务业占GDP的70%左右份额的产业体系,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充分。在发展中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就是农业基础比较稳固,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提升比较快,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体系,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大。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就是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装备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并逐步成为第二产业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显著,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明显提升,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新的增长点;三次产业比例合理,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要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这是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的重要内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这些战略性新产业大多是科技含量非常高的产业,所以要求科技投入大,包括资金和智力的投入。要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成长。加强统筹规划,调动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中力量突破高端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
我国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其中提出要在2020年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要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具体目标方面,确定要在2015年争取让这个新开发的产业领域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并在2020年进一步提高到20%左右。据中国证券网报道,这7个新兴战略产业对目前GDP的贡献低于2%。中国计划用20年时间,使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先进制造业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面向未来发展和全球竞争,制定产业发展要素指南和技术路线图,建立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对制造业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它能够引导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质量,并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给出新的技术路径与运营模式。同时,要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成长。当今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技术的融合趋势与协同创新,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必须建立多项技术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我国制造业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
(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考虑我国新时期工业、农业、服务业都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离不开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记录了国家与城市的成长轨迹,创造了大量经济与社会价值,也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传统产业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的基础,也是现代服务业的前身。传统产业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市场、成本与资源条件的变化,使我国传统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必须增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特别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强化需求导向,努力使产业发展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其次,坚持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集成应用。再次,要把企业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任务,提高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要突破关键环节、提升价值链。途径之一是要强化研发设计,推进自主创新;途径之二是要强化市场分析、营销、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培育。支持企业细分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创新营销模式,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反应速度,强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价值增长空间。最后,加大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企业兼并重组、质量品牌建设等工作力度,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
(三)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在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最大,也最有发展前景。从世界产业调整的规律上看,经济发展越好的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越大,像美国和日本都达到70%以上。我国距70%的比例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从生态文明这个角度看发展第三产业是最合适的,因为第三产业发展可以做到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别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更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工程设计、信息咨询。生活性服务业包括旅游、健身、家政、养老、社区服务。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因为它是刚刚兴起的产业,还有很多空白点。如税务服务、安全调查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等,这些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也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要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互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软件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
在现实生活中,生活性服务业要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得成熟一些,生活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于生产性服务业,但并不是说生活性服务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已经发展得很好,很完善。实际上,生活性服务业还有一些领域没有挖掘,比如养老、社区服务等,这些生活性服务业是百姓需要的,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会更加细化,所以说有很大的发展远景。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向着平衡、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大力发展家庭服务、托幼养老、修理维护等便民服务业态,完善便利店、连锁超市等农村生活服务设施。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大国地位要有完备产业体系支持[N].经济日报:2012-05-23.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框架和基本思路[J].改革,2010,(5).
[4]李毅中.中国工业大而不强 工业增加值率太低[EB/OL].finance.ifeng.com/roll/20101025/2762637.shtml.